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經濟

中文名: 美國經濟

外文名: American economy

人均GDP: 40100美元 2019年8月

總 量:  13.31萬億美元 2019年8月

根據統計顯示,美國人民已經達到世界很高的生活水準。美國經濟制度曾經多次受到責難,可是它的確刺激人們開發土地上的資源,並且鼓勵他們去尋找更新更好的途徑。小型企業仍然在美國經濟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而近年來,有些公司已經發展成大企業。


2021年5月20日報道,美聯儲卡普蘭重申預計2021年美國GDP將增長至6.5%。[1][2]


經濟體系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占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藥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當地土著居民與外界鮮有貿易來往。以伊洛魁人為例,他們的經濟以狩獵採集和農業為基礎。而在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當地土着居民保有的經濟體制從此被殖民者帶來的歐洲貨品,火器,皮草貿易以及後來的戰爭,疾病,原著民土地的流失等深遠的改變了。


公元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的贊助下啟航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道,卻意外的發現了「新大陸」。隨後的一百年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等國的探險家們先後來到新世界尋找財富榮耀,和推廣宗教。不過北美的荒地起初未曾給這些探險家們很多黃金和榮耀,於是他們中許多人陸續的退出了這一事業。而北美真正意義上最初建立殖民地的一批人在隨後來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公元1607年,一小股英國殖民者在現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建立了英國在北美最初的永久性聚居地。


殖民地時期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漫畫,顯示美國正在鋸掉一頭牛的角(象徵同英國商業關係的斷裂) ,一個苦惱的英國人正在觀看,其他的歐洲列強 等着去擠奶。這幅漫畫代表了美國在獨立戰爭時期的經濟狀態。


早期的移民者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清教徒想在新英格蘭創建一個純潔的宗教。其它移民者,比如說佛吉尼亞, 主要 的為了商業投機。英格蘭在擴大殖民地的成功以致於後來成為美國,是因為大量的使用特許持證公司。 特許公司是由一群股東(通常是 商人和富有的農場主)構成,他們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且有時還會服務英國國家利益。


儘管它們作為金融私有的公司,英國國王為每個項目頒發了特許狀或者經濟特權以及政治和司法許可。各殖民地通常不會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英國投資者會把他們的特許權轉讓給本地居民。這樣做的政治影響深遠,儘管當時少有察覺。各殖民地開始建立自己的生計,社區和獨立的經濟。


殖民地早期的繁榮歸功於毛皮貿易,但是在殖民地中,人們主要是居住在自給自足的小農場。而在少數一些小城市以及南卡羅來納和弗吉 尼亞的一些大型種植園裡,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通過出口煙草,稻米和靛藍來得以交換。


支持性產業隨着殖民地的擴張而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專用鋸床和磨坊開始出現。殖民地居民開始建立造船廠,同時製造漁船隊和商船。他們也建立小型冶煉廠。到了18世紀,局部的發展模式變得清晰:新英格蘭殖民地居民依靠造船和航運來積累財富;馬里蘭,弗吉尼亞和南北卡羅來納的種植園(其中不少使用奴隸),主要種植煙草,水稻和靛藍;中部的殖民地如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特拉華主要經營作物和毛皮的航運。


這個時期,除了奴隸之外,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英國。而由於英國投資者的離開,土地開始向殖民地企業家開放。


從詹姆斯一世開始(1603–1625)就受控於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在1770年時已經在政治經濟兩方面做好了加入一場新興的自治運動的準備。爭吵最早出現在與英國的稅收和其他方面;美國人希望修改稅收和法令來滿足他們對自治的要求,但是一部分人認為,越來越多的爭吵最終將引發一場抵抗英國統治,謀求殖民地獨立的戰爭。


崛起的中產階級借用了洛克的《再論公民政府》中的一句話「生命,自由,財產是不可剝奪的權利」作為自己的口號。和在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政局動盪中一樣,中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堅定的支持着美國革命。


雖然政治上的分裂,也許並不是殖民地居民的原始目的,但是獨立並且創造一個新的國家——美國,卻成了事情的最終結果。


新的國家

1789年的美國憲法確定了在州際之間的商業貿易沒有關稅,整個國家是一個統一聯合的整體。在對聯邦的權利範圍的討論中,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持有一個很寬鬆的界定。漢密爾頓利用國債建立了強大的國家信用,這些國債被貴族們持有(因為貴族們有利益驅動將國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下),並利用進口關稅作為擔保。


漢密爾頓相信國家能通過分散投資船運業,製造業和銀行業來實現經濟增長。他提議徵收保護性關稅來為政府支出買單,然而西部的農民很不滿政府徵收威士忌稅。1791年他從國會得到特許,成立了美國第一銀行,有效期至1811年。


