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澎湖福德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澎湖福德祠
图片来自xuite

澎湖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旧称土地公间仔,又名善后祠[1],属于阖澎公庙的土地公祠。

沿革

澎湖福德祠据《澎湖厅志》中引据扶乩人员的口述,福德祠始建于乾隆56年(1791年),是文献纪录中马公市最早的土地公祠,但开基年份仅可作为参考,未可尽信。

福德祠的土地公原本供奉于妈宫城隍庙之中,后因城隍庙扩建增祀六司官,遂迁建于今址。

嘉庆年间,增祀福德夫人(土地婆)。昭和三年(1928年),本设于福德善后祠对角的财神庙被拆除(即今日台湾银行澎湖分行所在),信众将财神移祀于福德祠,澎湖福德祠自始兼任马公市区的财神庙。

民国65年(1976年),信徒乐捐重建庙舍,坐南朝北。[2]同年开始,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诞辰,信众皆会举办建醮庆生活动,延续迄今。当时福德祠之规制,土地公置于殿内神龛中央,神龛两侧楹联的上联曰:“福载寿筵亲厚德”、下联曰:“正褒邪黜仰明神”,左右各置财神爷与土地婆。[3]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4]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余, 光弘. 《妈宫的寺庙:马公市镇发展与民间宗教变迁之研究》 (PDF).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88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Chinese (Taiwan)). 
  2. 陈可文. 〈澎湖财神庙福德祠〉. 翻爆 - 中时电子报. 2017-11-22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Chinese (Taiwan)). 
  3. 陈鼎盛. 〈08.贺圣朝--马公仁爱路福德祠〉. 陈鼎盛 诗写澎湖. 2009-02-26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Chinese (Taiwan)). 
  4.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