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妮·杜穆里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达夫妮·杜穆里埃 | |
---|---|
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年5月13日-1989年4月19日),女,英国悬念浪漫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受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影响较深,同时亦曾研究并刻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因此,“康沃尔小说”大多情节比较曲折,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刻画比较细腻,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夹杂着带有宿命论色彩。[1]
达夫妮·杜穆里生前曾是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写过十七部长篇小说以及几十种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九六九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贵妇勋章。她厌恶城市生活,长期住在英国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会习俗与风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
目录
经历
1907年5月13日生于伦敦一个艺术家家庭。祖父乔治·杜穆里埃是漫画家和小说家,父亲杰拉德·杜穆里埃爵士是英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剧院经理,母亲缪丽尔是一名演员。她是家中3姊妹里的老二。早年在巴黎受教育。因她厌恶都市生活,故回英国后一直居住在英格兰西南端面临大西洋的康沃尔郡一渡口边上名为曼纳比利的别墅里,与当地的近卫团军官博伊·布朗宁结为夫妻,并陪伴终身。
杜穆里埃自幼受到了艺术的熏陶。15岁便开始写诗并进行文学创作。192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苹果树》,193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钟爱》。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她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富魅力的作品。她以擅长写小说,尤其是爱情小说而著名。她的小说大都以她居住的卡沃尔郡为背景,出色地表现了这个偏僻荒凉的海滨地区的粗犷刚劲风光,因而也被人称作“康沃尔小说”。1936年出版的以描写海边走私者的冒险生活为题材的《牙买加客栈》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并为她赢得了声誉。
杜穆里埃最著名的小说《吕蓓卡》于1938年问世。女主人公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她爱上了曼陀丽庄园的男主人马克西姆·德温特,并且和他结了婚。但婚后她感到庄园处处是德温特前妻――溺死在大海里的吕蓓卡的遗物,而人们又都称赞吕蓓卡的美貌,使她相形见绌,手足无措,加上女管家丹弗斯本是吕蓓卡的心腹,对她百般刁难,更使她心情压抑,闷闷不乐。某天突然传来海中发现沉船和吕蓓卡的尸体的消息。德温特被控犯了杀妻罪。
这时女主人公才知道,吕蓓卡是个美貌心狠的淫荡女人,德温特受骗和她结婚,毫无幸福可言。经法院调查,吕蓓卡身患癌症,自知无望,故意激怒德温特朝她开枪,又沉船灭尸。最后德温特被判无罪,女管家因妒生恨,放火烧掉了庄园。但女主人公从此释负,过上了平静生活。这部小说手法新颖,布满悬念。从未出场的吕蓓卡却音容不泯,使人无处不感到她的存在,小说逐步暴露她的真实面貌,揭露了上层社会人物空虚腐朽的灵魂。该著十分出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单纯温柔和她所处环境的阴森险恶之间的强烈对比。故出版后便成为世界名著,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再版40多次,经年不衰。
此外,杜穆里埃还写了其他一些描写阴谋、爱情和冒险的小说,如1941年的《蕾绮表姐》和《法国人的小溪》、1943年的《饥饿的山丘》、1946年的《国王的将军》、1965年的《鹰之旅》和1969年的《海滨住宅》等。她还写过一部关于她父亲的传记《杰拉德·杜穆里埃的肖像》、家族史《杜穆里埃家族》和回忆录《衰亡中的康沃尔》等。
杜穆里埃受19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影响较深,同时亦曾研究并刻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故她的小说富于浪漫和神秘情调,善于运用悬念,设计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人物的心理刻划也颇为细腻动人,使读者难以忘怀。但她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也夹杂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感伤主义。小说《牙买加客栈》和《吕蓓卡》均已被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其中《吕蓓卡》更名为《蝴蝶梦》。1952年,她当选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1969年获英国颁发的大英帝国二级女爵士勋章。
