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摩吠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娑摩吠陀 |
中文名: 娑摩吠陀 汉译名称:赞颂明论 来源:四大吠陀经之第二部、共两卷 |
娑摩吠陀(梵語:सामवे,轉寫:sāmaveda),梵文是由sāman(“典禮的聖歌”)和veda(“知識”)兩個詞根構成的復合詞,漢譯為讚頌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二部、共兩卷。基本上是集第一部梨俱吠陀的頌而成。
吠陀体系
吠陀(梵语: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
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1]
四部吠陀本集是: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ऋग्वेद ,Ṛ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सामवेद,Sāmaveda), 《夜柔吠陀》(祭祀明论,यजुर्वेदः ,Yajurveda),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
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时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时期,白种印度人大体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两岸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后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
著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
梵书
梵书是以散文体写成的关于吠陀宗教使用的各种复杂祭祀的讲述和讨论。最重要的梵书有《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梵书》、《海螺氏梵书》、《牛道梵书》等。
森林书
本质上和奥义书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类著作,据说是“隐居在林中无法从事复杂的祭祀而代以冥思的老年人”的作品。存世的森林书很少。
奥义书
神秘主义哲学的著作,不再讨论祭祀(或反对祭祀)。存世数量巨大。特别重要的有《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等。
再分:
梵书(天城体:ण,IAST:brāhmaṇa)[1]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它的名称来自于词根bṛh,“增长,变大”。参考同源词:梵(brahman),婆罗门(brāhmaṇa),[2]梵天(brahmā)。
简介
传统上将梵书视为吠陀圣典的一部分,附在吠陀本集之后(白夜柔吠陀的梵书部分,即散文体的说明部分是夹在本集行文里的,其“本集”部分则多半是梨俱吠陀里已有的颂诗)。它们的编写时间大约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间,这段时间因此被称为“梵书时代”。最古老的梵书可能与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编写于同一时期。梵书用梵语写成,在其中发展出梵语文学最早的散文体。在语言学上,梵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资料。
在梵书时代,印度盛行祭祀至上主义。祭祀本身成了宗教的最高目的;天神没有什么地位而只是祭祀的对象,通过准确举行祭祀可以支配天神。关于祭祀的具体方法,则被祭司集团(婆罗门)设置得无比复杂。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夸大祭祀的意义,同时令一般人无法准确举行祭祀,于是婆罗门种姓可以垄断其中的好处(婆罗门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为他人举行祭祀,从而获取布施)。
梵书就是这样的思想状态下产生的祭祀手册。它们是各派祭司内部进行师徒传授用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吠陀本集的讲解,对祭祀仪式的技术性记录,以及关于这些内容的繁琐讨论。同时,梵书也保存了大量神话和传说故事(如广延天女和洪呼王的故事[3])。梵书对吠陀颂歌的解释往往是玄妙的和故意曲解的。在祭祀方面,梵书记载了各种祭祀的起源和举行方法,并努力将仪式繁琐化、神秘化,加入许多复杂的甚至是幻想的规定。对一些微小细节都加以严格控制,强调不准确履行仪式就会导致祭祀失败。有些梵书里还提到了人祭,但它们看来只是象征性的。[4]梵书中的许多讨论充满了神秘主义,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是不可理解或没有价值。
在梵书中,吠陀诸神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因陀罗为首的自然神地位下降,出现了创造万物的生主。[5]在史诗和往世书时代,自然神的崇高地位最终被印度教三主神取代。
现存的梵书
传统上认为教授吠陀的各个学派都编写了自己的梵书(一个吠陀学派传承的完整文献应该包括四部吠陀本集之一、讲解该本集用的梵书、探讨哲学论题的森林书和奥义书,以及吠陀支。例如鹧鸪氏学派拥有黑夜柔吠陀本集、鹧鸪氏梵书、鹧鸪氏森林书和阿跋斯檀婆随闻经;鹧鸪氏森林书的若干章节又组成鹧鸪氏奥义书和摩诃那罗延奥义书)。每部梵书都与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联系起来,并属于某个学派。现存的17部梵书是:
附属于梨俱吠陀: 爱达罗氏梵书(或译为他氏梵书) 海螺氏梵书(或译为赏伽衍那梵书,又名憍尸多基梵书)
附属于娑摩吠陀: 二十五梵书(又名“大梵书”) 二十六梵书(被认为是二十五梵书的附录)
歌者梵书 耶摩尼梵书(或译为阇弥尼耶梵书,又名多罗婆伽罗梵书) 耶摩尼奥义梵书 本集奥义梵书 世系梵书 娑摩术梵书 提婆达耶也梵书 阿尔塞耶梵书(有两个属于不同学派的版本,另一版本即耶摩尼学派的耶摩尼阿尔塞耶梵书) 附属于夜柔吠陀: 百道梵书(唯一一部属于白夜柔吠陀的梵书,有两个属于不同学派的版本) 石氏梵书(仅存残篇) 羯毗私陀罗迦陀梵书(仅存残篇) 慈氏梵书 鹧鸪氏梵书(或译为泰帝利耶梵书) 附属于阿闼婆吠陀: 牛道梵书
森林书
森林书(天城体:आरण्यक,IAST:āraṇyaka,字面意思为“森林之书”,音译为“阿兰若书”)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它用古典梵语的早期形式写成,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 按照传统说法,森林书是年事已高的婆罗门或刹帝利贤人在隐居于森林时写的。“老年人……他们在森林里不能从事精细的祭祀……沉思就就作为一种优良的仪式逐渐开始代替了祭礼”。[1]也就是说,森林书是已经无法进行婆罗门教复杂的祭祀仪式的隐居学者写出来的宗教和哲学著作。甚至有说法认为,年轻人读森林书是有害的。据说森林书只能由隐士们在森林里传授。 通常认为森林书写于梵书编成之后,是梵书的续编。森林书较少涉及举行祭祀的具体方法,却发展了祭祀理论中的神秘主义。[2]由于森林书的内容与其后的奥义书并无判然分别、只是更趋神秘主义,现在有些学者认为现存的森林书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之所以划出森林书这个名目,只是为了使吠陀典籍的四种形式(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婆罗门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相一致。[3]实际上,有一些奥义书被包含在森林书之内;如爱达罗氏奥义书是由爱达罗氏森林书的第4、5、6章组成,而鹧鸪氏奥义书是由鹧鸪氏森林书的第7、8、9章组成。至于森林书本身,它们也可以是其前的梵书的一部分。如百道梵书的第14章组成广森林书,而广森林书的后6节又组成广林奥义书。
理论上,每一部吠陀本集都应该有自已的森林书,但属于阿闼婆吠陀的森林书现在已全部失传。现存的森林书只有很少几部: 属于梨俱吠陀:爱达罗氏森林书(或译为他氏森林书),海螺氏森林书(又名憍尸多基森林书); 属于娑摩吠陀:耶摩尼森林书 属于夜柔吠陀:鹧鸪氏森林书(或译为泰帝利耶森林书),石氏森林书,广森林书
奥义书
奥义书(梵语:उपनिषद्,意为“近坐”;引申为“秘密传授”)古印度一类哲学文献的总称,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 虽然奥义书由吠陀发展而来,因而经常被理解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经典,但奥义书并不都是由婆罗门阶层写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罗门教的观点。实际上,某些奥义书敌视婆罗门祭司。[1]准确的说,奥义书是一种哲学论文或对话录,讨论哲学、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质。大多数奥义书成了研究神秘主义哲学的著作。关于奥义书的秘传性质,在它们的行文中常有所反映。歌者奥义书说,关于梵的知识只能传授给儿子或入室弟子,而决不能教给其他人。
简介
印度现存的奥义书多达两百多种,但其中与吠陀关系紧密且产生年代较早的并不多。有的奥义书写成时间晚至16世纪,甚至有宣传伊斯兰教思想而挂名奥义书者(如安拉奥义书)。有些研究者认为只有最早的五部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可以称得上是严格的吠陀正典。[3]中世纪的印度大哲学家商羯罗选出一些重要的奥义书作注,称它们为“主要奥义书”(Mukhya Upanishad)。主要奥义书的名单并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爱达罗氏奥义书(或译为他氏奥义书,属于梨俱吠陀) 歌者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由谁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广林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自在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鹧鸪氏奥义书(或译为泰帝利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石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白骡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秃顶奥义书(或译为剃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蛙氏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疑问奥义书(或译为六问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现代研究者通常认为,与吠陀时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奥义书有13种,即上述奥义书再加上属于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奥义书(又名憍尸多基奥义书)和属于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奥义书(或译为弥勒奥义书)。德国东方学家保罗·多伊森根据语言学将这13种奥义书分为3类:
