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暴洋(拉丁語:Oceanus Procellarum,IPA:/oʊˈsiːənəs ˌprɒsᵻˈlɛərəm/;拉丁文意為「風暴之洋」)是月球近月面西側,形成於31-35億年前的一座巨大的月海。由於面積最大,它也是月球上唯一被稱為「洋」的月海[1],橫跨月球南北中軸線綿延達2500公里(1600英里)以上,其範圍約400萬平方公里(150萬平方英里)。
名稱來源
約翰·赫維留最先在其1647年的月圖中提到它的拉丁名;1935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投票,正式認定其為國際標準名稱。
表面特徵
就像所有的月海,風暴洋也是由火山噴發湧出的古老玄武岩所構成,形成一塊厚厚的、幾近平坦的凝固岩漿區。然而,與月球上其他月海不一樣的是,風暴洋可能不一定坐落於一座所確定的撞擊盆地內。環繞它的四周,分布着很多較小的月灣和月海,如南面的雲海和濕海;東北方被喀爾巴阡山脈隔開的雨海。在東北邊緣坐落着32公里寬的阿里斯塔克斯隕石坑,它被認為是月球近月面最明亮的月表特徵。同時,有着醒目射線紋的哥白尼環形山位於風暴洋的東側邊緣,清晰發亮的物質蔓延在較暗的地層上;風暴洋的北部邊緣則坐落着露灣。
人類探索
1966年1月31日,蘇聯無人探測器月球9號着陸到風暴洋[2],同年12月24日,月球13號也降落到那裡。1966年6月2日,美國勘測者1號首次在風暴洋實現了軟着陸,該探測器拍攝了11240張登陸點的照片,並測量了該地區的溫度和雷達反射情況;次年4月20日,美國勘測者3號探測器降落在該地區,進行了月壤挖掘和分析;1969年11月阿波羅12號載人飛船攜載宇航員皮特·康拉德和艾倫·賓也着陸在風暴洋,他們的着陸點距"勘測者3號"不到330米,取回34.6公斤月岩和月壤。現在那兒已被改稱為知海。
視頻
風暴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月海是月球的海嗎?最大的月海叫什麼?,愛問
- ↑ 科技日曆 | 54年前,蘇聯月球9號成功在月球軟着陸! ,搜狐,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