杜穆里埃的一生是非常孤独和寂寞的,这主要缘于她一直有着鲜为人知的双重性取向。早在学校读书期间,她就和一女教师有非常密切的情感关系,后来还保持着多年的通信联系;从她保留的大量书信中表明,她曾与她的美国出版人的夫人埃伦·道布尔迪有情感纠葛;与女演员格特鲁德·劳伦斯也保持着暧昧关系;后来又同影片《蝴蝶梦》里的男主角劳伦斯·奥利弗成了好朋友。但当她回到曼纳比利后,就成了另一个人,不与外界来往,专心致志写作。
1965年,当丈夫博伊·布朗宁(英国空降兵创始人)去世后,杜穆里埃虽继续从事写作,但再也没有写出像早年那样成功的作品。1977年,她因公开抗议影片《遥远的桥》对其丈夫已故丈夫的刻画而再次名噪一时。80年代起,她感到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再也找不到灵感了。自1989年起,她开始拒绝进食,以致身体日渐衰弱。直至1989年4月16日晚在睡梦中安详地谢世,享年82岁。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生前最大的担忧是对现实的担忧,她一生的工作就是要创造一个比她生活的世界更加激动和真实的世界。当她失去这种能力和现实最后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其生命就失去了价值。因此说,她的死实际上是自我的死亡。
主要作品
《蝴蝶梦》
《蝴蝶梦》原名《吕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一九三八年,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并被改编搬上银幕,由擅长饰演莎士比亚笔下角色的名演员劳伦斯·奥利维尔爵士主演男主角。该片上映以来久盛不衰。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作者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这双重气氛互相交叠渗透,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本书成为一部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但在这部作品中也反映了作者某些不足之处,如作品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若干描写景色的段落有点拖沓,且时有重复等。
《牙买加客栈》
《牙买加客栈》是作者的另一部哥特体悬疑经典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康沃尔郡的博德明沼泽地,在这人烟稀少的沼泽地中央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两层高的楼房,这就是牙买加客栈。二十三岁的农家女玛丽因为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背井离乡,来到这穷乡僻壤投奔她的姨妈佩兴斯——牙买加客栈的老板娘。然而她很快发现,牙买加客栈实际上是一伙歹徒的秘密据点,而这伙歹徒的首领就是牙买加客栈老板、她的姨夫乔斯·默林。一开始,她以为这伙歹徒只是在暗中进行走私活动,可姨妈那痛苦而恐惧的眼神和月黑风高时客栈内外的种种奇怪迹象却让她深信,走私活动的背后一定还有更为可怕的犯罪活动。为了揭开这个谜,玛丽用自己的柔弱之躯与一群杀人不眨眼的亡命之徒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一个盗马贼和一个教长。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玛丽的情感和理智又一次陷入了混乱之中……
《浮生梦》
这部作品以康沃尔郡的庄园为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庄园主安布鲁斯·艾什利因病出国作短期休养旅行,在意大利邂逅孀居的表姐瑞秋,双双坠入爱河,并很快结婚。消息传到庄园,替他管理庄园的菲利普自幼失去双亲,是堂兄安布鲁期将其抚养大,安布鲁斯是他的监护人、教师,是他的兄长,又像他的父亲,甚至是他的整个世界。在实际生活中,安布鲁斯也把菲利普视为农庄的继承人,安布鲁斯的死去对菲利普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后,拉吉奥来到这个庄园,她的来因未明,之后发生一系列的事把故事推上高潮……
《征西大将军》
以《蝴蝶梦》享誉文坛的英国作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一生著作甚丰,《征西大将军》就是其中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昂纳·哈里斯小姐是兰雷斯特庄园最小的女儿,在十八岁生日那天邂逅年轻军官理查德·格伦维尔后,经历了一段田园诗般的浪漫时光。不料,婚礼前夕,昂纳猝遭不幸,从幸福的云端坠入绝望的谷底。而恰在此时,英国内战爆发,昂纳的个人生命被无情地卷入了战争的旋涡……
《征西大将军》以十七世纪中叶英国内战时期为背景,以当时英格兰西部发生的保王党人和议会派之间的争斗及相互间势力消长为主线,叙述了一个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读之令人扼腕,催人深思。
《玛丽.安妮》