第一类是用散文体写成的最古老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间,包括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 第二类是用诗体写成的,产生时间在前500年至前1世纪之间,包括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自在奥义书、白骡奥义书和秃顶奥义书。由谁奥义书兼有散文体和诗体,因此第一类与第二类都包括了它。 第三类是用后期散文体写成的最晚近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公元前后,包括疑问奥义书、慈氏奥义书和蛙氏奥义书。 其他学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纳德根据语言学和对书中思想发展的分析将上述13种分类为5组;拉达克利希南的分类与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认为广林奥义书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奥义书和白骡奥义书最晚,因为它们受到了数论和瑜伽的影响。一般都认为广林奥义书和歌者奥义书是现存最古老的奥义书,但二者谁更早的问题,尚无定论。
除了上述13种在印度哲学史研究中有特殊意义的奥义书外,其它一些重要奥义书包括: 金刚针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离所缘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摩诃那罗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胎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室建陀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普度斗争世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自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菁华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糍供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生气火祀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智顶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舍利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思想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雅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 当然,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认识到奥义书极力宣扬的“梵我同一”。
吠陀支
吠陀支(IAST:vedāṅga)即所谓吠陀的“六支”。婆罗门教的一大类文献,被认为是吠陀的补充说明,多半以歌诀式的“经”体写成。有人认为,这些文献实际并不属于吠陀,而只是对当时的一些学术成果的总结。
此类文献共有六种: 式叉(śikṣā),语音学; 劫波(kalpa),宗教仪轨; 毗迦罗那(vyākaraṇa),语法学; 尼禄多(nirukta),词源学; 阐陀(chandas),韵律学; 树提(jyotiṣa),天文学。 传统上,四部吠陀各有自己专属的式叉、劫波、阐陀和树提,毗迦罗那和尼禄多则由所有吠陀共享。
往世书
往世书(天城体:पुराण,梵语原意为“古代的”或“古老的”)是一类古印度文献的总称。这类文献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宇宙论、神谱、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动。它们通常为问答式诗歌体,其基本内容经常是不同人物联系起来的一些故事。 有许多文献都被称为往世书。现存的往世书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往世书和小往世书。这是狭义的往世书,以梵语写成。它们通常讲述宇宙和人类的产生、帝王和仙人的世系等内容,并包含故事、哲学和宗教话
结构和内容
大往世书和小往世书用梵语写成。按照传统的说法,此类往世书应叙述五类主题,即所谓五相: 萨尔迦,即宇宙的创造; 补罗提萨尔迦,即宇宙的毁灭和再创造; 瓦姆萨,即天神和仙人的系谱; 曼瓦陀罗,即人类的产生和对各摩奴期的叙述; 梵萨奴查里塔,即日种王朝和月种王朝的世系。 大多数往世书只是部分地满足这一结构模式,它们的主体内容中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大量历史传说和宗教论述。某些学者根据表面上的相似指出,世界上其它一些宗教的典籍可能也利用了同样的内容模式,例如圣经。
一部往世书通常主要敬奉婆罗门教三大神中的一位神,有时也敬奉其他的主要神灵,如黑天(毗湿奴的化身)和难近母。次要神灵如果出现,大多被置于从属地位。许多往世书都包含丰富的宗教和哲学理论,从信爱到数论都有出现。
分类