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反對建立一個極權中央政府(相應的也反對漢密爾頓大多數的經濟政策),但他們無法阻止漢密爾頓,因為當時漢密爾頓在華盛頓管理層里有着很大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到了1801年,傑斐遜當選總統之後,開始推行一個分散的土地式民主(agrarian democracy),被稱為傑斐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


其理念是保護普通民眾免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暴政。他稱讚小農們是「最有價值的公民」。在他之後的麥迪遜總統讓銀行特許證於1811年到期,但在美國經濟走下坡路之後,於1816年成立美國第二銀行。


成長與擴展

棉花在開始時只是小規模的在南部種植,後來由於艾里·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軋棉機,可以將原棉和種子以及其他廢物分開。所 以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因為棉花的種植,一些使用奴隸的大型種植園讓一些家庭變的非常富有。


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向更加肥沃的美國中西部遷移。官方建立的國道和水路如「坎伯蘭大道」和「伊利運河」幫助大量移民向西部遷移並且將大量的農產品運往市場。自由黨人支持克萊的美國系統,它主張進行內部改進(道路,運河,港口)保護工業,並且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銀行。然而,自由黨人的立法程序被民主黨人阻止了。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1829年至1837年)反對美國第二銀行,因為他認為美國第 二銀行有利於他的敵人的既得的利益。在傑克遜第二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的任期內,他拒絕恢復銀行的特許權並獲得了國會的支持。傑克遜反對使用紙幣,並要求向政府支付黃金和白銀硬幣。1837的恐慌使得經濟停止增長達三年之久。


鐵路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之一。 關於鐵路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鐵路是非常重要的。鐵路為經 營大規模商業運作的新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創造了一個為未來商業所使用的藍圖。他們首先遇到管理的複雜性,工會問題及競爭問題。由於這些徹底的革新,鐵路成為首個大規模商業企業。


恐慌並沒有對在19世紀經濟快速成長的美國造成太大的影響。相對而言;對於美國人口成長,快數發展的農場及工業發展仍然相當穩定。當交通建設的改善和新市場的持續擴張;新的發明以及資本的投資,仍舊驅使着美國經濟引擎推動。蒸氣船的發明使得船運更加的方便及便宜;但是鐵路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性。不像是其他的交通運輸,鐵路在發展的期間受到了政府的許多支援,例如土地徵收以及開山辟路,隧道工程……等等。並且得到了許多的民間及一些歐洲企業的私人資助。


有一些人一夜致富但是大多數人卻失去畢生積蓄,然而願景以及海外資金,結合了黃金的發現以及對美國公共利益及私人財富的承諾,使 這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大規模鐵路運輸系統,奠定日後工業化的基礎。


18世紀,工業革命從北方開始,到19世紀初期時,迅速席捲了整個美國。


到19世紀中葉,儘管海上貿易通道仍被英國皇家海軍的炮艦外交主宰,但是美國的購買力水平已經超過沙俄、普魯士,並幾近與法國或印度相平。


到1860年, 阿伯拉罕·林肯任總統期間,16%的美國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全國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製造業。城市工業起初僅限於東北 部地區;棉布生產占據首要位置,製鞋業、毛紡生產和機械製造也在擴張。許多新的工人都是移民。從1845年到1955年,每年大約有3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他們中的很多都是窮人,留在了東部的城市,並且往往是他們剛到達時所在的港口城市。


重建

而另一方面, 依然是農業地區的美國南方,對北方存在着資本和製造業商品上的依賴。 南方的經濟利益, 包括奴隸制的保有, 只有在南方控制聯邦政府的前提下才能收到政治力量的保護。


1856年建立的共和黨,代表着工業化的北方。1860年, 共和黨和他們的總統候選人阿伯拉罕·林肯在奴隸制上持觀望態度,但在經濟政策 上就堅定得多。1861年, 他們成功地出台了保護性的關稅政策。1862年, 第一條太平洋沿岸的火車線路被特許設立。1863年,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系統建立,用以資助美國南北戰爭;每個城市都設立了「第一國家銀行」,有些依然存留。


美國北方在工業化程度上對南方的的優勢確保了其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中的勝利。北方的勝利決定了美國的未來及其經濟體制。奴隸制的廢除,使得南方的棉花大種植園收益銳減。在戰時和戰後迅速擴張的北部工業則繼續迅猛發展。工業化逐漸統領了美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和政治領域。南方種植園主的貴族統治宣告結束。


美國南方遭受了巨大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是貧困的糾纏。 重建期間鐵路建設獲得了大量的補貼(同時腐敗現象也很嚴重),但南方地區保持了其棉花生產的獨立性。


曾經的奴隸轉變成了受僱勞工或佃農。隨着人口增長超過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潦倒的白人也加入了僱傭工人的行列。到1940年,卡羅萊納州的紡織廠,和阿拉巴馬州的鋼鐵企業,成為了少數起重大作用的製造行業。


