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靖国神社 |
---|
|
靖国神社(やすくにじんじゃ)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神社,由明治天皇建立的一系列招魂社之一。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时代以來為日本战死的軍人及軍屬(包括台湾籍日本兵及朝鮮籍日本兵),共246万6千余柱,其中大多數是在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本军官兵(213万3915柱)。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徵。在二戰後,遵循戰後憲法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
介紹
自明治天皇開始,靖國神社成為日本天皇唯一鞠躬的对象。1978年之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4名日本甲級戰犯入祠靖國神社而引起爭議,此後天皇便未參拜此神社。靖國神社沒有設置靈位,只有名冊,列名其中的7名甲級戰犯的靈位和骨灰另安置於殉國七士廟中[1][2]。
目前,靖國神社的名册中含1068名被定罪的战犯[3][4],其中又有14名甲級戰犯,所以每當有日本政客或者社会知名人物參拜靖國神社的時候,都會遭到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韓民國以及東南亞諸国的抗議。即使是日本國內,對於是否參拜靖國神社,也是存在諸多爭議,而美國的態度則是不鼓勵此類行為[5]。
歷史
靖国神社的前身是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的東京招魂社,最初是為了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內戰戊辰戰爭中為恢復明治天皇權力而牺牲的3500多名反幕武士。1874年(明治7年1月27日),明治天皇初次參拜東京招魂社,吟唱了“我國の為をつくせる人々の名もむさし野にとむる玉かき”(为我国战斗和牺牲人们,你们的名字将在武藏野的这座神社中永存)[6]的詩歌。1879年(明治12年),他將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靖,本意謂立容安靜,引申為安定。[7]
然而此後,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開始供奉在包括甲午戰爭(1894-1895年)、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日韓合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較具爭議戰爭中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當時日本全国的神社均由内务省管理,唯独靖国神社由內務省與軍方共同管理。
戰後運作
日本在1945年二戰戰敗投降後,盟軍占領當局(GHQ)曾准备废除軍国象徵的靖国神社,为此靖国神社举行了“临时大招魂祭”,把许多未死的人也一同祭祀,因為此時二戰戰犯部分名冊還未列入,隨後該神社根據日本的戰後憲法第20條規定政教分離,國家不可以介入任何宗教事務,因此靖國神社變成了一個非政府的宗教機構躲避了占領當局監管,改組为宗教法人後得以幸存。
1955年以后,執政的自民党5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求将靖国神社改为“特殊法人”,试图再将之国营化,1974年由于日本社会的反對没有成功。
在正殿的神座(神社內代表神祇所在的地方或物品)原本只有一座。战后,为了祭祀于原台湾神宫及台南神社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祭祀于蒙疆神社(张家口)的北白川宫永久王,重新设立了新神座,因此现在有两神座。
1966年,日本厚生省将含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的甲级战犯的祭祀名录,交给靖国神社宮司(即廟祝)筑波藤磨,但筑波没有把他们供奉上去合祭。到1978年10月,靖国神社宫司松平永芳(战败时期的宫内大臣松平慶民长子)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名字列入靖国神社合祭。照慣例,二战后,日本的昭和天皇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但自从1978年甲级战犯被列入神社供奉之後,據侍衛長的回憶顯示,裕仁因為不滿神社供奉二戰甲級戰犯,再也没有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停止了天皇固定參拜靖国神社的行程。
當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務院總理周恩来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談判恢復中日邦交時,基於北京政府需要日本援助、希望與日本建立邦交并要求日本跟中华民国斷交的政治考量,周恩來提出“戰爭責任在於日本軍國主義者身上,而不在日本人民身上,日本人民是戰爭受害者”的戰爭責任二分論,進行政府與人民分離觀點的政治教育,盡量避免安排日本人到抗日名勝古蹟去參觀,擱置爭議重建中日双方的友谊。促成了改革開放後日本對中國大陸進行補償和經濟交流,因此早期在中日蜜月期時,縱然1978年後性質已經變化,但大平正芳等時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數度以私人身分前往低調參拜時,中国大陸媒體未有大幅报道。
當今,日本國內對於領袖或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亦存在贊成及反對的態度,一般來說,官員只能在非公務時間以私人身份參拜,前往參拜時不得利用公務車或其他行政資源,否則就是違背政教分離的精神。
主祭神
根據靖國神社官方文獻記載,靖國神社的主祭神是指定在戊辰戰争、佐賀之乱、西南戰争等日本國內戰爭和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俄戰争、第一次世界大戰、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對外戰爭中“為守護國家而犧牲”的246万6千余人的靈魂,神社方面稱之為“靖國大神”。雖然戰犯充滿爭議,不過19世紀的靖國神社供奉的人士包含早期維新志士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坂本龍馬等名人。戰後神社內供奉死者近二百五十万之多,故並沒有骨灰或牌位,而只是將死者的姓名和資料記錄在《靈璽簿》(舊稱《祭神簿》)之上。死者的靈魂計算單位為「柱」,作為祭神的死者在姓名後加上「命」字尊稱,如「山本五十六命」。
對於這些身份、功勛、性別不同的人,神社方面聲稱要無差別地作為“為祖国殉難的尊神(靖国大神)”而一律平等地祭祀。神社方面聲稱“靖国神社唯一的目的是慰藉并彰顯為国家獻出生命的人們”,并聲稱“靖国神社祭祀的246万6千余柱神靈,在為了守護祖国的公務而死亡的人們的靈魂這一點上是共通的”。根據靖國神社列出的祭祀名單,靖国神社打包祭祀的有日本維新後大小戰爭中陣亡的軍人、參加戰場救護工作時死亡的醫護人員和女学生、于学生動員中在軍需工場死亡的學生、在戰爭中死亡的軍属、文官、民間人士等,也有出身台湾及朝鮮半島而作為日本兵陣亡的人、被俘在押過程中病死或負傷回國后死亡的軍人等,甚至就還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作為戰爭罪犯被處決的人,涉及範圍極廣。因此靖國神社內供奉的一部分人屬於戰爭罪犯和出身臺灣、朝鮮半島的日本軍人,引發中韓兩國強烈不滿,認為是“供奉戰爭罪犯”。
1965年7月,由當時的宮司筑波藤磨提案、在拜殿左側建造了名為「鎮靈社」的小建築,祭祀嘉永6年(1853年)以來的戰争中本殿內沒有祭祀的靈魂。靖国神社的文獻顯示「鎮靈社的御祭神是奉慰的對象,御本殿的御祭神是奉慰顕彰的對象」,有了明確的差異。
陣亡者組成
截至2006年,靖国神社祭祀着约246万6千余名在戊辰战争以來历次战争中為日本政府(或者,早期是指天皇)戰死的人(不包含江户幕府、西鄉隆盛勢力的戰死者)[8]。
影片
參考文獻
- ↑ 靖國神社中的台灣亡魂. 台灣蘋果日報. 2005-04-05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 ↑ 正確理解靖國神社 可解紛爭. 自由时报. 2005-04-10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 ↑ 高橋哲哉. 文化研究期刊(第4期/2007春). : 第188頁 BC級戰犯和「法」的暴力.
- ↑ 靖國神社社務所. 《靖國大百科》〈やすくに大百科〉.
- ↑ 為什麼時隔四年 多名日本閣僚參拜靖國神!社?. 法廣. 2020年8月19日 [2021年8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16日).
- ↑ Histor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違う観点から見る歴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I assure those of you who fought and died for your country that your names will live forever at this shrine in Musashino
- ↑ 段玉裁. 說文解字註.
- ↑ もっと詳しく. 靖国神社.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