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屠守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屠守锷
出生 (1917-12-05)1917年12月5日
浙江吴兴
逝世 2012年12月15日(2012-12-15)(95歲)
国籍 中国
职业 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信仰 共产主义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务院颁发的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航天四老”。[2]

屠守锷于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厂工程师;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教授 ;1947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1957年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1961年9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设计部主任;1965年7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1982年先后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屠守锷毕生从事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等。[3]

人物生平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

1924年—1928年,就读于南浔丝业小学。

1936年,毕业于埭溪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厂工程师

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教授。

1947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由北京航空学院调入国防部五院,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

1961年9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设计部主任。

1962年8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

1965年3月,任远程导弹总设计师。

1965年7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

1982年先后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4]

人物经历

  • 国外任职

硕士毕业之后,屠守锷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简陋的,但这并未影响屠守锷的工作热情,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的经验,而从事这份工作,正是自己长本事的良机。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技术。

  • 航空报国

“科学救国”是20世纪初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一种救国理想。许多人从国外学成回国,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屠守锷就是其中成绩卓著的先驱之一,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扯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了工作,从东部的布法罗横穿北美大陆,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

然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至极的屠守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上。

1946年2月(民国三十五年),这位年轻的学者到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任副教授,从事航空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晋升为教授。就在这期间,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

1948年末(民国三十七年),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无论身处什么职位,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

  • 导弹之路

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

屠守锷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1957年9月,屠守锷作为聂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中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

1958年,屠守锷调任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二设计部主任,领导地空导弹的仿制与研制工作。在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艰难历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使得他在研制第一枚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的过程中成了行家里手。

1961年,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下,屠守锷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参与领导一分院型号研制等科技工作。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指导设计人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两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修改设计后,从1964年6月开始,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比这种型号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总结、攻关的过程中,中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中国1966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1965年3月,由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尽快把中国的首枚远程导弹搞出来,并由屠守锷担任总设计师。此番他担任的总设计师角色,按钱学森的说法,既是技术总负责人,又是指导日常设计工作和最后拍板的技术决策人。屠守锷深知自己肩上这副担子的分量,而且留给他的时间又那么紧:1971年试飞,1973年定型。如果能有一个正常的科研环境,凭着屠守锷的卓越学识和全体研究人员的聪明才智,按时完成任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偏偏在这时,一场浩劫席卷全国,屠守锷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屠守锷想方设法避开政治风暴的袭击。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一个接一个的批斗会,他依然我行我素,埋头于资料、图纸和各种数据,座谈、讨论、论证、实验,听取专家意见,提出新的设想。他大胆革新,勇于探索,在制导技术、推进技术、结构材料、发射试验等方面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的工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展着。

1968年,屠总他们终于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之后,研究院的派性斗争愈演愈烈,本想远离政治的屠守锷却时时得到政治的“关照”,常常被无端拉上主席台,接受批斗。周总理在得知这些情况后,开列了包括屠守锷在内的一批重要专家的名单,并指示:要在政治上保护这批搞国防科研的专家,必要时可以用武力保护。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屠守锷幸免于难,但他主持制订的设计方案却遭到非议。屠守锷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终使自己的方案得以实施。随着方案的确定,发动机、箱体、地面设备等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那段时间,规章制度被说成是修正主义的“管、卡、压”受到批判,许多情况下都是凭良心办事。为了保证型号质量的可靠,在为期100天的总装测试中,年过半百的屠守锷始终坚持在一线。在屠守锷认为导弹可以出厂运往发射场试飞时,却产生了不同意见。问题很快提交到周总理那里。总理听完介绍,问:“屠总,你认为这枚导弹可以发射吗?”屠守锷回答:“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它的性能状态是良好的。我们认为,这枚作为首发试验的导弹,应该得到最好的考验,以便通过飞行试验,进一步检验我们的方案,从中找出不足。”这时,周总理支持了屠守锷。

