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毓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毓昆
出生 1868年4月17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白雅雨
職業 革命家

白毓昆(1868—1912),字雅雨,江蘇南通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驅。

1899年5月,考入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前身)師範院學習並任外院教習。離校後,相繼任教於上海澄衷學校、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北洋法政學堂等。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受命在天津成立紅十字會、共和會等革命團體。1911年12月31日,親赴灤州(今河北省灤縣)組織起義,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參謀長。

1912年1月5日,起義不幸失敗,白毓昆被清軍通永鎮總兵王懷慶俘獲,1月7日,被殺害於通州古冶。中華民國成立後,遺骸歸葬家鄉通州狼山白雅雨墓。 [1][2]


中文名 白毓昆 別 名 白雅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南通
出生日期 1868年4月17日 逝世日期 1912年1月7日 職 業 革命家 畢業院校 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 信 仰 三民主義


人物簡介

白毓昆(1868—1912),字雅雨,男,漢族,1868年出生江蘇通州(今南通),辛亥革命灤州起義領袖。童年入私塾讀書,1885年補縣學生。同年被江蘇學政王先謙選拔到江陰南菁書院,研究舊學及天文、算學、輿地、史論等。

1899年肄業於上海南洋公學師範學堂,次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學師範院和澄衷學堂教席,逐漸受革命思想影響,以「地理學救國」為志願,專注中國地理學研究。

1908年接受天津北洋女子師範、北洋法政學堂之聘,攜家到天津。1908年在天津北洋政法學堂任教期間,曾任李大釗的老師,其民主思想對李大釗產生過影響。次年9月27日,邀約張相文等發起成立「中國地學會」,並任編輯部長。

1910年1月出版《地學雜誌》,通過對祖國地理山川的介紹,隱喻清政府喪權賣國,揭露帝國主義侵略陰謀。同時認識到清王朝「預備立憲」是一個騙局,不滿立憲派的請願活動,開始直接投入革命鬥爭。


秘密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後,積極主張在京津一帶發動起義。組織「紅十字會」,藉以宣傳革命。並同胡憲凌鉞等組成天津共和會,自任會長,作為秘密起義的總機關。此間奔走於北京、張家口之間,參與策劃,輸送炸彈,並廣派會員分赴各地聯絡民團。還派會員凌錢前去鼓動、爭取駐守灤州的清軍二十鎮第七十九標官兵。11月25日,與湖北軍政府全權代表胡鄂公共同討論灤軍「響應革命事」。隨後,積極參加胡鄂公發動起義的組織工作。12月2日,京津地區各革命團體代表在天津組成總指揮處,他被推舉為交通部長兼灤州指揮之一。14日,「北方革命協會」正式成立。此時,由於清政府瘋狂鎮壓,革命黨人在北方的起義、暴動計劃迭告失敗。


革命經歷

著名學者

一介書生,如果認定了某種正義信仰並為之奮不顧身,也能爆發出激盪古今的能量,這就是辛亥革命的堅強鬥士——白毓昆。

1908年,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和女子師範學堂聘請了同一位史地教員來校任職。晚清的大學引入西方大學管理模式,在教師的任用上採取聘用制,一人同時受聘於好幾所學校任教,實屬平常。這位同時受聘於兩所學校的教員名叫白毓昆,來到天津之前,他已經是中國地理學界響噹噹的學者了。 白毓昆,字雅雨;1868年生於江蘇南通;1885年就讀於江陰南菁書院,1899年就讀於上海南洋公學師範院;1903年任職於上海澄衷學堂,手編地理教科書經上海震東書局出版,在地理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

白家是書香世家,白毓昆天資聰慧,從小愛讀書,尤其喜歡歷史書上特立獨行的豪傑志士;18歲時中了秀才,可沒想往仕途上奔;在就學和任教期間,結交了許多具有憂國憂民抱負的朋友,其中的一些在後來成為中華革命史上的幹將;他喜歡地理,在潛心研究地理學時,了解到中國歷史上曾經的版圖,在近代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中一塊兒一塊兒被帝國主義列強蠶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油然而生;任教於上海澄衷學堂時,他秘密加入同盟會,並作出了一個將職業與志向優化組合的決定——以地理學救國。


宣傳革命

白毓昆來天津,不僅僅是為了教書。考慮到天津地近京畿的重要戰略地位,為改變北方革命力量相對薄弱的不利形勢,同盟會交給準備北上的白毓昆一個秘密使命,開闢北方工作。對此,白毓昆不遺餘力。1909年,他與張相文張伯苓等創建了中國地學會,身為編輯部長,他在出版的《地學雜誌》上,撰寫了大量啟發大眾愛國思想的地理學文章,宣傳革命。課堂上,他言詞激昂地向學生們介紹祖國地理山川,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啟迪學生的民主愛國情懷;課堂外,他召集進步學生聚會暢談時事,為革命網羅青年才俊,培養後續力量。工作對他而言,就是革命。而他課里課外的革命實踐,也着實影響了一代愛國學子,包括後來為堅持馬列主義信仰而光榮犧牲的共產黨員——李大釗