本书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一部主要作品。玛丽·安妮出身低微,但她从小就不甘心受穷。成人后,她以姿色、智慧、野心斡旋于社会。在一些不怀好意的男人的怂恿下,她走上了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做了约克公爵情妇。在过了一段风光的日子之后,遭到了遗弃。
《统治吧,不列颠》
达夫妮·杜穆里埃一生曾涉猎多种文学题材,《统治吧,不列颠》是她所著的为数不多的幻想小说之一。少女埃玛与祖母麦德——一位退休女明星以及她所领养的六个性格迥异的男孩共同生活在英国康沃尔地区,日子过得富足而快乐。不料,某一天早上醒来,周围世界突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由于英国政府的无能,美国军队打着“共建美英国”的旗号进驻英国各个地区,激起轩然大波,埃玛一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旋涡。逆来顺受?消极抵抗?还是主动出击?埃玛一家与不列颠王国的所有家庭一样,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险境……
杜穆里埃在虚拟的情节背景下,以娴熟的技巧、幽默的笔触和大胆的想象力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一组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她深沉的民族情感,既秉承了作者一贯重视作品可读性的优势,又以泼辣、奇特的文风为全书注入了颇为新颖的元素。
书名引自英国著名诗人詹姆斯·汤普森(1700-1748)的诗句,原意是颂扬大不列颠“君临天下”的霸权统治,作者以此为题,似含反讽之意。
《法国人的小湾》
一个漂亮的女人,福而且贵(而且玉马金堂得见陛下的非同寻常的尊贵),丈夫百依百依百顺仍唯恐不能博其欢心,女人所有的祈求她都拥有,世人所有的向往她都不缺。这样的女人如果仍心有不甘,自然就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
圣科伦·朵娜夫人果然心有不甘。比如说,她从小就向往着能像男孩子那样纵马奔驰;比如说,她厌倦夫人小姐苍白无聊的沙龙生活;比如说,她不满束缚着王公贵族的种种礼仪、规范。
朵娜不仅天生丽质,而且生逢其时。英国小王子自幼流亡欧陆,英吉利海峡彼岸,王位如佳人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而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出乎意料地,王子就被迎回英伦,真正成为一国之君。历经磨难的国王治理百废,却也不甘为臣民鞠躬尽瘁。于是,泰晤士两岸暖风熏人,圣詹姆士宫春光无限,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轻浮时代就此开始。于是,困扰着她的种种不如意似乎也轻易化解。尊贵的圣科伦·朵娜夫人频繁出入伦敦酒肆,那是大老爷们——当然还有风尘女子——光顾之处;圣科伦夫人时常呼朋唤友,在伦敦街巷策马夜游,打劫那些倒霉的夜行人。风尘女子陪客,剪径大盗劫人,乃是生存的需要,而朵娜醉饮酒肆却是一种娱乐,一种特权。只有刺激,没有危险;只有胡闹,没有惩罚;因此,朵娜享受着子爵夫人的种种特权,却不受礼仪规范的束缚,我行我素,放浪形骸。
但即使如此,她的快乐生活也未能持久。有一天,朵娜意识到,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宽广无垠的——生活意味着忍受苦难,体验爱情,历经险阻,享受幸福。而她的生活中没有苦难,没有险阻,没有悲欢离合,因此也无从感受到爱情、幸福。她的快乐就如同飘忽的轻云,她敏感的心灵难以把握。
于是她任性的离开花红酒绿的繁华京城,带着一双儿女长途跋涉,前往荒僻的康沃尔。最初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与年幼的孩子草地嬉戏,在阳光下小憩,毋需外出,也无访客,纯粹天然简单的乡野生活。但享受着新生活的朵娜可曾隐隐感到不安;这样的生活能够持续多久?
人世间最难承受的其实是人人向往的简单生活。作者杜穆里埃对此心知肚明。于是另一幅生活场景在朵娜眼前展开,一如在京城的日子,有冒险,有刺激,有浪漫。更为刺激的是,此时的冒险是真正的冒险,稍有不逊,便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与心爱的人在同一棵大树上被吊死,这一念头本身也充满了刺激,而朵娜,真的不是崇尚简单生活的人,她生来就是要寻找刺激的。
海尔福德河一条隐秘的小湾里,一出美丽的故事就此上演。贵族夫人与异国海盗首领一见倾心,海盗温文尔雅,高大英俊,智谋过人,甚至还是法国人!夫人随海盗扬帆出海,参与劫掠自己的同胞、有人;生死关头,海盗抛不开风情万种的、善解人意的夫人,甘愿被擒;夫人不负深情,抛下不解风情的丈夫和一双无辜的儿女,美人救英雄,最后双双扬帆前往法国(哈哈,海盗也出生贵族,在布列塔尼拥有庄园和豪宅!)浪漫与冒险结束在海上旭日初升之时,旭日象征着新生活,新生活将是平静简单的。这是圣科伦·多娜夫人所向往的新生活吗?是惯于无拘无束,海上漂泊的法国海盗向往的新生活吗?
美人涉险救英雄(海盗)之后有一段小小的对话。
“我在想,“他说,”从什么时候起,这世界就出了问题,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幸福的生活、相爱。从前,亲爱的朵娜,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这样一泓湖水。可能有个女人,“她说,”女的要男人用芦苇搭一个小棚,后来要求盖木屋,再后来又要建筑石屋,别的男男女女也来了,没多久,山丘消失了,湖泊消失了,只剩下大同小异的石屋。“海盗毕竟世事洞明。”咱俩,“他说,”你和我也只能今晚暂时拥有自己的湖泊和山丘,离天亮只有三个小时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逃离了大同小异的石屋群之后,朵娜会满足于一泓之水吗?