黃金年代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1880年代,美國超越英國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從傳統上說,美國政府領導人大多不願意讓聯邦政府過多干預私人企業,但運輸部門除外。一般情況下,他們認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理念,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僅限於執法、維持秩序。到了19世紀後期,當小企業、農場和勞工運動要求政 府出面為他們調停時,這種態度才開始變化。


咆哮的二十年

共和黨總統沃倫·G·哈定 (Warren G. Harding) 提倡「回歸常態」(normalcy) ,給戰時的高稅率畫上了句號。在他的領導下,財政部 長安德魯·W·梅隆 (Andrew Mellon) 提高關稅,並降低其他稅率,在1920到1930期間用大量政府盈餘減少了大約1/3的聯邦貸款。商務 部長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 通過治理商業活動,致力於提高效率。這個時期的經濟繁榮和文化發展,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快速增長的汽車業刺激了石油,玻璃和公路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激增,有車族購物有了更大的活動範圍。小城市蓬勃發展,大城市由於商務樓,工廠以及住宅的大量建造,迎來了最輝煌的10年。新興電力行業給商業和日常生活帶來了變革。電話和電線普及到了農村,但是農民沒有能夠從戰時土地價格泡沫中恢復過來。上百萬的農民遷徙到附近的城市。然而,1929年十月,股市崩盤,銀行倒閉。


經濟大蕭條

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大危機期間美國股市暴跌,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銀行倒閉,生產持續下降。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2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救濟 、 改革。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 工作。


戰時管理

戰時生產局負責協調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以優先滿足軍事需要。許多生產消費品的工廠轉而為軍事服務。汽車製造商開始製造飛機和坦克,把美國變成了「民主武器庫」(arsenal of democracy)。隨着國家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品變得稀缺,政府建立了價格管理局,來防止通貨膨脹。價格管理局主要通過控制一些地區的租金,和一些普通消費品,例如糖,石油等;以此控制價格上漲。


1940年代早期,受益於二戰的影響,美國成功擺脫了大蕭條的陰影。但也有政治評論說弗蘭克林·羅斯福的社會民主政策對此也有貢獻,但批評說羅斯福的政策阻礙了經濟復甦,甚至讓情況變得更壞。但至少經濟的復甦,有部分是因為其自我恢復的特性;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第六次衰退。


6百萬婦女開始參與生產製造業的工作;這些臨時工作大部分都是製造彈藥。她們部分替代了男人在軍事中的位置。這些女工們被抽象成 小說中的人物,女子鉚釘工。戰後,隨着男人們回到家鄉,很多婦女停止工作回到了家中。但二戰中使用女工的先例,為以後讓婦女加入美國勞動大軍鋪平了道路。


戰後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7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華爾街在戰後享受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牛市,股市幾乎毫無阻力的從1949年到一直上漲到1957年。美國政府當時參與社會福利和被艾森豪威爾稱為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政策一直延續。


從1975年到1979年,失業率總體上穩定下降,但不久後開始陡然升高。


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里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 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遽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着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


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成為當代名言,幾乎全部共和黨支持者都認為里根經濟學是擺脫80年代初期衰退和最後擊敗蘇聯的關鍵,民主黨人士當時也無法反駁,直到21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后里根經濟學才在世界範圍內遭到質疑,並認為80年代初的衰退只是利率上升過高以吸收市場流竄資金的後遺症,僅調低利率就能恢復經濟本來面貌,與里根經濟無關。


新經濟時代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崩盤,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 倍。1994年到2000年期間,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着溫和的通貨膨脹以及不到5%的失業率,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以及互聯網繁榮相對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顯得崛起之勢明確。


90年代後期市場的熱點是高科技的首次公開發行和互聯網公司。然而到了2000年,網絡泡沫化股票估值產生崩跌,從2000年3月,市場開 始釋放出90年代大約50%到75%的增長。2001年經濟惡化,國民產出只增長0.3%,但失業率和破產數量都大幅上升,帶來了21世紀初的衰退,但也有人常常把這次衰退歸咎於九一一恐怖襲擊。


泡沫與崩潰

21世紀初期再次由共和黨小布什獲得主政權,網絡泡沫化和911恐怖攻擊後美國經濟疲弱,美國聯準會實行低利率政策意圖拉升經濟並解 除諸多商業管制,尤其是金融業管制。同時並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進行反恐。


