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肖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生于湖南省湘乡,是中国教育家肖岳英的次子。[1]原名肖克森,笔名埃弥·肖(Emi Siao)。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
肖三精通俄语,法语,德语和英语。是第一位写毛泽东传记的作家。[2]
目录
与毛泽东是同学
是毛泽东早年就读小学和师范时的同学。《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文译者之一。
1913年,长沙第四师范学校并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因此入后者读书,因此又与肖三同学。
1918年4月13日,与毛泽东、李维汉等创建“新民学会”。同年到北京,与毛泽东相从甚密。 [3]
1920年,到法国参加勤工俭学计划。
1922年,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3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曾参与了拉丁化新文字工作,与陈乔年一起翻译了《国际歌》。
1924年,回国,任共产党湖南省委委员兼社青团省委书记。
用诗歌为中国共产党而奋斗
1928年,肖三因跌倒脑受震荡,在瞿秋白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到莫斯科疗养。后到莫斯科在远东联邦大学任教,教授中国文学,从此开始了文学活动。[4]
肖三抱著“文艺上的革命功利主义”精神踏入文坛,他“决定用文艺、用诗歌当武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战斗到底!”
在苏联的十几年里,他用中文和俄文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
诗作-我记得...[5]
我记得...
我记得我的故居和童年时代。
我们一起走在墙上。
一条清澈的河水将地平线连在一起。
一眼望去的帆船在远处飘来。
父亲举手时说话平静。
“人类的生命像自来水一样倾泻。
看著河边那大的白杨树树干。
它们是我亲手书写和耕种的。
明年春天的色彩将翻一番。
我们的歌声将越来越远。”
我记得父亲的耐心教导之声,
就像他在世的高龄亲戚一样。
如此美丽的国家和领土如何
忍受敌人践踏铁蹄的压迫? 肖三 - 1938
ÎÒǵá
×Ò×µ×êש±×©
×
Ò ×£ ××××Åש
£Ô
C×'OEYμOEμ¡ª¡ª¾UAedO»ö»EO©ù
¡°¡¢EEEu¾IIoA×÷£E®EAeμACa
Aa¿'°¶EIACOe'oμANiAo©ø
ECIOC×÷¡£EOOOAa³EE
A'AeμA'ºE«μ ¼O±±ö¶μOºA©
IOACμAeEuμ±¡±£u³¤©ouss¡
IO¼CμAC××»×»½I»aμAEuOo©ö
¾IIo»iμAAIAeEEO¾OUss'|¡£
OaNuAAAoμA°i¼O¹uIA ©o
ÐÈÌ½ĐµĐÈ˵µÄúã©tét©u (1938Äê)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由4 + 6 + 4行组成的十四行诗。前四行是引言,中六行说起父亲和他的话,后四行重新连接到前四行,其结局颇为意外,几乎是残酷的。但是某些动词形式可能会开放给其他解释。诗中没有说明儿子和父亲是否独自一人躺在墙上,河边是否站著一棵或多棵白杨树,是否会唱一首或多首歌...
这首诗的瑞典语翻译包含与原著相同的押韵模式(a,a,b,b-c,d,c,d,e,e-f,g,g,f)并且它也被赋予了适用于十四行诗的节奏。
最早用诗歌向世界宣传中国革命
在当时的年代里,中国革命被重重封锁下,在国内外多数人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大肆诬蔑、丑化,进行歪曲宣传。
在这个情况下,除了美国记者兼作家史沫特莱和斯诺,冲破各种阻力,用通讯的形式向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外,最早用诗歌及其他文艺形式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的真相的,就是肖三了。
也是最早向世界宣传鲁迅的人
肖三在苏联期间,同鲁迅保持著密切的通讯联系。
他是最早在苏联向全世界宣传伟大鲁迅和介绍中国左翼文字的。
他曾代替鲁迅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写了许多介绍鲁迅生平事迹和纪念鲁迅的文章,翻译了鲁迅的作品,还主持编辑出版了鲁迅著作,他对鲁迅的崇敬终生不渝。
中国新文字运动的先行者
肖三还是中国新文字运动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年代,他就和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等以及苏联著名的汉学家郭质生、龙果夫等人一起制订了《中国新文字方案》。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对我国的文字改革做了许多工作。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为中国的文字和新诗歌运动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作为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和和平使者。
20年代闻名国际
1920年代“爱弥·肖”(Emi Siao)早就在国际上闻名。他和国际和平和进步人士有著广泛的交往,结识了法共的理论家沙里·拉波波、越南的革命家胡志明、保加利亚的革命家季米特洛夫、土耳其的革命诗人希克梅特,以及苏联等国的许多社会名流。
1930年代,他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连任两届苏联作协党委委员。在苏期间,他除用俄语写作并出版了诗歌、拥护苏维埃中国宣传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宣传鲁和中国左翼文学,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影响。
1939年,与邓发等回国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协、文化俱乐部等部门工作,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等杂志,发起并组织延安诗社,开展街头诗、诗朗诵运动。抗战胜利后,曾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常委和华北文协主任,编辑出版了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1949年后,主要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文委主任、对外文协常务理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
被当作苏联特务入监
1961年,秋因请苏联人到家做客,被当作苏修特务审查。
1967年6月,与妻子叶华被分别关押在秦城监狱。
1974年10月,释放,但仍然受管制。
1979年,在胡耀邦的过问下平反。
一生追求光明
1983年1月10日, 肖三因肺炎住进北京305医院。他在病床上接见了党史工作者,并口述给张家口市劳动技工学校的团员和青年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 “我虽然入党60年, 但总的来说对党对人民贡献太小, 位高俸厚, 自觉惭愧。 再想起那些无数为党牺牲的先烈们、 战友们, 我心中更加沉痛。 李大钊、 瞿秋白、 蔡和森、 赵世炎、王若飞、 叶挺、 向警予, 以及毛泽东、 周恩来……每提起他们, 我总觉是一种力量,一种鼓舞人、激励人的力量。”
肖三还向青年们谈了希望, 他说:“除了毛主席说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以外,我希望你们读点历史,会使你们更了解中国的过去,会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读点党史,你们会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我殷切希望你们能够意识到你们对中华民族所肩负的重任。” 他最后告诫青年们:“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一直是我的誓言。 ”
1983年2月4日, 肖三在北京去世,享年86。
家庭
剪不断,理还乱的爱 — 肖三与叶华和甘露。 [6]
第一任妻子
1914年,与谭雪君结婚。
1922年,谭雪君病逝。
第二任妻子
1923年,与苏联籍瓦萨结婚。(不久因回国问题而离婚)。
第三任妻子
1943年,肖三与甘露外遇。与叶华离婚,叶带著两个孩子回到苏联。
1949年4月,访问苏联,与叶华重逢,复合、再次结婚。
第四任妻子
1944年,与甘露。
1949年,与甘露离婚。
子女
肖立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从事水下摄影。在《远东间谍战》、《开国领袖毛泽东》等影片中饰演史达林,《开国大典》中扮演米高扬。[7]
著作
诗集
《和平之路》(1952)
《友谊之路》(1959)
《肖三诗选》(1960)
《伏枥集》(1963)
主编
《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也流传甚广。
传记
《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