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 |
---|---|
艺人或艺术家 | |
出生 |
1833年5月7日 Template:Country data 普魯士王國汉堡 |
逝世 | 1897年4月3日 (63歲) |
代表作品 | 四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各种室内乐、钢琴音乐、歌曲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語: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是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
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1]。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而是走純粹音樂路線。
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鋼琴家,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發表的作品[2]。
目录
[隐藏]生平
早年
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1806-1872)从Dithmarschen来到汉堡寻求音乐演奏的工作。他擅长多门乐器,但主要工作是演奏小號和低音提琴。1830年,他娶长他十七岁的裁缝约翰娜·亨丽卡·克丽斯蒂安·尼森(1789-1865)为妻。约翰内斯上有一姊,下有一弟。他出生后,全家先是在汉堡的Gangeviertel地区住了六个月,然后搬到Inner Alster小城Dammtorwall。
勃拉姆斯的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从七岁起,他师从奥托·弗雷德里希·威利巴尔德·柯赛尔学习彈钢琴。家境贫寒的青年勃拉姆斯曾在低俗的舞厅和妓院中弹钢琴挣钱。早期的传记作家对此十分惊诧,对他的这段经历一笔带过;现代作家指出勃拉姆斯有可能因此对女性有扭曲的认识,以致后来感情坎坷。[3]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4],证据包括勃拉姆斯年轻时朋友的书信,以及汉堡对这类场所的严格管制[5]。
勃拉姆斯也短暂地学習过大提琴[6]。在柯赛尔之后,勃拉姆斯又师从爱德华·马克森 。马克森在维也纳的老师伊格纳斯·冯·西弗里德 既是莫扎特的学生,又是舒伯特的好友。年轻的勃拉姆斯在汉堡开过几场公开演奏会,但直到十九岁进行巡演之后才名声大噪。成年后的勃拉姆斯也经常参与自己嘔心瀝血作品的演出,无论是作为独奏、伴奏,还是重奏组合的一员。他从十几岁起也开始指挥合唱团,后来也成为了精湛的指挥。
勃拉姆斯少年时就开始创作,但之后毁掉了大多数早期作品的手稿。同为马克森学生的露易丝·加法 称,勃拉姆斯在11岁就演奏过自己即兴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但后来被可惡的作曲家丢弃。
1853年四月到五月,勃拉姆斯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拉门伊 的钢琴伴奏,一同巡回演出。途中他在汉诺威遇到了同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约瑟夫·约阿希姆,在魏玛宫廷又遇到了李斯特。二人见面时,李斯特亲自视奏了勃拉姆斯的《谐谑曲》。在此之前,勃拉姆斯的許多作品都默默无闻。后来拉门伊与勃拉姆斯分道扬镳,原因据说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會中竟然大打瞌睡。勃拉姆斯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在旅途中过于劳累。
杜塞尔多夫
在莱茵兰进行完演出之后,勃拉姆斯坐火车到了杜塞尔多夫,拿着约阿希姆的引介信会见了舒曼。舒曼为当时仅二十岁的勃拉姆斯的才华倾倒,并在当时的《新音乐杂志》(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上写了一篇名为《一条新路》的文章,向公众介绍这位年轻人,并说他“必然会最完美地表达出这个时代”[7]。在舒曼的朋友圈之外,这篇文章遭到了冷遇和怀疑;这加剧了勃拉姆斯对自己演奏和作曲的严格要求。在杜塞尔多夫期间,勃拉姆斯完成了一首写给约阿希姆的小提琴奏鸣曲,即《F-A-E奏鸣曲》。标题的意思是“自由但孤独”(Frei aber einsam)。
勃拉姆斯对舒曼的夫人,长他14岁的女作曲家与钢琴家克拉拉·舒曼产生了感情;这段激烈的情感毕其一生未曾消逝。勃拉姆斯一生未婚,只在1859年与哥廷根一名教授的女儿订了婚又取消。舒曼自杀未遂、进入精神病院后,勃拉姆斯作为克拉拉和她丈夫之间主要的中间人,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实际的一家之长。舒曼死后,勃拉姆斯赶到杜塞尔多夫,在舒曼家附近的公寓裡居住,并为克拉拉而牺牲了他的事业与艺术。但两年后他离开了克拉拉。勃拉姆斯与克拉拉·舒曼的关系大概与贝多芬“永恒的爱人”并列为音乐史上最扑朔迷离的谜团:他们是否互相爱恋不得而知,但从他们毁掉相互间的书信一事,可以推测其中或有难言之隐[8]。