然而浮濫的資金並未進入實體經濟發展,因為美國的勞工成本和產業內涵在全球製造業中沒有優勢,資金反而流入華爾街金融業主導的次級房貸市場成為債務消費的動能和房價炒作的趨勢,許多大城市郊區中高級地段房價6年內上漲達3倍,華爾街將其包裝為衍生金融商品再賣回市場以賺取手續費和分擔風險,該類商品也幾乎賣往歐洲全部國家和亞洲少數國家,該金融和房產雙拉抬的泡沫也確實帶來消費型榮景5-6年,直到2007年該發展無以為繼爆發次貸風暴和2008的雷曼兄弟倒閉全面金融海嘯,世界經濟崩盤,美國總官方失業率一度超過10%,通用汽車和花旗銀行、美林證券等大型企業紛紛乞求政府紓困,導致政府債務大幅飆升超過13兆美金。


海嘯後民主黨上台意圖拯救經濟,美國利用美元地位進行印鈔票的量化寬鬆救市措施,並仿照日本下調利率到接近0%,一度拉抬道瓊指數上漲一倍達到海嘯前水平,然而後續歐洲國債問題爆發和美國評級下調,2011年股市又現頹勢,且失業率從未下降一值維持在9.1%高位,印鈔帶來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導致世界各地動亂不斷。


美國預算與政策緩急研究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認為20世紀末其實美國已經出現衰退,中產階級實質薪資超過20年沒有成長而生活成本卻照漲,但是全球化帶來頂尖的資本家和金融家高收入與企業高收益掩蓋了經濟本質問題,股市和房市的泡沫上漲又將問題多掩蓋了10年加上反恐戰爭吸引了政府的資源和注意力從而錯失了全部調整產業結構的機會,直到問題爆發,時代雜誌稱為這是美國的「地獄十年」,各國財政和貨幣政策用盡經濟依然沒有起色,只換來政府債務高漲和利空消息不斷、貧富差距極大,CNN預測未 來歐美經濟最佳狀況也是陷入日本式的失落20年,但美國多數家庭為負債與日本的儲蓄家庭不同,承受力與內銷國債的手段行不通,前途依然嚴峻。


工業

美國自2011年以來,保持了全球第二大工業國的地位,近兩年工業占GDP的七分之一強(不含建築業),為2.8萬億美元左右(作為對比,中國為3.8萬億美元左右),這個數目反映出美國工業的價值。


在石油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等領域,美國位列全球第一。在電力工業、機械製造、電信設備等領域,美國位列全球第二。


2016年,就工業基本金屬鋼鐵來說,美國產量占世界4.8%(作為對比,中國占世界49.6%,全球粗鋼產量為16.285億噸);汽車產量占世 界12.84%(作為對比,中國占世界29.61%),銷量占世界19.04%(作為對比,中國占世界29.86%)。


2016年,美國全口徑淨髮電量為40786.7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03%(作為對比,中國大陸全口徑發電量5.9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 )。分部門看,電力部門發電量39191.40億千瓦時,同比與上年持平;商業部門自發電量125.9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0%;工業部門自發電146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6%。


2016年,全球PCT專利申請量為232642件,同比增長7.1%,增加15407件。其中:美國56424件,同比下降1.2%,減少699件;中國43131件 ,同比增長44.5%,增加13292件。


服務業

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工業品製造以加州為首。其次為紐約州、俄亥俄州、伊利諾州、賓州以及密執安等製造業中心。


美國第一個工業製造中心是沿着新英格蘭地區河流發展的。來自湍急的河流與瀑布的水力推動工廠的機器。自從煤變成動力的主要來源後,許多的工廠遷移到賓州或其他州的產煤地區。大的工業城市如伯明罕、克利夫蘭與匹茲堡都是因產煤而興盛。等到石油電力成為重要能源後,有些工業就不再設於產煤區了。只要在人力或原料充足的地方,都可以設立工廠。


運輸

運輸功能同樣也能影響工業區設立的位置。芝加哥之所以能成為美國首要的工業中心,部分原因就在於它位於密執安湖的頂端,並且在美國大陸的交叉口。紐約市傑出的運輸功能,優良的港口,使它成為美國第一大城和製造中心。大湖區也使得水牛城、底特律、密爾瓦基成為重要的工業中心。


1800年兩個大發展引起工業上的革命。一是工作母機的發明,二是個別零件的使用。直到20世紀,美國工業一直沒有將這兩個發展與生產線聯想在一塊兒。當想到時,低成本大量生產的新紀元便開始了。亨利·福特是首先從事大量生產的冒險者。大量生產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巨國,並且提高美國的生活水準。


自動化對美國工業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地增加中。許多工業都採用自動控制的機器。自動化生產可以減少勞動人手的需求量,卻使受過高級訓練的技工與工程師的地位更加重要。自動化生產增加產量,可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例如被機器取代的工人就必須再接受其他職業方面的訓練,否則便會有失業的威脅。


