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雪山,位于苗栗县泰安乡梅园村与台中市和平区平等里之间,属于雪山山脉,标高 3,886 公尺,仅次于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3,952 公尺),为全台湾第二高峰。雪山在日据时代被称做次高山,是两座超越富士山高度的台湾山脉之一。在台湾百岳之中,雪山与玉山、秀姑峦山、南湖大山、北大武山合称“五岳”,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
历史沿革
雪山主峰地区是世居在此的泰雅族人的猎区。在志佳阳社(今环山村)的称呼中,雪山名为“Babo Hagai”,意为“石头山”,描述雪山顶到处堆积的砂岩块。[1];另有泰雅语称为“Mahamayan”,译作马哈马颜山。雪山在泰雅语中的第三个称法,为“Sekoan”,意为“碎石与裂缝”。在《台湾府志》中,描写其积雪之景,称为雪山、雪翁山,日人币原坦认为“雪翁山”或“雪高翁山”为“Sekoan”的音译。在《淡水厅志》与《苗栗厅志》中,称此山为玉山,然而如今所称之玉山,系指台湾最高峰[2]。
1867年,曾有英国军舰Sylvia号行经台湾海域,据说船长以目视发现高耸的雪山,便将山以船命名为“Sylvia”,在早期的西方文献中便以Mt.Sylvia称呼雪山。[3]1872年,马偕博士曾进入雪山山区活动;接著台湾进入日治时期,大正4年(1915年)7月10日,隶属“蕃务本署”的测量员财津久平等人,经由埤亚南社(今南山村)越过埤亚南鞍部(今思源垭口),从雪山东峰棱线,顺利登上雪山主峰,并量出高度为12,972英尺,比日本本土最高峰富士山还高;1923年,裕仁亲王(后来的昭和天皇)访问台湾,以“台湾第二高峰、仅次于新高山的山”命名为次高山;与新高山(玉山)、能高山并称“台湾三高”[4]。山顶设有次高神社,包括水泥制神龛与鸟居,现已不存。
战后,雪山之名开始被使用。
地理位置
雪山主峰与副峰群分布在雪山山脉的中段,约在台中市与苗栗县的市县界上,地处雪霸国家公园境内。以雪山主峰为中心,周围一带地质特色、岩性皆相似的山块,称为雪山地垒。雪山地垒的基岩为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早期之四棱砂岩,是一种石英变质砂岩,硬度非常高,耐风化侵蚀,因此造就了雪山地垒的高耸地势。
以雪山主峰为顶点,共有六条棱脉汇聚,分别是:
- 主棱:又称西棱,为雪山山脉主棱,自雪山主峰向西延伸,经过翠池三叉山后北转,在博尔可山再折向西南方。沿线包括火石山、头鹰山、大雪山、中雪山四座百岳山峰。
- 南棱:自翠池三叉山向南转折,沿线有雪山西南峰、大剑山、油婆兰山、佳阳山、剑山等高山,又称雪剑棱脉、剑山棱脉或大小剑棱脉。
- 北棱:自雪山主峰,向北经北棱角、凯兰特昆山、雪山北峰、穆特勒布山、素密达山、布秀兰山、巴纱拉云山到大霸尖山、小霸尖山的棱脉,即是圣棱线,亦称雪霸线。
- 北东棱:从布秀兰山自北棱分出往东的支棱,沿线有品田山、池有山、桃山与喀拉业山,即武陵四秀。
- 东南棱:从雪山主峰南面,接上雪山南峰、志佳阳大山。
- 东支棱:由主峰往东延伸至七家湾溪河谷,沿线经过甘木林山、雪山东峰;也称雪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