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芭蕉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地处中国硒都--恩施市的西南部,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10公里,209国道和在建的恩来恩黔高速公路贯境而过,高速公路服务区正在建设之中。迤逦清江沿乡而出,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川秀美,风光绮丽,民风淳朴,极具山区少数民族风情。全乡辖1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49个村民小组,16523户,6.7万人,国土面积30348公顷,耕地总面积533119.68亩。全乡有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91%,其中侗族人口1.09万人,占总人口的34%,是湖北省12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

2009年9月,芭蕉侗族乡被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国家建设部等单位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1年,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中国茶叶学会评选为中国名茶之乡。还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全省十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之一。

桐梓县芭蕉乡

芭蕉乡地处大娄山脉末端,东临重庆南川溪镇正安县新州镇碧峰乡,西连水坝塘镇、南依正安县桴蔫乡庙塘镇,北靠狮溪镇地界。

芭蕉乡地处大娄山脉末端,位于桐梓县城北面边陲158公里处,全乡地域面积105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52个村民组,3547户,14291多人口,其中男7448人,女6843人,劳动力8210人;耕地面积19461亩,其中田5499亩,土13962亩,人口分布136人/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林草覆盖率58%.芭蕉乡地处两省两县一区交界处,区位优势独特,周边接壤地形极其复杂,东临重庆南川和溪镇、正安县新州镇、碧峰乡,西连水坝塘镇、南依正安县桴蔫乡、庙塘镇,北靠狮溪镇地界。

全乡平均海拔950米,最高海拔1770米,最低海拔840米;年平均气温24℃,无霜期达到300天以上,由于地处高寒山区,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式立体气候。境内自然生态保护较完好,景色风光迷人,风景优美,是休闲避暑首选之地,境内自然奇观有:三界山顶箐山、高山湖泊圈圈河、形象逼真的石人山、发育完美、奇特壮观的地下溶洞群。[1]

民间文艺

南戏

芭蕉南戏诞生于晚清,由湖南传入,开始称为人大戏,当地有一传说,大户人家许愿灵验之后,请人来唱三天大戏。黄泥塘、芭蕉集镇有剧团。芭蕉集镇南剧团,主要演员皮润枝,有80多本折子戏,能担任花旦净丑等角色。李常兵担任乐器演奏和指挥,他可同时演奏四种乐器。演出的剧目有《别窑投军》、

三棒鼓

亦称打花鼓,用竹子或木条做鼓架,用鼓架架面鼓,边打鼓边唱。唱的内容根据历史时间的不同,演唱的内容不同,解放前,主要在农家演唱吉祥、奉承之类,亦唱历史传奇故事等。解放后,歌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唱好人好事等。

板凳龙

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武术演变而来,经侗族武师杨洪彪、杨天明传承至今,表演动作有"雄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表演板凳龙,讲究相互配合,动作优美,整齐一致,欢快雅致。在表演过程中,时而盘旋上往,时而翻云覆海,时而咆哮如雷,时而温顺可爱。队形变化多样,有横队、纵队、圆圈、重叠、交叉等。有分有合,合起来是巨龙,分开各自又单独成为一条条小龙。这种娱乐方式,男女老少皆宜,不受人员场地和环境的限制,田头、打谷场上,屋里屋外都可表演。1998年通过搜集整理加工后成为一个能在舞台上经常表演的节目。根据动作和舞蹈节奏配上音乐,乐器有民乐唢呐、笙,还配有锣鼓,整个旋律欢快、优美,民族风味浓厚。

山民歌

有山歌、 "陪十弟兄歌"、 "陪十姊妹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采茶歌等。山歌多半是情歌,行路时边走边唱,如"打一望",唱到:我在河边打一望,只见情妹洗衣裳,情妹听我把歌唱,棰棒打在妹手上。再如:"一架坡"情妹门口一架坡,别人走少我走多,一时不见情妹面,心里就象刀子割。"十弟兄歌"和"十姊妹歌"是结婚的头天晚上,女方由青少年女子陪新娘(称为陪十姊妹)唱歌。男方为陪"十弟兄"。"十弟兄歌"和"十姊妹歌"唱曲基本一样,歌词多种,全乡有260多首。

文物古迹

芭蕉境内文物古迹较为丰富,包含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纪念地、其他等门类。

龙洞李周教犁题刻遗址

位于楠木园村石板溪鱼泉洞山脚洞口内,距离洞口约100米, 原有两石并立,题刻在一块石头上,大字每个约5寸见方,旁边有若干小字,杨永仟老人介绍,石刻有大字和小字,大字还记得有"周昌府巡抚南乡"字样,小字记不清,1976年修鱼泉洞电站时把这块石头炸毁。

艾氏贞节牌坊

又称牌楼,位于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是监生蓝聘廷之妻艾氏之牌坊,高7米,宽5.3米,为三间三楼形制,中门宽1.8米,高2.95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立。1997年9月恩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艾氏贞节牌坊雕刻精细,碑额为:"皇恩旌表节孝坊",两旁竖写:"清正名家素娴女诫、冰霜□节秀茁孙枝",三楼两旁碑面刻:"进清流声、珉贞勒节",三楼横梁上刻:"寸心千古、□壶欧陶"。二楼中间刻:"清怀筑台",两旁刻小字,一楼中间横梁上刻:"宏之天荷",两旁刻"霜流节志、"旌章耀目",大门柱上刻楹联:"冰心应与日月辉、玉度可堪霜并洁"。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芭蕉属市郭里。

民国时期,初袭"里甲制",旋改"保甲制"。

1915年设团总,下辖芭蕉、桅杆、朱砂、上场坝、黄连溪、瓦屋、丫道沟、浪坝8个团首。1927团防下改设保董,辖芭蕉、丫道沟、瓦屋、朱砂、上场坝、桅杆六个保董。1931年芭蕉为第三区署,下设芭蕉、天桥、黄泥塘、桅杆、盛家坝、大吉场、白果、见天坝8个联保。1937年芭蕉区下辖芭蕉、桅杆堡、盛家坝、大集场、朱砂溪、天桥、百谷镇、两河口、见天坝等9个乡。1940年设芭蕉乡公所,管辖8个保,编制属甲等,天桥乡管辖7个保,编制属乙等,黄泥乡管辖9个保,编制属乙等。乡公所内设正、副乡长,经济、民政、文化、警卫四个股室。

2001年3月撤销芭蕉乡、黄泥塘侗族乡组建芭蕉侗族乡,辖芭蕉办事处、甘溪办事处、黄泥塘办事处、米田办事处、天桥办事处、高拱桥办事处、朱砂溪办事处、南河办事处、白岩办事处、戽口办事处10个办事处、1个居民委员会、568个村民小组。2001年12月撤销办事处,合并为大村。2002年10月,实行村组合并,撤销乡辖办事处,实行乡直管村。辖灯笼坝村、寨湾村、楠木园村、黄泥塘村、二峰岩村、王家村、米田村、天桥村、白果树村、干溪村、高拱桥村、朱砂溪村、小红岩村、南河村、白岩村、黄连溪村、戽口村和芭蕉居民委员会等17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