仁威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仁威庙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泮塘路仁威庙前街20号,是一座供奉真武帝的神庙,现改为道观[1]。
历史
始建于宋朝皇祐四年(1052年)时称北帝庙,后来改称仁威庙。历经多次修复、重建,其中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清朝乾隆、同治年间均进行大规模的重修。现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阔40米,南北深54至60米,占地2200平方米。沿中轴线前后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
中共建政后的1963年左右,当局安排昌华塑料厂在此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按照当局“破四旧”的意思把庙里的神像全部打烂,头门和正殿成为昌华塑料厂车间,东西配殿成为某校办工厂的工场。
庙宇被占用期间,工厂在庙内乱搭建,使柱子、梁架等受到严重破坏,有的柱子已经倾斜,部分梁架已腐朽;正殿与拜亭的檐已经倒塌,需用架子支撑,摇摇欲坠;梁架的木雕被损坏,有的工艺雕构件已脱落。
1993年底塑料厂迁出。近年政府对庙宇进行了较大的扩建和维修,庙前修建大型的仁威庙广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仁威庙诞。
名称由来
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 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建筑特色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头门面阔11米,深8米。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视频
仁威庙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仁威祖庙:坐落于广州市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新浪网, 2019-9-5
- ↑ 历史名胜·仁威庙,广州图书馆, 200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