雖然他的激進言行為官方所不容,但兩所學校對此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北洋法政學堂向來以推行新政及講法求治為宗旨,在學術研究的同時,圖謀法治的尊崇、政理的修明和國家的興衰。北洋女子師範學堂也有提倡實務、愛國敬業的傳統。如此土壤,使白毓昆的革命實踐如魚得水。揭露清朝統治者的弊端,痛斥帝國主義的侵略,培養學生樸素的愛國情懷,這是白毓昆早期在天津開展革命活動的主要形式。


響應首義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的消息傳來,白毓昆積極響應,將主要精力投向武裝推翻帝制上。11月,他和北洋法政學堂學生胡憲凌鉞一起,以法租界梨棧生昌酒店為機關,組織北方共和會,將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和北洋女子師範學堂思想進步的師生及京津一帶的革命黨人組織起來,為武裝起義做準備;他又在河北官立蒙養院內設立天津紅十字會,集眾演說,為革命事業做掩護;津軍司令部在天津成立後,擔任外交部長的他,積極聯絡各方革命力量。

白毓昆不贊同立憲派的立憲主張,認為其無異於「與虎謀皮」。為了給革命力量輸送武器彈藥,他在河東大王莊設彈藥製造所,將聯絡站設在梨棧生昌酒店,與女子師範學堂數名女生,風塵僕僕奔走於北京、天津、張家口、灤州之間。女學生將炸彈捆在身上,偽裝懷孕,躲避檢查;男同學則將長槍放在棺材裡,借出喪之機過關。他的家成為革命黨人聯絡的重要場所,清廷間諜發現了這一線索,並將其位於河北三經路居易里的住所用白粉筆畫圈示警。為避免官兵盤查,免除後顧之憂,他將家眷送回南方。

1911年12月,北方革命勢力大聯合在天津成立北方革命協會,白毓昆等人被派往灤州策動組織灤州駐軍起義。在白毓昆等人的積極推動下,1912年1月3日,灤州新軍宣布起義,成立了北方革命軍政府,白毓昆被推舉為參謀部長兼外交部長。誓師當晚,起義軍決定一鼓作氣,直下天津。後由於第三營管帶張建功叛變,起義失敗。北方革命軍政府的許多首領被清兵誘殺。

事敗後,白毓昆知道在當時的不利形勢下,與其以一己之力拚死做無謂的抵抗,不如暫時脫身保存實力,等到回天津後再重振旗鼓。他隻身躲進一座古廟,準備潛回天津。此時的清政府已布下重兵,嚴密搜捕革命黨人。在古冶車站,白毓昆不幸被清兵捕獲。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白毓昆的回答很乾脆:「我為革命,自當為國死,今天被你們抓住,還有必要再問嗎?」他寧死不屈,為了實現民主共和的信仰壯烈犧牲。


革命精神

壯懷激烈

白毓昆出生在江蘇南通一個書香門第。祖父、父親均執教鞭,為當地學界名流。受優良家風家教的薰陶,白毓昆自幼刻苦讀書,聰穎過人,未滿10歲,即能作文。他還常聽父輩講故事,多是些中國歷史上英雄救國、為民除害的掌故。白毓昆經常聽得手舞足蹈,如身臨其境,時不時能以己意立論,大為讚賞英雄豪傑們可歌可泣的義舉。

在家鄉讀完私塾後,18歲的白毓昆因學使推薦,被選拔到時值江蘇學政王先謙主持的江陰南菁書院讀書。兩年之後,即1899年5月,白毓昆又來到上海,考入了當時遠近聞名、口碑極佳的南洋公學師範院。當時,南洋公學師範院在江南乃至全國都聲名卓著,前來應試者成百上千。第一期招生時,應試者百餘人,錄取僅40人。白毓昆為第二期師範院學生,同學中人才濟濟,章宗元沈慶鴻張相文鈕永建吳稚暉等等,許多人日後都成為中國歷史上政界、商界、學界的風雲人物。

就讀期間,師範院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使白毓昆拓寬了視野,在學識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對於自然世界和歷史社會的認識更為成熟。在南洋公學,他對周圍事物每有獨到的見解,常語出不凡,文賦驚人,被譽為學友中的「江南才子」。他常常不滿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的狂妄,夙願效仿陳勝吳廣張良韓信等英豪,干出一番救國救民的事業;他常與學友們一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曾手書對聯一副,「常將白眼觀天下,豈肯輕心論古人」。