1971年7月,导弹被运往发射场。为了掌握情况,总理要求屠守锷每天向他汇报导弹的状况。9月8日,屠守锷专程回京,向总理作汇报。那天中午,总理特地备了几样菜,与屠总等共进午餐。9月10日,从酒泉发射场传来喜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屠守锷明白,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在政治风波的干扰下,这次试验被搁置了整整9年,这让他背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980年早春,屠守锷和研究院院长张镰斧——一个在上甘岭战役中立过赫赫战功的团长一起,率领试验队进入了依然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要确保发射成功,远程导弹身上数以十万计的零部件,必须全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那复杂如人体毛细血管的线路管道上,哪怕有一个接触点有毛病,都可能造成发射失败。尽管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尽管发射队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但在屠守锷带着大家所进行的几十次眼看手摸、仪器测试中,还是查出了几根多余的铜丝。屠守锷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短短几个月,他浑圆的脸瘦了一圈,乌黑的头发也白了几许。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屠守锷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次发射试验,但没有哪一次像这次这样举世瞩目。这又是一次特殊的试验,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刚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如果试验成功,无疑会为这个春天锦上添花。作为这枚导弹总设计师的屠守锷,虽然并不为局外人所知,自己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导弹在发射塔上矗立起来了。在签字发射之前,屠守锷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仰望数十米高的塔身,他想上去作最后的检查。张镰斧院长考虑到屠守锷的身体,要抢着上塔,但屠守锷说什么也不干。年过花甲的屠守锷不顾连日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架。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钻研、艰辛奋斗、忍辱负重后,各种情感凝聚在一起后的宣泄和释放,是多年执著追求得到报偿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只有对屠守锷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体味蕴藏在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

他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

  • 导弹总设计师

屠守锷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1957年9月,屠守锷作为聂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在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艰难历程中,在研制第一枚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的过程中,他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1961年,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下,屠守锷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屠守锷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还参与制订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这个规划经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批准实施后,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指导设计人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两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修改设计后,从1964年6月开始,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比这种型号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总结、攻关的过程中,中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中国1966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5]

主要成就

科研贡献

科研综述

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参与了中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倡导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并多次提出发展捆绑技术,亲自指挥攻克了由于捆绑带来的结构动力学难关。

屠守锷领导和参加中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先后研制中国自行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技术难题。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与领导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试验工作并发射成功。

学术论著

截至1993年12月,屠守锷在《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上共发文2篇 ,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屠守锷.柱体的半硬壳结构的应力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0(S1):50-77.

[2]屠守锷.我与航天事业[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03):64-65.

[3]屠守锷.捆绑火箭的横向振动模态[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3.

荣誉表彰

1980年荣获第七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

1984年航天部一等功

1984年航天部劳动模范

1986年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0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1999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 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 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人物评价

“屠守锷是中国杰出的航天科学家,他对科研工程严谨认真、为人处世谦逊和蔼、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他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奇迹,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院士评)

“屠守锷为中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新华网评)

“屠守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明日报》评)

“屠守锷是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开创人之一,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中国新闻网评)

“屠守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矢志不渝,一生致力于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为中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航空学会评)

“作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信念,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州国防教育网评)

“屠守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开创了中国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航天局评)

“屠守锷对制定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新的发展蓝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科技网评)[6]

后世纪念

屠守锷励志助学金

2014年8月27日,“屠守锷励志助学金”发布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根据《屠守锷励志助学金》章程,该助学金将专项用于资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一年度入学的本科新生中,根据规定条件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人数为每年200人,资助标准为每人一次性3000元。

守锷书院

2017年12月10日,以屠守锷命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守锷书院”正式启航。守锷书院实行宽口径、大平台专业设置的通识教育,学科方向包含材料、控制电气、能源、航空、机械、生医、交通、可靠性、宇航、飞行、仪器等航空航天大类的11个学院相关专业。

屠守锷奖学金

2018年12月5日,“屠守锷奖学金”启动仪式在浙江南浔举行。

屠守锷雕像

2019年4月19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老一辈航天专家全身铜像雕塑群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大楼前落成亮相,旨在缅怀中国航天艰苦卓绝、拼搏奋斗的发展历史,推动青年一代传承航天精神。

话剧《百年守锷》

2019年10月27日,话剧《百年守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咏曼剧场首演,《百年守锷》根据屠守锷生平事迹创作,讲述了屠守锷勇担大任、殚精竭虑、勤奋拼搏、敢于创新的出新精神。 [7]

湖剧《国之守锷》

2021年6月11日,大型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在湖州大剧院首演。该剧讲述了屠守锷在1957年调入国防部五院后,克服困难最终成功研发国产洲际导弹的事迹。

视频

“之江楷模”屠守锷:潜心为国铸长剑,强国路上追梦人

屠守锷,一位守护中华的导弹专家,国家曾出动军队护他人身安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