代特莫尔德、汉堡、维也纳
1856年,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时而在汉堡指挥一个女性合唱团,时而在代特莫尔德指挥乐队、教授学生。1859年,他作为独奏家首演了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862年,他第一次来到维也纳。次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歌唱学院(Wiener Singakademie)的指挥。尽管1864年勃拉姆斯就辞去了这个职位,并且考虑在别处继续指挥,他还是主要以维也纳为基地,并最终落户于此。1872至1875年,他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音乐会总监。1877年他拒绝了剑桥大学的名誉音乐博士学位,但在1879年接受了弗罗茨瓦夫大学的学位,并创作了《学院节日序曲》以示感谢。
勃拉姆斯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作曲,但是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最初的几场演出后差评连连,被当时引领潮流的“新德意志乐派”评为“过时老套”。“新德意志乐派”的领军人物包括李斯特和瓦格纳。虽然勃拉姆斯赞赏瓦格纳的一些音乐,也钦佩李斯特的钢琴才能,但他与二人的作曲理念上依然有着鸿沟,这也引发了被成为“浪漫主义大战”的论战。这场论战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音乐界。勃拉姆斯的阵营包括他的朋友克拉拉·舒曼和著名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1860年,勃拉姆斯与约阿希姆合作了一份宣言,公开抗议瓦格纳音乐中的过度泛滥之处。这份宣言匆匆写就,只有三人签名,最终是一场失败。勃拉姆斯之后再没有介入公开的论战[9]。
名声鼎盛
1868年勃拉姆斯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巩固了作曲家在欧洲音乐界的地位。许多人认为他超越了贝多芬。这也让勃拉姆斯有信心完成一些自己长年缺少进展的作品,比如清唱剧《里纳尔多》、《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三钢琴四重奏》,以及最有名的《第一交响曲》。尽管勃拉姆斯从1860年代初就构思过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这部大作1876年才面世。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间,又有三部交响曲相继诞生。
1881年开始,勃拉姆斯的作品可以由梅宁根公爵的宫廷乐团试奏;该乐团的指挥是汉斯·冯·彪罗。1881年,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匈牙利佩斯特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演奏。
勃拉姆斯经常旅行,无论是为了公事、演出还是休闲。1878年起,他经常在春季到意大利的乡村,并在夏天作曲。他喜爱散步,尤其喜欢在户外思考音乐,因为他觉得新鲜空气让他头脑清晰。
188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代表西奥·旺格曼(Theo Wangemann)来到维也纳,与勃拉姆斯合作录制了一张试验性的LP录音。勃拉姆斯在钢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尽管录音开头的语音简介清晰可辨,音乐本身却被噪音淹没。斯坦福大学曾试图改进过录音质量[10]。这是最早的一张知名作曲家本人的录音。然而对于开头简介的声音是旺格曼还是勃拉姆斯的,还有争议[11]。
1889年,勃拉姆斯获得“汉堡荣誉市民”的称号[12]。
晚年
1890年,57岁的勃拉姆斯打算停止作曲,但并没做到。他的许多杰作都诞生于此时直到他死去的这段时间。在赞赏梅宁根乐团的单簧管演奏家之余,勃拉姆斯创作了一系列包含单簧管的室内乐,包括《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五重奏》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他也写了一些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和管风琴作品。