《法国人的小湾》问世于《蝴蝶梦》出版之后的三年。作者似乎偏离了原先的创作手法,展示了一则温馨浪漫美丽的浪漫故事。没有阴森压抑,没有恐慌悬念;整个故事被演绎成了一首如梦似幻的抒情诗。若是抹去同样的康沃尔背景,很难相信这种难免犯俗的温馨美丽出自于达芙妮·杜穆里埃的笔下。
但是在其后的小说创作中,达芙妮·杜穆里埃显然又回复了其先前的写作风格。《浮生梦》即是一例。一个作家,在获得空前成功之后,却一度偏离原先的创作风格,真是耐人寻味。
达芙妮·杜穆里埃出生世家,其祖为英伦著名的画家与散文家,其父乃是名重欧陆的演员,其本人自小受到良好的英、法合璧教育。这样的身家背景,自然使达芙妮·杜穆里埃很早便熟稔巴黎和伦敦的上层社会。但达芙妮·杜穆里埃并不陶醉于京城的繁华富贵,而更寄情与天荒底地僻的康沃尔。一部《蝴蝶梦》世人争说。一时间,掌声如雷,鲜花如潮,赞誉不绝于耳,诱惑尽呈于前。即便身出名门,达芙妮毕竟正当花样年华,她可曾心动可曾迷失?当她抛开妖冶放荡的吕贝卡,开始构画朵娜时,可曾联想到自己?潜意识里,可曾把朵娜的背叛京城主流当作自己的一种表态?
达芙妮·杜穆里埃毕竟不同寻常;身为名优之女,更是早已看透声名弄人,阅尽世态人情。也许,她是想以一道完全不同于曼陀丽庄园的风景,以一个完全不同于吕贝卡的形象,向世人展示自己 的清醒,独立,以及不合作。
《替罪羊》
《替罪羊》写于1957年。故事发生在法国的拉孟斯城。一个教法国历史的英国教师约翰,对于自己在课堂上死板地讲解课文内容感到不满意,他认为他的工作是失败的,生活也是乏味、不幸福的。为了了解法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在假期里他来到了法国的拉孟斯城。在那里,他遇到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的法国人让·杜歌。虽然让·杜歌很富裕,但由于家庭生活琐事的烦恼和经或的玻璃厂濒于破产,他也感到生活很空虚、乏味,因而想逃离现实生活。两人相遇后,让·杜歌在酒中掺入了安眠药,把约翰开得迷迷糊糊的,然后给他换上了自己的衣服,把他留在旅馆中,而他自己却溜走了。就这样,约翰被让·杜歌的家人误认为是让·杜歌本人而接回家中。在与杜歌一家生活的一个星期中,约翰渐渐熟悉了杜歌家的情况,并对他家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作了适当的安排,他又设法使杜歌的玻璃厂避免倒闭,重新振兴起来。这样杜歌一家人与让·杜歌的矛盾也消除了。
评价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福斯特(Forster E.M.,1879—1970)在评论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时说过,英国的小说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像杜穆里埃这样打破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界限,让自己的作品同时满足这两种文学的共同要求。福斯特不愧为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他对小说家创作过程的理解和对评论鉴赏的正确领悟使他对杜穆里埃的作品不抱偏见,给出了恰到好处的评论。达夫妮·杜穆里埃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注重形式和故事情节的通俗小说手法,所以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读者,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家庭妇女、农民,只要有一定的文化,都可以读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都会感到通俗易懂。这与她喜欢哥特式的小说是分不开的。但她的小说又与哥特式小说有很大的区别。哥特式小说为了情节而忽略社会,忽略生活的内容,而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具有非常坚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她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社会关系中来刻画,人性在金钱、名利、情感所织成的画面中得到展示和考验。这是她热爱和崇尚布兰韦里·勃朗特姐妹小说的直接结果。勃朗特姐妹的作品曾使达夫妮·杜穆里埃深深感动,她为她们姐妹专门写了传记,研究她们的传记过程,在自己的小说和传记创作过程中不断汲取勃朗特姐妹的长处,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从达夫妮·杜穆里埃作品中,通俗小说家应该看到和众也有曲寡的深刻性,纯文学小说家应该看到曲寡完全可以和众的现实性。
参考文献
- ↑ Du Maurier, Daphne, 1907-1989. [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