工業界對於發展新產品和發展更優良的技術總是充滿興趣,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於是美國公開設立1萬間以上實驗室。這些實驗室聘請將 近38萬名科學家與工程師,每年花費在科學研究上的經費亦高達250億美元。工業研究是美國研究計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分別由政府、 大學、學院,以及私人財團支持。


農業

美國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國家之一。美國的農場每年生產價值900億美元的農產品。美國的農夫生產了占世界50%的玉米,20%的燕麥,以 及15%的雞肉、豬肉、棉花、菸草和小麥。


1850年,美國差不多有五分之三的工作人口是以農為生。只有5%(約425萬)的人仍務農。國內絕大多數的家畜及糧食作物與工業作物都靠 他們生產,同時也供應出口。


機器與科學耕種方法的大量使用,使得人力的需要更加節省。1820年,一個美國農民耕種出來的糧食只能供給4個人;今天,一個農民所 耕種出來的糧食可以養活56個人。美國的農民利用牽引機、播種機、耕耘機、收割機以及其他的機器從事農作,這些設備只需很少的人便能經營一個很大的農場。現代耕種法包括改良肥料、有抗病力植物、作物輪耕與家畜的科學飼養餵食法等。作物生產過剩,尋找市場成為重要的課題。


美國約有90%的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其他的人則租用別人的土地耕種。美國農場規模相當大,在七十年代中期每個農場的平均面積440畝。而當農場變得愈來愈機械化時,農場土地的面積也就不斷地增加。


三十年代經濟大恐慌期間,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一連串的法令以保護農民、防止低價、管制過剩穀物以及鼓勵水土保持。這些目標直到今日還是聯邦農業計劃中的重要部分。


耕種


美國土地上穀物的耕種面積約達33,600萬畝。穀物種類與耕種方式,則依各地不同的氣候與土壤而有所改變。在落磯山以及新英格蘭, 農民們首先栽種穀物以便養家活口。然後,小型的農場也生產一些日常用品與家禽供應鄰近的城市。但是在加州南部,農民們發現那兒的土壤、氣候、平坦的陸地與沿海平原都適宜栽培菸草及棉花,這些作物的栽培形成一片片有系統的耕地與農場。在中西部,拓荒者們發現寬廣、肥沃的土地適合多種穀物與牧草,今日,這塊僅占美國面積五分之一的土地上,卻包括美國60%穀物耕地。


無論就種植面積或經濟利益來說,玉米都是美國最重要的作物。其他的重要作物,依次分別是小麥、大豆、菸草、棉花、甜菜、花生、甘蔗、橘子、大麥、蘋果、[[[葡萄]]以及許多其他的作物。


美國四分之一以上的面積都是牧場及草原。西部11州的面積約達10,600萬畝的公有土地分成許多牧草區,私人的牧場主人經內政部許可,可以使用這些牧草區。


乳牛與肉牛是美國農場裡最重要的家畜。中西部的農場及西部大丘陵區是飼養肉牛最多的地方;美國的乳牛帶則由美國南部,從新英格蘭向明尼蘇達州伸展。大部分的豬飼養於中西部的玉米帶。在美國,幾乎每一個農夫都養有雞群,以補充家中的肉類與蛋。不過也有一些農夫特別飼養大群的肉用雞或蛋用雞。


礦業

美國每年的礦產總值約可達到600億美元,其中石油產量的價值幾乎占全部礦產價值的40%。煤是價值僅次於石油的礦產,天然氣則居第3 位。美國年產占世界18%的天然煤與石油,還有占世界45%的天然氣。


美國工業界對礦產的需要量日漸迫切,對採礦業來說是一連串的挑戰——他們必須去發掘新的礦藏。探勘者一度曾以十字鎬與鏟子找出礦脈。然而今日,採礦公司與鑽探公司聘請受過高級訓練的工程師與地質學家,尋找新的礦脈。這些專家們也嘗試,以新的辦法由那些一度被認為無用的低含量礦石中,提煉出礦物。


石油工業是以科學方法從事探勘最好的例證。從1900年開始,專家們就不斷預言,美國將會很快地在幾年中消耗完國內石油的存量。然而直到今日,新油田還是不斷地被發掘出來。工程師們也發明了一種抽取石油的新方法,因此許多已經被棄置的油田又再度運作。無論如何,今日美國的石油用量使她必須由國外進口大量石油。專家們認為,研究更好的技術與作更多的勘察,是減少石油進口所必須做的。


美國的採礦業對改善礦坑內工作環培所作的貢獻相當大。同時,它也增加礦石的產量。


只有蘇聯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產量超過美國。德克薩斯州是美國主要的石油生產地,占國內石油產量的40%與世界產量的6%。路易斯安那 與加利福尼亞是僅次於德克薩斯州的石油生產地。美國同時也是世界上天然氣產量最大的國家。德克薩斯州所生產的天然氣約占國內總產量的40%,儲量則占全國的30%。


