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觉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觉寺 敕建大觉禅寺,又称大觉禅寺、西山大觉寺,是位于北京西郊阳台山(旸台山)南麓的一座千年古刹,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1]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称清水院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是北京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北京市文物局下属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2]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

1997年,在大觉寺院中成立了明慧茶院,在大觉寺的在憩云轩四宜堂和院内南北厢房和耳房中设茶室,戒堂改建为绍兴菜馆,僧房改为客房,还有豪华套房。每年四月,大觉寺都举办大觉寺玉兰文化节[3]

历史沿革

代咸雍四年(1068年),善人邓从贵出资修庙。并刻《大藏经》,始称清水院金代成为皇家行宫金章宗时成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4]

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并改名大觉寺。

正统十一年(1446年)大修。

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修。

明末,寺庙被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亲王对大觉寺进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领要亭等。完工后,推荐迦陵性音出任大觉寺住持。

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并赐建迦陵舍利塔

1930年代,山门遭雷击,被毁。

1952年,北京林业学院在此筹建,并以此为临时校舍。

1972年,北京智化寺三世佛移到大觉寺。

1979年,大觉寺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15日,大觉寺龙王堂发生火灾,烧毁古建筑一间,引起社会关注,这是一起责任事故。

1988年,大觉寺移交交给北京市文物局。

1992年4月10日,大觉寺对公众开放。

2003年11月,修缮了无量寿佛殿背面的南海观音大型悬塑,并复原了包括四大天王韦驮在内的24尊佛像。

寺院建筑

寺院坐西朝东,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体现了辽国时期契丹人朝日的建筑格局。

寺依山势而建,主要由中路寺庙建筑,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所组成,总占地6000平方米。

中路自山门向上到龙王堂分别建有山门,碑亭,放生池/桥,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5]

南路有四宜堂,憩云轩;北路有方丈院,玉兰院。寺院后部,也是最高处有寺庙园林,包括迦陵和尚塔,灵泉池,龙王堂和领要亭等。

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汇入灵泉池,并从灵泉池分两路出发流经整个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

御笔牌匾禅机无限

沿著中路寺庙主体建筑拾级而入。大觉寺内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阔五间,梁、柱、枋、斗拱、门窗全是木结构,木色历经风霜泛出了一层灰白。殿堂歇山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正中悬挂一块满目疮痍的巨匾,上书“无去来处”,字迹虽沧桑却刚劲有力,向人们展示著它坎坷的境遇。尽管是乾隆皇帝御笔,但也敌不过风雨的侵袭。[6]

相传军阀混战时期,曾有败兵逃到此处避难,看到大雄宝殿檐下“无去来处”四个大字心里就犯了嘀咕,误解其意,认为“无去来处”是上天在冥冥当中暗示他们没有了去处,十分愤懑和恐慌,一气之下将匾上四个字刮了下来。其实“无去来处”的真正佛学含义为“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寓意佛祖和佛法无时无处不在。如今我们所见的匾额是后人的复制品,为了弥补历史遗憾,专家在乾隆的众多御笔作品中找到了无、去、来、处四个字整合了起来。

大雄宝殿正中有一石砌须弥座,座上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像,背后带有木雕的背光。大殿正上方的盘龙藻井显示出皇家寺庙的威严。殿内悬挂著两块牌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常圆”,均为慈禧太后的手笔。

从大雄宝殿顺石阶而上是寺院第三进院落。此处为无量寿佛殿,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带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大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门窗菱花全部为古钱式。无量寿佛殿前一棵大树震撼眼眸,只见树冠遮住了大半个院落,树身三五个人也搂不过来,身高数丈,还需仰视。原来这就是大觉寺的八绝之一千年银杏树。树围8.4米,需6人才能合抱,人称“白果王”。这棵岁数已达千岁的古银杏树,受到了历代文人骚客和王公贵族的赞美,乾隆皇帝就曾为它题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过了无量寿佛殿是第四个院落。正殿是大悲坛。这大悲坛是寺内的一座双层建筑,面阔五间,原为寺院的藏经之所。大殿的正门上方有一块匾,匾上清醇亲王敬书“最上法门”四字, 意指佛法最高境界。大觉寺里面帝王将相的御笔亲书举目皆是,遥想千年古刹当年之风光无限,感叹世事变迁反倒还了它一份清净。

大觉寺塔验明正身

拾级而上,寺庙中轴线最高点处院落矗立著白塔龙王堂,一方清泉沉寂于此。这里醒目的宝塔形似北海白塔,塔旁有一松一柏将其环抱,被人们形像地称为“松柏抱塔”。对于此塔的来历,一直被认定为清代著名禅师迦陵和尚的舍利塔,200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异议,然而细细查访才发现迦陵和尚作为一代高僧在江西归隐圆寂,也建有一塔,一南一北两尊舍利塔究竟谁真谁假?[7]

关于这位迦陵和尚还有段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分,凡尘属寡人”,尔后悄悄回宫。寺内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乾隆皇帝走后,非但没有惩罚他,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死后还有乾隆为他专修了舍利塔。传说终归只是传说,其实,迦陵禅师1723年圆寂于江西庐山归宗寺,当时乾隆不满13岁,反倒是他父亲雍正与迦陵禅师有著十多年的情意。

迦陵禅师缘何安葬在了北京?大觉寺为迦陵禅师而建塔是真的吗?不禁让人质疑。

据《庐山归宗寺志》记载:“国师塔在寺右里许,即古灵溪观地,塔惟衣钵,真身迁北京西山大觉寺矣,塔左有御碑亭。”

