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苎麻(学名: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荨麻科苎麻属亚灌木或灌木植物。别称:(名医别录) 野麻(广东、贵州、湖南、湖北、安徽),野苎麻(贵州、浙江、江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家麻(江西),苎仔(台湾),青麻(广西、湖北),白麻(广西)。
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苎麻较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苎麻叶是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的饲料。麻根含有“苎麻酸”的药用成份,有补阴、安胎、治产前产后心烦,以及治疔疮等作用。麻骨可作造纸原料,或制造可做家具和板壁等多种用途的纤维板。麻骨还可酿酒、制糖。麻壳可脱胶提取纤维,供纺织、造纸或修船填料之用。鲜麻皮上刮下的麻壳,可提取糠醛,而糠醛是化学工业的精炼溶液剂,又是树脂塑料。[1]
形态特征
亚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茎上部与叶柄均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近开展和贴伏的短糙毛。
叶互生;叶片草质,通常圆卵形或宽卵形,少数卵形,长6-15厘米,宽4-11厘米,顶端骤尖,基部近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牙齿,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毡毛,侧脉约3对;叶柄长2.5-9.5厘米;托叶分生,钻状披针形,长7-11毫米,背面被毛。
圆锥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为雌性,其下的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为雌性,长2-9厘米;雄团伞花序直径1-3毫米,有少数雄花;雌团伞花序直径0.5-2毫米,有多数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狭椭圆形,长约1.5毫米,合生至中部,顶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0.6毫米;退化雌蕊狭倒卵球形,长约0.7毫米,顶端有短柱头。雌花:花被椭圆形,长0.6-1毫米,顶端有2-3小齿,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状倒披针形,长0.8-1.2毫米;柱头丝形,长0.5-0.6毫米。
瘦果近球形,长约0.6毫米,光滑,基部突缩成细柄。花期8-10月。
地理分布
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台湾、浙江、湖北、四川,以及甘肃、陕西、河南的南部广泛栽培。越南、老挝等地。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中国国宝,中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
中国主要产地分布在北纬19度至39度之间,南起海南省,北至陕西省均有种植苎麻的历史,一般划分为长江流域麻区(包括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华南麻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黄河流域麻区(包括陕西、河南等省及山东省的南部)。其中长江流域麻区是中国的主要产麻区,其栽培面积及产量占全国总栽培面积入总产量的90%以上。
生长习性
生于山谷林边或草坡,海拔200~1700米。
在中国,苎麻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土质最好是砂壤到粘壤。但地下水位在1m以内或易淹水的土地不宜种植。若茎高1尺以上降霜,则危害更重。苎麻的宿根年限为10~30年,多至百年以上。生育期头麻约80~90天,二麻50~60天,三麻70~80天,全年生育期230天左右。头麻幼苗5~6寸以上降霜时,将受冻害,生长点枯死,造成分枝,脚麻多,生长不良。茎叶茂盛,根蔸发达,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排水良限。土壤pH值以5.5~6.5为宜,低于4.5或高于7.6的,应加以改良。
苎麻原产热带、亚热带,为喜温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不仅影响苎麻开花的迟早,也影响雌雄花的比率。日长8-9小时能促进开花,但多生雌花;日长为14小时时则多生雄花。