只有蘇聯的煤產量大於美國。美國境內最大的煤礦脈分布在伊利諾州、蒙大拿州、西佛吉尼亞州及懷俄明州。密西西比河東部8省的煤礦 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78%。賓州是美國境內唯一蘊藏有無煙煤的地方。


美國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鐵礦均產自大湖區的密執安湖、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星州。這些軟礦石經船運和鐵路送到芝加哥、匹茲堡這些鋼鐵中心。美國所使用的鐵砂有三分之一是進口的。


美國的產銅量居世界第一。主產於亞利桑那州,產量幾乎占美國總產量的一半。猶他州是美國第二大銅產地,產量約占美國總產量的七分之一。


鋁是由一種叫做鐵礬土產量的90%。此外,亞拉巴馬州與喬治亞州也有鐵礬土礦。


鋅與鉛常常在同一礦區中。美國是世界上首要的產鋅國。紐約州是美國最大的產鋅州。密蘇里州是最主要的產鉛州。


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內華達州、南達科他州與猶他州蘊藏美國絕大部分的金礦。而美國主要的產銀州是亞利桑那州、愛達荷州、蒙大拿州與猶他州。


收入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經濟自由所產生的。 不過,如同基尼係數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聯合國發表的《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當中的美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美國最窮的20%的人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與自稱「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共產主義國家古巴的人類發展指數相同 。


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美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量,而國內貿易量又比國際貿易量高出許多。將近1,800萬的美國人是以批發業或零售業營生,操縱這些貿易的商人上自批發商、百貨公司,下至地方雜貨店。美國每一個地區都生產該地最需要的產品,銷售剩餘的物資才再運到其他需要的地區去銷售。美國每年的國內貿易額,批發上約達5,800億美元。而零售方面則達6,450億美元之多。


七十年代中期,美國每年由國外輸入價值1,200億美元的貨品,輸出價值1,150億美元的貨品。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對象毫無疑問是加拿大。美國將五分之一的輸出品運到加拿大,而加拿大也以五分之一的輸出品回報美國。美國其他的貿易對象依次為日本、西德和英國。美國也與中國、巴西、法國、印度、意大利、墨西哥、委內瑞拉及其他諸國有貿易關係。


物品

美國首要的輸出品包括機械、通訊器材、食品、野生動物、加工品及原料(如棉花、大豆、礦石等)。主要輸入品則為燃料、機械、通訊設備以及加工品。縱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從成功的殖民地經濟於20世紀過渡到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夥伴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 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鈎,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經濟影響

缺錢的時代,吸引資金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希望美國推出QE3,這是遙遠的希望,就像驢子鼻子上掛着的胡蘿蔔,看得見,吃不着。美國正在全方位打造本國經濟,以增強對 全球企業與資金的吸引力。


手段包括攻擊,包括增強自身吸引力,包括改變經濟模式。


攻擊他國的手段包括製造貿易壁壘,監管全球金融機構,監管全球主要公司。貿易壁壘、補貼取消,已經讓中國的多晶硅生產企業集體陷入破產邊緣,風一吹就倒。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其中江西賽維和尚德電力破產的可能性最大,兩家龍頭企業如此,其他企業的命運可想而知。 產能過剩是一方面,美國的雙反與歐洲取消補貼,對中國出口主導的多晶硅行業是釜底抽薪。政府在大型多晶硅企業身上綁上兩條資金纜繩,面對低迷的市場無濟於事。


貿易摩擦增加,壁壘上升使企業隱形成本增加。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回歸本土。《華爾街日報》報道。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辛奇-利維(David Simchi-Levi)調查的美國企業中,有14%的企業明確打算將部分製造業務搬遷回國。這些企業的規模各不相同,年銷售額 低至2,000萬美元左右,高至250億美元以上,大多數超過10億美元,企業對 「回岸」策略產生濃厚興趣,他們願意回到本土尋求安全保 障。


美國加強了對全球金融機構的監管。歐債危機打擊了惟一可與美國抗衡的全球流通貨幣。倫敦同業間拆借利率被報價行操縱的醜聞,美國、英國、瑞士等國聯合調查,讓全球投資者不寒而慄,歐洲的金融稅收、打壓對沖基金以及金融醜聞,已讓歐洲成為資金的流出地。


8月6號,英國《泰晤士報》稱,石油巨頭殼牌的財務總監亨利日前承認,雖然公司被迫保留部分資金來應付在歐洲的業務運作,但公司已將150億美元的現金轉移至美債及美國銀行存款等非歐元資產。而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最新調查報告,在向歐洲銀行提供貸款的美 國金融機構中,已有超過半數的銀行決定繼續收緊信貸標準。在接受調查的22家為歐洲銀行提供貸款的美國銀行中,一家銀行表示,第二季度起大幅收緊了對歐洲銀行的信貸標準;另外13家銀行表示,二季度在某種程度上針對歐洲銀行實施了貸款控制。據西班牙對外銀行與桑坦德銀行2012年第二財季業績報告,當季兩家銀行存款額均環比下降1%,其中跨國公司與投資銀行存款卻大量流失。