完成作品121后,勃拉姆斯罹患癌症。不同来源对疾病部位或说是肝脏,或说是胰腺。他的病情渐渐恶化,在1897年4月3日逝世,享年64岁。勃拉姆斯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英国作曲家休伯特·帕里为他写了一首交响音乐《为勃拉姆斯所作的挽歌》。然而这部作品直到1918年帕里本人逝世后的纪念音乐会上才公之于众。
乐曲特点
一般難免會將其與貝多芬的交響曲作比較,第一號與貝多芬第五號同為C小調,C小調也貝多芬別具意義的調性,同樣也有類似戲劇化的處理,小調開始→奮鬥→得勝以C大調終結,此外第四樂章也有總括前三樂章樂念的傾向,類似貝多芬第九。D大調第二號,特有的田園風格,也被稱為布拉姆斯的田園交響曲,至於第三號其雄渾的氣勢也常與貝多芬第三號英雄相題並論。
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天性認真;嚴於自我批評的布拉姆斯對待交響曲寫作謹慎小心,被一種「不准落在貝多芬的交響曲造詣之下」的責任感所束縛住。早期作品只有兩首小夜曲(D大調,Op.11,1858和A大調Op.16,1860)和爐火純青的《海頓主題變奏曲》(Op.56,1873)。由於他對過去的問題非常熟悉,使他對大型的交響樂形式不敢輕易嘗試,例如他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起初是計劃寫成交響曲的。後來,他感覺不能勝任這樣巨大的交響樂結構,就把它縮寫為兩架鋼琴用的奏鳴曲。又過了幾年,這個作品有了一個鋼琴曲的局面,可是還帶有原來的管弦樂的特點,於是布拉姆斯就把它寫成了一部鋼琴協奏曲。最初打破了交響樂計劃的終曲用輪旋曲替代,儘管它仍未提高到第一樂章的水平。這部崇高的、悲劇性的作品仍然是一個獨特的融合,一部帶鋼琴助奏的交響曲。
布拉姆斯意識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義的傾向,但他同時更意識到浪漫主義和交響樂邏輯是根本對立的;因此他不滿足於細小的主題相結構的邏輯,他要從當代音樂中尋求可以為交響樂所利用的因素來支持他的交響樂建築。在他的第一交響曲中我們看到他應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動機主題。它超越於主題發展的邏輯,起著聯結整個交響曲的作用。布拉姆斯在發展這動機主題時運用了古典主義藝術的重要手法之一:變奏手法,或不如說是原則,古典主義作曲家常用於他們的四重奏和交響曲中的慢樂章和末樂章,現在在布拉姆斯的大型奏鳴曲結構中出現,給交響曲結構增添了一個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固定樂思不是限於一個樂章,而是試圖聯結整個作品。他的交響曲保留了貝多芬的原則,甚至包括轉調和調性關係,而這些原則在真正的浪漫派交響樂中顯然是缺少的。在每一首交響曲中他都堅持二元的奏鳴曲原則,甚至在第四交響曲的固定低音變奏曲中仍然堅持了這一原則。他對於音樂歷史的某些階段具有深遂的了解,可巧當代音樂學家媳美。
交響曲的特徵
- 複雜縝密關係的風格,織體渾厚,在主弦律的中間總是充滿著對位音形。
- 以動機、結合樂曲的連貫性。
- 弦律有時帶有民謠風、三和弦、動機似的弦律也多見,而其基調為抒情,尤其是慢板樂章。
- 布拉姆斯又對於節奏獨特的使用,也是其特色之一以切分音,不同的節奏型的共置(hemiola:2對3的節奏)是主要特性,將重拍的位置移動都有趣的現象。
事蹟及軼事
- 勃拉姆斯雖20歲時就開始交響曲創作,但遲至40歲才完成。原因受到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影響,認為交響曲水準始終無法達到貝多芬畫下的高度。但第一號交響曲發表後,接連很快就繼續到第四號交響曲的寫作。
- 勃拉姆斯還有很多傳世經典,諸如小提琴協奏曲,被稱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作曲家。其他三大作曲家:貝多芬、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
- 勃拉姆斯的崛起,音樂家舒曼提攜甚多。舒曼發瘋後,他仍持續關心與照顧舒曼遺孀克拉拉。
- 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曾經見過一面,德意志遇到纖細的斯拉夫人,兩人相見兩厭。勃拉姆斯甚至討厭他甚於外傳對手瓦格納。[來源請求]
- 勃拉姆斯與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友好,姚阿幸曾修改過小提琴協奏曲部份片段。
- 勃拉姆斯音樂圈友人還有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斯特劳斯,以及他相當提攜捷克音樂家德弗札克,也曾半開玩笑說:「我真忌妒德弗札克,可以有這麼多靈感。」
- 勃拉姆斯表面嚴肅,實際上幽默。[來源請求] 身高不高,雖然穿梭在上流社會,卻因為自己出身低微,對上流社會女性有種自卑感。[來源請求] 早年相片十分俊美,金髮碧眼,晚年則留起大鬍子,似自暴自棄。[來源請求] 財務狀況良好,不似音樂家莫札特、貝多芬或舒伯特拮据。
- 小提琴奏鳴曲第二號第一樂章片段,乃取自作的歌曲「就像音樂飄過」。將歌曲納入正式作品。
- 匈牙利舞曲,曾經被告侵權,但是最後勝訴;德弗札克後也創作類似的斯拉夫舞曲。