苎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25~30℃。低于6℃不能发芽。
地上茎生长的适温为15~32℃。早春气温低于3℃则幼苗受寒害。冬季土温低于零下3~5℃的持续时间长,则地下茎受冻害。叶面积系数可达4~7。由于蒸腾量大,同时营养生长快,需要充足的水分。
地下茎萌发出苗必须气温回升至9℃左右才能开始,6℃以下不能萌发出苗。实生苗不耐低温,温度降至0℃即冻死。地下茎刚发生的幼苗,耐寒性较强,即使遭到0℃的低温也不会冻死,但它的耐寒性随着幼苗的长大而下降。
雨量及其分布是决定苎麻生长好坏和纤维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苎麻要求年雨量在800毫米以上,而且分布均匀。大气相对湿度宜在80%以上。短期干旱影响当季麻产量,长期干旱不但全年减产,还会影响麻蔸发育,引起败蔸。年雨量一般在1300毫米以上,雨量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头麻春雨多,而二、三麻又常遭干旱,故三季麻产量极不平衡。尤其是山区、丘陵区,地下水位低,如果没有灌溉条件,二、三麻的产量则往往低于头麻。
光照强度和每天日照时数对纤维产量有很大影响。日照不足,则光合作用减弱,茎秆软弱,麻皮薄,纤维细胞壁薄,工艺成熟延迟,产量降低。但阳光太强,高温干旱,也会使麻茎生长受到抑制,纤维细胞壁木质化,降低纤维品质和产量。
苎麻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以土壤含水量20~24%,或相对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85%为宜,少了干旱,多了渍水,对苎麻都不利。湖区要特别注意渍水问题。麻地渍水,苎麻地下部呼吸作用受阻,病菌蔓延,硫化氢和还原性二价铁、锰等有害物质大量产生,以致引起败蔸,导致减产。苎麻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平原、湖区、丘陵区、山区的各种土壤,都可种植苎麻。最适宜的土壤是沙质壤土、粘质壤土和腐植质壤土。湖南农学院苎麻研究所对全省苎麻主产区土壤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物理、化学、矿物学特性等均进行了研究,发现丘陵坡脚、谷地古生代沉积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苎麻产量较高,品质优良。这些土壤的苎麻产量随着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钾素和水溶性硼和锰的含量增加,有利于纤维支数的提高。酸性土壤上纤维支数还随着阳离子交换量、代换性钙离子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土壤的酸碱度对苎麻产量的影响也很大。苎麻在酸性土壤上(pH值4.4),植株生长矮小,分株少,纤维细胞发育缓慢,产量低。在强碱性土壤上(pH值8.0),植株生长也不好,纤维细胞较短,胞壁较厚,产量也低。当土壤酸碱度在pH值6.0~7.0左右时,植株生长健壮,纤维产量高。
主要变种
苎麻(原变种)亚灌木或灌木,高0.5-1.5米;茎上部与叶柄均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近开展和贴伏的短糙毛。叶互生;叶片草质,通常圆卵形或宽卵形,少数卵形,长6-15厘米,宽4-11厘米,顶端骤尖,基部近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牙齿,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毡毛,侧脉约3对;叶柄长2.5-9.5厘米;托叶分生,钻状披针形,长7-11毫米,背面被毛。圆锥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为雌性,其下的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为雌性,长2-9厘米;雄团伞花序直径1-3毫米,有少数雄花;雌团伞花序直径0.5-2毫米,有多数密集的雌花。雄花:花被片4,狭椭圆形,长约1.5毫米,合生至中部,顶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0.6毫米;退化雌蕊狭倒卵球形,长约0.7毫米,顶端有短柱头。雌花:花被椭圆形,长0.6-1毫米,顶端有2-3小齿,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状倒披针形,长0.8-1.2毫米;柱头丝形,长0.5-0.6毫米。瘦果近球形,长约0.6毫米,光滑,基部突缩成细柄。花期8-10月。
贴毛苎麻(变种) 与苎麻的区别:茎和叶柄只被贴伏的短糙毛,无开展的长硬毛;叶片多为卵形,稀圆卵形,基部突收狭呈楔形;托叶基部合生。
在广东、福建、安徽南部等地可能有野生,在广东、江西、台湾、浙江、安徽等地栽培。日本也有分布。
用途同苎麻。