原来,雍正四年迦陵禅师圆寂后曾被葬于江西庐山归宗寺,后奉雍正之命于雍正六年十月将其灵骨迁移至京西大觉寺,塔铭曰“国师圆通妙智大觉禅师传临济正宗三十四世迦陵音和尚塔”。在灵骨被迁之后,庐山归宗寺弟子们又为迦陵禅师建造衣钵塔以当胜迹,并于同年十二月,得到雍正皇帝褒赐的碑文,追赠迦陵性音和尚为“国师谥圆通妙智大觉禅师”,并于迦陵衣钵塔旁立碑石以示恩宠绵延。所以,江西庐山归宗寺国师塔实为迦陵禅师衣钵塔,而迦陵禅师真身舍利塔应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塔院内。

乾隆御制诗与大觉寺

乾隆皇帝驾临大觉寺的季节大多是在初夏。

乾隆十三年(1748)夏,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到了大觉寺,并再次作诗数首。当时的大觉寺与乾隆十二年已大有不同,乾隆皇帝初游大觉寺后,出内帑大规模修缮了大觉寺,此时的大觉寺已是焕然一新。

相比于久居中原的汉人,自东北入关的满人不耐酷暑,而大觉寺一带凉爽的环境深得乾隆皇帝欢心,所以他在诗中写道:

九夏原来自有秋

岩斋萧爽足延留

忘怀得地堪消暑

乘兴入山畏不深

表达了对于凉爽如秋环境的向往,期望入山消暑,而且还担心不能入深山尽兴。[8]

乾隆帝十数次游历大觉寺的历史

在《乾隆帝起居注》中可以看到关于乾隆驾临大觉寺的记载,前后只有数字:“上诣黑龙潭上香,幸大觉寺”。为何来?来之后做了什么?均无记载,不免乏味。而透过乾隆的诗,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当年他初来大觉寺的情景:因赴黑龙潭谢雨,趁山路之便游幸大觉寺,大觉寺里风雅优美而又清爽的景色让他陶醉,加之乃父雍正皇帝与大觉寺的渊源,大觉寺成为了乾隆皇帝心中的一个好去处。如此一来,才有了二十多年中,乾隆十数次游历大觉寺的历史。

大觉寺八绝

乾隆御笔、慈禧亲笔题写牌匾的北京大觉寺,以八绝闻名京城,分别是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大觉寺的玉兰花法源寺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9]

古寺兰香

古寺兰香是指四宜堂内的高10多米的白玉兰树,相传为清雍正年间的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树龄超过300岁。玉兰树冠庞大,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白,香气袭人。

玉兰花于每年的清明前后绽放,持续到谷雨,因此 大觉寺玉兰是北京春天踏青的胜景。

千年银杏

在无量寿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银杏树。北面的一株雄性银杏,相传是辽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银杏、辽代“银杏王”。银杏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乾隆曾写诗赞誉:“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10]

老藤寄柏

大觉寺山门内的功德池桥边,有一古柏,上有老藤从下部树干分支出长出。

鼠李寄柏

四宜堂院内,古玉兰的西面,有一颗大柏树,在1米多高分成两个主干,在分叉处长出一颗鼠李树,故称鼠李寄柏。

灵泉泉水

寺院最高处的龙湾堂前有一方兴水池山后的灵泉汇集到水池的龙首散水上,喷入池中。

辽代古碑

在大悲堂的西北侧有一辽代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写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据碑上文字记载是奉辽朝道宗皇帝萧太后之旨意于戊申年(1068年)三月所立。

松柏抱塔

迦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面一棵松树,北面一棵柏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向白塔生长,似乎是要伸手将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

碧韵清池

在北玉兰院中有一用整块黑色大理石雕刻出的水池,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又从池中顺水道向下流淌。石头上刻有“碧韵清”三个大字。

独木成林的银杏树,除了八绝以外,寺内还有其他独特的风景,如独木成林的银杏树,树龄达500年的娑罗树,从龙王堂前分两路流下的泉水等。

文人墨客与大觉寺

北京是一个文化城市,因此许多文人墨客也与大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11]

代词人纳兰性德为大觉寺写有《浣溪沙—大觉寺》:

燕垒空梁画壁寒,

诸天花雨散幽关。

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従帘影度,

樱桃半是鸟衔残,

此时相对一忘言。

1929年6月15日,冰心吴文藻在大觉寺的客房中渡过了新婚之夜。

俞平伯朱自清同游大觉寺后,写有《阳台山大觉寺》。

1934年4月17日,朱自清夫妇和陈寅恪俞平伯等同游大觉寺,不久朱自清即为大觉寺的玉兰花写了一首"游戏之作"的新诗:

大觉寺里玉兰花

笔挺挺的一丈多

仰起头来帽子落

看见树顶真巍峨

像宝塔冲霄之势

尖儿上星斗森罗

花儿是万枝明烛

一个焰一个嫦娥

又像吃奶的孩子

一支支小胖胳膊

嫩皮肤蜜糖欲滴

眨著眼儿带笑涡

上帝一定在此地

我默默等候抚摩

1999年,季羡林先生写有《大觉明慧茶院品茗录》;

1954年,郭沫若曾从大觉寺移植了一棵银杏苗到西四的住所,被称为妈妈树,并随郭沫若一家迁入前海西街的郭沫若故居内。

视频

北京千年古刹大觉寺,方丈知道雍正太多秘密,怕被灭口,去云游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