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水龙兽属

水龙兽属
图片来自sina

水龙兽属学名Lystrosaurus)意为“铲子蜥蜴”,是兽孔目二齿兽下目的一属,存活在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约2亿5000万年前,化石分布于南极洲印度南非。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曾有许多种被归类于水龙兽属,但目前仅有4到6个已承认种。

水龙兽是种体型笨重、中等大小的草食性动物,有短胖的四肢,不同种类的水龙兽的大小有著及其大的差异,小的接近现代的、大的甚至有6米长足以和当时的猎食者法索拉鳄抗衡。水龙兽的嘴里只有两颗长牙,自上颌延伸出来。上下颌前端可能有喙状嘴,用来切碎植物。根据肩膀与臀部的关节结构,显示水龙兽采取往两侧半延展的步态。由于前肢比后肢粗壮,水龙兽被认为是一种擅长挖掘的穴居动物。在三叠纪早期,大气层的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

水龙兽是已知三叠纪早期的最常见陆地脊椎动物,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化石。水龙兽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祖先体型娇小、动作灵活而且居住在地下,比其他大型动物更快适应灭绝事件后的环境。

目录

叙述

水龙兽是种常见的合弓动物,属于兽孔目二齿兽下目,体型接近,身长约0.9公尺(3呎),重量约90公斤(200磅)[1]。与其他兽孔目不同,二齿兽类的口鼻部相当短,只有两颗上颌的长牙。口鼻部的前端可能有角质喙状嘴,用来切碎植物。水龙兽已具有次生颚。颌部关节原始,只能做出往前、往后的动作,而不能做出往上、往下的动作。水龙兽被推测颌部肌肉占据头颅骨顶端、后侧的许多空间。眼睛的位置高,角度往前[2]。另外,水龙兽的前肢比后肢粗壮,因此被认为有挖掘洞穴的习性。

有数个特征显示水龙兽是采取往两侧半延展的步态:

  • 肩胛骨后下端有明显地骨化,显示前肢的前后步伐大,也降低身体的侧向动作灵活度。
  • 荐椎有5节,体积大,但彼此之间、与骨盆之间并未愈合。这使水龙兽的脊椎活动较不易弯曲,当它们行进时身体不会左右摆动。荐椎少于5节的兽孔目,被认为采取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类似现代蜥蜴。恐龙与哺乳类的四肢直立于身体下方,而荐椎彼此之间愈合,荐椎与骨头之间愈合。
  • 髋臼的结构可使水龙兽采取半四肢往两侧延展步态行走时,股骨不会关节脱落。

发现历史

水龙兽的第一个化石,是在19世纪后期由传教士兼业馀化石挖掘者Elias Root Beadle所发现。Beadle将这化石的消息通知古动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但马什没有回应。马什的敌手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获得这些化石,并在1870年命名为水龙兽[3]。水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铲子蜥蜴”[4]。在1871年,马什也购得一个头颅骨,但并没有详细地研究。

大陆漂移学说

在1969到1970年,埃德温·科尔伯特与他的团队在南极纵贯山脉的Coalsack Bluff发现水龙兽的化石,有助于确认大陆漂移学说而说服了怀疑论者。水龙兽目前已在非洲南部、印度中国的早三叠世地层发现

参考文献

  1. Lystrosaurus. [200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2. Cowen, R. The History of Life 3rd. Blackwell Scientific. 2000: 167–168. ISBN 0-632-04444-6. 
  3. Wallace, David Rains. The Bonehunters' Revenge: Dinosaurs, Greed, an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Feud of the Gilded Ag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0: 44–45. ISBN 0618082409. 
  4. Liddell, Henry George and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Edition).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19-910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