至於經營業績尚可的渣打銀行,由於涉嫌為伊朗政府洗錢長達十年,金融高達2500億美元,罰款是金額的一成,相當於該行的8年贏利, 滙豐則被指控監管不力。如此一來,歐洲金融的兩大殺手鐧,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與英國金融城,遭受沉重打擊。這樣的打擊還將隨時而來。需要注意的是,渣打與滙豐是香港持牌銀行,對港幣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無還手之力。或者經濟緊縮,或者通脹處於高位,卻不得不降息,所謂的金磚四國逐漸退去金色,而還原出磚頭的本色。巴西、印度等國的貨幣兌美元處於歷史低位。


路透社報道,俄羅斯經濟部副部長Andrei Klepach8月6日表示,俄羅斯政府可能要將2012年淨資本外流預估上調一倍,到500億美元,市 場分析師預計外流資金高達650億美元。俄羅斯資金外流為805億美元,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的2008、2009年,俄羅斯資金外流高達2000億美元左右。


出現雙向波動,流出增加。國家外管局表示,第二季資本和金融項目由第一季的順差561億美元轉為逆差714億,上半年出現203億美元的 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含淨誤差與遺漏)。雖然常規項目資金來往正常,但大規模的資金外流以投資等方式出現。


美國成為吸納貨幣的海綿。7月17日,美國財政部公布國際資本流動報告,5月份美國國際資本淨流入高達1017億美元,4月份則為淨流出82億美元。指數也反應了這一點,新興股市指數從2010年初以來幾乎是持平,而同期間美國股市標普500指數則上漲了25%。西方投資者繼 續投資新興市場的債券等,但以硬通貨幣計價,進行短期投資,以獲得最大收益。


通過企業回流、吸引資金、打壓其他貨幣等方式,美國不缺錢,缺的只是經濟恢復景氣的時間。美國當然不會希望其他重要經濟體崩盤,但他們可以藉助這一波全球債務危機,恢復美國在全球金融領域的絕對話語權。在此期間,日元、瑞郎兌美元維持強勢,但日本早失去了與美國抗衡的能力,瑞士從無爭霸金融的野心,加之存款保密制度被撕毀,瑞士金融業在美國掌心。


美國是塊資金海綿,沒有必要推出QE3。除非歐元區崩盤,否則美國可以大聲叫嚷着,為歐元鼓勁,而自己不必掏出真金白銀。


經濟反彈可用三個英文字母: 「V」、「U」及「L」來反映。其中,V形態表示經濟急速放緩之後,很快又急速反彈;而「U」形態主要是形容經濟急速回落後,會在低位徘徊一段時期,之後便強力復甦;至於「L」形態,是最不想看到的,它代表美國經濟往急速放緩後,會 長時期在低位徘徊。


最後會是「V」、「U」及「L」反彈? 其實大家都可透過部分的經濟指標來得知。


美國經濟的去向,具有指標性的數據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全國採購經理指數(NPMS)、消費者信心指數(CCl),以及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等。這些指標雖然有些是滯後數據(如GDP、失業率等),但亦有些是領先經


濟的指標(如NPMS及CCl)。不管怎樣,它們往反映及預測經濟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產總值

(Real GDP )


實質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是指美國境內之資產與勞工生產的產品與服務的總價值,資枓同時反映所得與支出的流量,提供有關 供求情況的廣泛資訊,由於資料需用較長時間搜集,此數據通常分階段公布,共分成3個版本,速報、初步及最後修訂。


背後玄機:數字本身由於是撇除通脹後用以量度經濟輸出的改變,因此可直接顥示經濟在指定時間裡之表現;同時亦反映出經濟處在循環周期內的不同階段,藉此知悉經濟最新的發展狀況。


指數

(National Purchasing Managers』 Survey)


這個指數是由美國全國採購經理協會商業調查委員會所編訂,該委員會每月會向超過250位全國採購經理髮出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成員 將就各種製造活動提供資訊,問卷主要包括5項領域:生產、新定單、物料存貨、就業水準與零售商(供貨商)交貨績效,以便反映製造業 的當前情況。


背後玄機:根據全國採購經理指數的定義,如果整體指數超過50,顯示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如果指數低於50,代表製造業處於萎縮狀態:所以說,全國採購經理指數是概括整體製造業的現況、就業及物價等表現:但要注意的是,數據本身並非根據真實的物價或就業轉變的數據來計算,只是對採購經理的意見調查;因此,該指數只可當作是一項趨向調查及參考,並非真正的經濟轉變幅度:


信心指數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每月發表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都會訪問約5000個家庭,詢問一般的經濟情況、就業展望,以及消費計劃等,藉以來厘定這個指數,並以85年訂定100為基數。


背後玄機:這個指數與失業情況構成一個強烈相反的關係。指數愈高,失業率便愈低,反之亦然。指數最大的玄機除與失業率成反比外,亦反映消費者的信心,是否對短期經濟前景,持悲觀抑或樂觀,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失業率的收集方法,是由調查員以電話抽樣訪問。被訪者若然表示,在過去兩個星期有意工作而沒有工開,這就可被界定為失業。計算失業率通常是以失業人數占總勞動人口的百分比來計算,但總勞動人口的計算方法則因不同國家而有不同的定義。


背後玄機:失業率可對通脹趨勢提供指引。當勞動人口緊張導致失業率持續下降時,薪酬便有上升的壓力,在生產成本增加的情況下,物價亦會隨之而上升;在分析此數據時必須留意,數字可能會被一些因素所影響,譬如說不尋常的天氣或一些工業糾紛等因素。


還有一些配合失業率的相關數據,例如:非農業職位增長(Change in total non-farm payro11 employment),和工人平均時薪(Average hourly earnings)。


非農業新增職位是反映美國工業及服務行業表現的數據,藉以反映當地經濟表現及勞務市場的狀況。


至於工人平均時薪,主要是指非農業雇員的平均時薪,是量度薪酬通脹的最佳指標,籍以去預計個人收入。過去經濟暢旺的時候,此數據對於量度通脹情況頗為重要,但現時經濟放緩,失業率和非農業職位的變化就顯得更重要。


QE

[span]2013年6月20日[span]凌晨大家期待的美聯儲議息會議閉幕,雖然美聯儲議息會議宣布維持現有寬鬆政策不變,但美聯儲更新的經 濟展望表現出更看好未來經濟復甦的預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出奇意外的給了市場非常清晰的信號,明確表示可能稍晚開始放緩QE,可能結束QE的計劃。這令盤整的金銀盤面出現一絲生機,空頭大獲全勝。


[span]正如大家所聽到的,一向以打太極聞名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此次會議上意外的言辭態度清晰,在空頭手舞足蹈之時,大家不要忘記伯南克的話是有前提的,也就是如果美國經濟的預測是準確的,那麼美聯儲將很可能放緩資產購買,那麼美國的經濟預測是否準確還需要時間去衡量。


[span]而我們細看美國的經濟狀況,美國的經濟在08年金融危機之際呈現經濟周期探底走勢,其後雖逐步恢復,但是也難言樂觀,因此美聯儲一再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並維持零利率來刺激美國經濟,從美國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開始,的確對美國的經濟的復甦產生了預期的效果,但是這種復甦程度是否滿足了美聯儲的撤出QE的條件,還需要看各大市場的具體數據是否令美聯儲滿意。


[span]就業市場方面,美國當前失業率水平仍然高企不下,按照當前失業率下降的速度來看,至少要到2014年第一季度,美國的失業率水平才會達到美聯儲的要求,令其考慮QE的撤出。而對於美國的零利率政策的退出,更是至少要到QE退出一年後才會執行。而從美國的非農就業增加人數來看,受到美國自動減支計劃生效的影響,其走勢也並不穩定,因此美國的就業市場有一定復甦,但是還不能稱作穩健復甦。


[span]而美國的經濟走勢中,表現最差的當屬美國的製造業市場。美國5月製造業數據顯示,美國的製造業活動萎縮至近四年來最低水準 ,這是美國經濟進入疲軟階段的最新跡象。美國當前的ISM製造業指數位於2009年6月來最低,該指數將至50以下,意味着製造業萎縮這是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呈現萎縮,美國製造業的復甦預計至少要到2013年底才會有明顯信號出現。


[span]美國經濟中表現最好的當屬美國的房產市場,美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一直在穩步復甦,在美國的一系列寬鬆政策的刺激下,逐漸回到了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因此可以說美國的房產市場已經從經濟的拖累因素轉向促進因素。


[span]而對於通脹[span]問題,伯南克則表示,儘管通脹[span]率水平低於預期目標,但從長遠來看其仍在正常的區間之內,而美聯儲將致力於確保通脹[span]率水平不是過高或者過低,而當前的量化寬鬆措施並未導致商品價格明顯上漲,言外之意,美國當前的寬鬆政策還未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從以上幾點來看,伯南克提出在2013年底開始退出QE的話是有幾分道理的,但是大家還需要關注,伯南克的前提,也就是美國經濟的預測是否準確,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美國經濟仍然不能令美聯儲如願以償,那麼QE退出的時間只會向後推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