入同盟會

1900年,白毓昆離開南洋公學,先是受聘於上海私立澄衷學校,任輿地課教員。此時正值西方列強對華殖民的野心達到極致,八國聯軍公然侵占京城,《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廷完全淪為列強「以華治華」的傀儡。另一方面,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此時逐漸壯大,革命團體紛紛成立,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白毓昆受其影響,經常與同盟會成員往來接觸,深受革命思想的薰陶,正式被吸收為同盟會會員。

發動起義

隨着南方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一批革命志士前往北方開展活動。白毓昆自稱「素愛北方剛勁之氣」,於1908年秋攜家帶口受命北上天津。相繼被聘於北洋女子師範學校、北洋法政學堂,擔任史地教員。他一面教學,一面積極宣傳革命思想,以待時勢。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省雲起響應,但京津一帶地處京畿,清廷勢力仍然異常強大。白毓昆認為「京師不動搖,則南軍恐難持久」,「我等曷從京津謀大舉」?於是,他發動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成員、法政學堂與女子師範的一些師生,組織成立天津共和會。其目的是響應武昌起義,「策劃灤州起義,而後進攻北京」。會員們一致推舉白毓昆為會長,積極籌備武裝起義。

1911年12月31日,正值滿清王朝紀年的最後一天。白毓昆率領民兵20餘人抵達灤州,首先說服灤州知州朱佑保參加革命,隨即又與駐灤部隊取得聯繫。駐軍的革命中堅力量主要為二十鎮(相對於師)下屬四十協(相當於旅)七十九標(相當於團)的三個營。第一、二營管帶(營長)施從雲、王金銘等均表示贊同共和,共同舉兵起義,1月3日,白毓昆、施從雲王金銘等人宣布灤州獨立,組成北方革命軍軍政府,白毓昆出任參謀長。灤州民眾歡欣鼓舞,慶祝軍政府隆重成立。


慷慨赴難

1912年1月2日,袁世凱急派當地駐軍首領、通永鎮鎮守使王懷慶趕赴灤州鎮壓起義。起義官兵遭到袁軍的包圍阻截,寡不敵眾,王、施二將落入敵軍佯和談判的圈套而慘遭殺害。白毓昆也不幸落入王懷慶重兵之地,被清軍俘獲。面對敵軍,白毓昆大義凜然,毫不掩飾地說:「吾為國革命,自當為國死。今被逮,吾何諱焉?吾乃北方革命軍參謀長也。」又笑謂諸軍士曰:「吾死不足惜,惟諸君今為滿奴,異日且將為外人牛馬,痛何如之?」由於白毓昆聲望很大,王懷慶唯恐夜長夢多,於是密令將二人速速處決。劊子手命白毓昆跪下,烈士斥道:「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要殺則殺,決不受此侮辱!」敵人猖狂至極,砍斷了烈士的一條腿。但是,白毓昆坐臥在血泊之中,依然罵不絕口。最後,殘忍的劊子手將其倒掛樹上,斬首示眾,甚為慘烈。烈士犧牲後,天津法政學堂和女師的師生為其收屍,只見白毓昆身首異處,斷肢殘體難以辨認。還是南洋公學的老友張相文因曾與白毓昆同剪過一塊裹腳布而辨認出斷肢,大家含淚將肢體拼和裝殮。人們從烈士的衣袋中檢出一紙,上書就義詩一首:   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難。革命當流血,成功總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隨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雲間。   悠悠我心憂,蒼天不見憐。希望後起者,同志氣相連。

1912年7月,白毓昆烈士靈柩被運回家鄉南通。9月,民國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銜。10月10日,上海高等工業專門學校(交通大學前身)為白毓昆烈士了追悼大會。翌年夏天,校園內矗立起一座白毓昆烈士紀念碑(該碑於日軍侵占時期被毀,殘碑現置於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內)。


主義永傳

為挽救革命,白毓昆決意策動灤軍迅速起義,遂令其妻、子南歸,於31日隻身到灤州。1912年1月2日,灤軍宣布獨立,隨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他當選為參謀長。袁世凱急調軍隊前往鎮壓。4日晚,不幸被捕。7日,被通永鎮總兵王懷慶殺害。就義前曾賦詩一首,最後四句為:「希望後起者,同氣志相連。此身雖死了,主義永流傳。」中華民國成立後,遺骸歸葬家鄉狼山,即白雅雨墓。其墓碑上書「白雅雨烈士之墓」,墓碑後面刻有烈士生平事跡。1981年重新修葺時,在墓冢前立有碑石一塊,鐫刻了烈士的絕命詩一首。墓地四周松柏長青,遊人不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