青叶苎麻(海南植物志)与苎麻的区别:茎和叶柄密或疏被短伏毛;叶片多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顶端长渐尖,基部多为圆形(有时宽楔形),常较小,下面疏被短伏毛,绿色,或有薄层白色毡毛;托叶基部合生。
产广西、广东、台湾、浙江、安徽南部,或栽培。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用途同苎麻。
微绿苎麻(云南植物研究)与苎麻的区别:茎和叶柄被贴伏或近贴伏的短糙毛;叶幼时密被柔毛,老时毛变稀疏,无雪白色毡毛;托叶基部合生。
产云南东南部(金平)、广西西南部(龙州)、台湾。生于林中或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台湾[2]。
药用价值
⒈苎根散(《圣济总录》)治吐血不止:苎麻根、人参、白垩、蛤粉各10g。上4味,捣罗为散,每服2g,糯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方中苎麻根止血,为君药。
⒉(《福建中草药》)治习惯性流产:苎麻干根30g,莲子、怀山药各15g。水煎服。方中苎麻根安胎,为君药。
⒊(《梅师集验方》)治妊娠胎动,忽下黄汁如胶,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苎根(去黑皮,切)15g,银1块,水9升,煮4升。每服以水1升,入酒0.5升,煎至1升分作2服(一方不用银)。方中苎麻根安胎,清热,为君药。
名家论述
⒈《草木疏》:纻,亦麻也,科生数十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岁种也。荆扬之间,一岁三收,今官园种之,岁再刈,刈便生,剥之以铁,若竹刮其表,厚皮自脱,但得其里韧如筋者,煮之,用缉,谓之徽纻。今南越纻布皆用此麻。
⒉《蜀本草》:苗高丈已来,南人剥其皮为布,二月、八月采。江左山南皆有之。
⒊《本草衍义》:苎如荨麻,花如白杨而长,成穗生,每一朵凡数十穗,青白色。
⒋《纲目》:苎,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种。宿根亦自生。
⒌《三农纪》:苎,植艺:收子作种,头麻者佳,余不堪用。霜降后收子晒干,以沙土匀拌,盛筐内,遇种时以水试之,沉者佳。种宜春深,沙土为上,两合土次之,劚土三四遍,作畦阔半步,长四五步,成畦种之,随用润上半升,苎子一合拌匀,撒毕以帚扫,苗生,有草即拔去。喜润,不宜燥,但干以水浇。约苗高三寸,择肥土作畦移植,子生者三五年方可刈。苎已盛时,宜于周围掘取新科移栽,则本科长茂。或三五年移,将根科最盛者,间此一畦,移栽彼一畦,此畦既盛,又掘彼畦,若此更代,滋生无穷,月月可栽,但得土润为妙。根苗宜收室下,停露地即用苫盖。若根见星月,即变野苎,不堪用。上以糠秕、烘,宜大粪和水,最忌猪屎,栽根,以刀截作半尺,卧栽,每穴二、三尺,各离尺五一窠,次年方堪再刈。若岁久科根盘结,宜分植。若欲致远,密裹封固,禁见天日。
⒍《植物名实图考》:苎麻,《别录》下品。《农政全书》谓苎徙丝,非苎,北地寒不宜。考《救荒本草》,苎根味甘,煮食甜美。许州田园亦有种者。盖自淮而北,近时皆致力于棉花,御寒时久,而御暑时暂。絺绤之用,唯城市为殷,故种莳者少耳。野苎极繁,芟除为难,不任绩。山苎稍劲,花作长穗翘出,稍异。
⒎《本草经疏》:“(苎根)《别录》专主小儿赤丹,为其寒能凉血也。渍苎汁疗渴者,除热之功也。《日华子》用以治心膈热,漏胎下血,胎前产后心烦,天行热疾,大渴发狂,及服金石药人心热,罯毒箭、蛇虫咬,皆以其性寒能解热凉血故也。”
⒏《医林纂要·药性》“孕妇两三月后,相火日盛,血益热,胎多不安。苎根甘咸入心,能布散其光明,而不为郁热,此安胎良药也。”
⒐《本草便读》:“苎麻根,甘寒养阴,长于滑窍凉血,血分有湿热者亦属相宜。大抵胎动因于血热者多,或因伤血瘀者亦有之。安胎之义,其即此乎。”
⒑《本草衍义补遗》:“苎,大补肺金而行滞血,方药似未曾用,故表而出之。”
⒒《本草述》“苎根,丹溪谓其大补阴而即行滞血,是以补为行也。夫甘寒之药能泻火,此味止血淋,治丹毒,或入血分而泻热乎?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则补阴活血之功,又岂徒以泻热与他味同论乎。其和血者便在补阴,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矣。”
⒓《本草正义》:苎麻根泄热通利而下行,非胎动者所宜张山雷:“白苎性寒,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热结等证,则有泄热通利之力,是以《日华本草》谓其甘寒而滑。乃近人偏以为妊娠安胎之用,盖以苎麻之质坚韧,取其坚固胎元之意。实则既寒且滑,必非胎动者所宜。且根主下行,尤为妊娠禁品。考古今医药诸书,惟《梅师方》用以治胎动忽下黄汁,此外殊不多见。丹溪且言其行滞血,则更与胎动大相刺谬,又何可为安胎套药耶?”
⒔《医林纂要·药性》苎麻根、葛根之异同汪绂:“苎根亦如葛,皆能养心清肺散火。但葛色白,入气分,散阳明之火;苎色赤,入血分,散厥阴之火。散火即以补心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