按照传统的说法,大往世书和小往世书都各有18部。每部大往世书都列出了其作者认为是真正权威的18部大往世书的名单,但是这些名单里提到的名字实际上共有19部:火神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莲花往世书,梵天往世书,梵转往世书,梵卵往世书,大鹏往世书,龟往世书,林伽往世书,摩根德耶往世书,鱼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未来往世书,室犍陀往世书,湿婆往世书,侏儒往世书,野猪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风神往世书。在一些地方流行的大往世书中有湿婆往世书而无风神往世书;另一些地方则恰恰相反。还有一些地方用风神往世书代替了火神往世书。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解释为,风神往世书可能原是湿婆往世书的一部分。
传统上将18部大往世书分为3类。一般认为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各自敬奉的神灵不同(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但是实际上,所有往世书都很少提到梵天,归入崇拜他的往世书中有很多其实是鼓励崇拜毗湿奴和湿婆的。不过,主要崇拜毗湿奴和湿婆的那些往世书的宗派性确实十分明显。根据莲花往世书, 三类往世书是: 喜往世书(主要敬毗湿奴):包括毗湿奴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那罗陀往世书,大鹏往世书,莲花往世书和野猪往世书; 忧往世书(主要敬梵天):包括梵天往世书,梵转往世书,梵卵往世书,摩根德耶往世书,未来往世书和侏儒往世书; 暗往世书(主要敬湿婆):包括湿婆往世书,林伽往世书,龟往世书,鱼往世书,室犍陀往世书和火神往世书。 有关小往世书的范围更加复杂。小往世书数量很多,18部小往世书到底是哪18部,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每部小往世书中都可能提及它认可的18部小往世书名单,然而几乎所有名单都不一样。实际上可以收集到的小往世书数量不下一百。以下列举一些重要的小往世书:永童往世书,人狮往世书,敝衣往世书,迦毗罗往世书,大自在天往世书,时间往世书,伐楼拿往世书,极裕往世书,破灭往世书,提毗薄伽梵往世书。 小往世书大多没有严谨地编订过,各地流传的版本很多。
作者和传播
传统上,所有往世书都被说成是出于毗耶娑仙人(岛生黑仙人)之手,他也被说成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没有什么证据说明毗耶娑这个人物确实存在过。“毗耶娑”在梵语里的字面意思是“分开者”,一些学者因此推定这个人名实际上只是“编写者”的意思,而典籍本身是由印度各地许多不同的作者分别写成的。
往世书用梵语的诗体写成,大多数人无法直接读懂它。因此,教授往世书就成了婆罗门祭司的特权,他们把往世书的内容讲解给一般的信徒听。
编写年代
现存最古老的奥义书歌者奥义书里提到了过去如是说(意为历史传说),这个词所指的意思经常与往世书相混同,而且有“历史传说往世书”的说法;[4]而歌者奥义书本身大约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往世书”的名字也在阿闼婆吠陀(11.7.24)和最重要的梵书百道梵书(11.5.6.8及13.4.3.13)里被提到[5],这两部书的这些章节都成文于前7世纪以前。极古老的词源学著作尼禄多里也提及往世书[6]。看起来,往世书在印度宗教生活中备受重视,其被视为神圣以至于和两部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一起被称为“第五吠陀”(最早提到这一说法的是广林奥义书)。然而,这些古文献里提到的“过去如是说”和“往世书”未必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往世书。大多数学者认为,现存的往世书大多写成于公元前不久,最晚出的甚至可能在7至12世纪才定型。不过学者们也承认,往世书中部分内容的来源是十分古老的。
几种重要的往世书
薄伽梵往世书 这可能是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一部往世书。这是一部标准的毗湿奴派作品,主要讲述毗湿奴大神和他的10个化身对人类的诸多功绩,鼓励对毗湿奴的崇拜。这部往世书中的第10章(最长的一章)中重点讲述了黑天的事迹,包括黑天的童年(在诃利世系中也讲了类似的内容,拿来对比一下是很有用处的)。 黑天是后来众多印度教教派的崇拜对象。 提毗薄伽梵往世书 小往世书之一,“提毗”意为女神。这是一部崇拜女神难近母的著作。由于难近母是印度教性力派的中心崇拜对象,这部往世书也就成为性力派的基本典籍。 室犍陀往世书 所有往世书里最长的一部;全书长达8万1千颂(相比之下,侏儒往世书只有1万颂)。书中包含了寓言、传说和教派的长篇大论,并且这部书有很多版本。许多其他文献里引用的不知出处的往世书文句都被归为室犍陀往世书里的。
室他罗往世书
这种文献的内容是讲述泰米尔人地区某个湿婆派庙宇或朝圣地的种种神迹和故事。现存许多室他罗往世书,绝大多数是以印度各地的俗语写成,然而也有梵语版本的。 [编辑]种姓往世书
这种往世书的描写对象是印度的各种种姓(注意:这里的种姓是广义的种姓,即阇提)。它们讲述各种阇提的起源神话、故事和传说。种姓往世书是一个阇提内的成员产生认同感的重要支柱。这类往世书大多是用俗语写成,有些只是在口头传播。
往世书
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续篇诃利世系被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是一部往世书。[7]有的研究者干脆称它为“诃利世系往世书”。诃利世系与一般的大往世书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内容结构也与往世书相同;它和一些重要的往世书(尤其是风神往世书)存在许多联系,有些地方几乎是一字不差。
非印度教系统的往世书
耆那教也有自己的往世书,讲述的是耆那教的宇宙起源神话,历史和传说。西方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部分研究。另外,佛教的一些大乘典籍也有往世书的一些特点。这也许可以看出,印度各大宗教之间的互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