- 大學慶典序曲,是因為被授與哲學榮譽博士時所作。
- 據說音樂也透過畢羅,間接影響了走華格納風格的理察·史特勞斯。
作品
交响曲
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c小调第1號,作品68 第2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D大调第2號,作品73 第3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F大调第3號,作品90 第4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e小调第4號,作品98
协奏曲
- 钢琴协奏曲
第1号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d小调第1号,作品15 第2号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2号,作品83
- 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D大调,作品77
- 双重协奏曲
双重协奏曲 (勃拉姆斯)|a小调,作品102
室内乐
- 钢琴奏鸣曲
- C大调第1号,作品1
- 升f小调第2号,作品2
- f小调第3号,作品5
- f小调双钢琴奏鸣曲,作品34b
- 小提琴奏鸣曲
- G大调第1号,作品78
- A大调第2号,作品100
- d小调第3号,作品108
- 大提琴奏鸣曲
- e小调第1号,作品38
- F大调第2号,作品99
- 单簧管奏鸣曲
- f小调第1号,作品120/1
- 降E大调第2号,作品120/2
- 钢琴三重奏
- B大调第1号,作品8
- C大调第2号,作品87
- c小调第3号,作品101
- 钢琴四重奏
- g小调第1号,作品25
- A大调第2号,作品26
- c小调第3号“维特”,作品60
- 弦乐四重奏
- c小调第1号,作品51/1
- a小调第2号,作品51/2
- 降B大调第3号,作品67
- 钢琴五重奏
- f小调,作品34
- 弦乐五重奏
- F大调第1号,作品88
- G大调第2号“普拉特”,作品111
- 单簧管五重奏
- b小调,作品115
- 弦乐六重奏
- 降B大调第1号,作品18
- G大调第2号,作品36
其它
匈牙利舞曲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参见
參考資料
- 跳转 ↑ 許文廷. 瑞士‧奧地利‧德國. 台北: 橘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ISBN 9867545575.
- 跳转 ↑ Alex Needham (2012), Brahms piano piece to get its premiere 159 years after its creation The Guardian
- 跳转 ↑ Richard A. Leonard, abridged from The Stream of Music; Doubleday & Co., 1943
- 跳转 ↑ Avins, Styra. The Young Brahms: Biographical Data Reexamined. 19th-century Music. 2001, 24 (3): 276–289. JSTOR 746931. doi:10.1525/ncm.2001.24.3.276.
- 跳转 ↑ Kurt Hoffman, Johannes Brahms und Hamburg (Reinbek, 1986)
- 跳转 ↑ Hoffmann (1999) Kurt. "Brahms the Hamburg musician 1833–1863" Cambridge. Musgrave (editor)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rah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9
- 跳转 ↑ Schumann, Robert. Neue Bahnen.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 (Leipzig: Bruno Hinze). 28 October 1853, 39 (18): 185–186 (德语).
- 跳转 ↑ Leonard, 1943
- 跳转 ↑ Swafford, Johannes Brahms, pp. 206–211
- 跳转 ↑ "Brahms at the Piano" by Jonathan Berger (CCRMA, Stanford University)
- 跳转 ↑ YouTube上的J. Brahms plays excerpt of Hungarian Dance No. 1 (2:10)
- 跳转 ↑ Stadt Hamburg Ehrenbürger (德文) Retrieved 17 June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