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德裕(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 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850年1月26日)),字文饒,趙郡贊皇(今屬河北)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
生平
李德裕幼年時便姿質不凡,唐憲宗對他非常讚賞,常把他抱坐在膝上,李吉甫也常在同僚面前稱讚兒子的敏辯。李德裕死後,歷朝歷代對他都評價甚高。李商隱在為《會昌一品集》作序時將其譽為「萬古良相」。[1]
德裕出身高門(河北士族),初以父蔭補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再進中書舍人、御史中丞。
牛李黨爭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京城舉行了一場科舉考試。在直言科應試對策中,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浞等人在文章中激烈抨擊時政,言辭涉及平定藩鎮割據、限制宦官權力等重大問題。經主考官楊於陵、韋貫元等的審核,牛僧孺、李宗閔被擢為上第。這時的宰相是李吉甫,他見到文章以後非常吃驚。李吉甫認為文章言辭過於激切,已經不單單急言直諫的問題了,便到憲宗面前哭訴。結果唐憲宗下詔貶逐了楊於陵和韋貫元,牛僧孺、李宗閔長期得不到重用。
轉眼到了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李德裕任翰林學士,李宗閔任中書舍人,這年的科舉考試又出了問題。當時的主考官是錢徽和楊汝士,放榜以前,李紳和段文昌去給主考官錢徽打了個招呼,希望他能給他們的親戚高抬貴手。結果出來以後.李、段二人推薦的人卻名落孫山。這下他們大為不滿,所謂求人不行,反咬一口,段文昌便向穆宗告狀,說錢徽主持考試有嚴重的舞弊行為,得選為進士的都是不學無術而靠關係、門路人選的。穆宗便為此事徵求李德裕的意見,李德裕當然站在同為翰林學士的李紳這邊,支持了段文昌的上訴,於是穆宗決定複試。複試的結果更是有趣,錢徽雖然沒有選上李、段所託之人,但他選的也不合格,有一半的進士(約10餘人)被淘汰了。這下穆宗大怒,對這次參與科舉考試有關的人員嚴加懲處,錢徽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李宗閔被貶為劍州(今四川劍閣)刺史。從此以後,李德裕和李宗閔、牛僧孺等人結下了很深的積怨,連皇帝都化解不開,他們便各分朋黨,互相傾軋,反反覆復鬥爭了近四十年,史家便稱之為「牛李黨爭」。[2]
宦途反覆
牛黨人物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等當權,以銜恨其父吉甫,屢次擯斥德裕出外。唐敬宗朝,為李逢吉排擠,在浙西觀察使任上八年。所至革弊風、除淫祠、清寇盜,「人樂其政,優詔嘉之」[3]。時皇帝荒淫,德裕每上章言事,進忠讜言。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召為兵部侍郎。裴度薦材堪宰相,而復為李宗閔排擠,出為鄭滑節度使。四年(830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出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五年(831年),擊潰吐蕃,收復疆土,而為牛僧孺所沮,終失維州。七年(833年)一度出任宰相。九年(835年),為李訓、鄭注等嫉恨,誣構德裕在鎮結托漳王,圖為不軌。乃授太子賓客,分懷東都。開成二年(837年)出為淮南節度使。
唐武宗即位,開成五年(840年)再次入相,受到武宗的信任,言聽計從。短短數年,外攘回紇[4],內平澤潞[5],威震中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會昌五年(845年),協助武宗發動毀佛運動(唐武宗滅佛),一次拆佛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會昌元年(841年)兼左僕射,及討澤潞功成,拜太尉、封衛國公。
罷相
武宗死後,會昌六年(846年),德裕被剛即位的唐宣宗罷相。初出為荊南節度使,俄徙東都留守,尋貶潮州司馬。大中二年(848年)再貶為崖州司戶參軍,流放到海南島。在位時獎掖寒門後進,及南謫,或有詩曰:「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6]。在海南積極為當地百姓傳授儒學,頗受百姓愛戴。四年後(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即850年1月26日)死於海南海口,享年六十三歲。歿後十年,唐懿宗時,「詔追復太子少保、衛國公,贈尚書左僕射」[7]。
李德裕「性孤峭,明辯有風采,善為文章。……不喜飲酒,後房無聲色娛」,自奉儉約[7]。「承武宗恩顧,委以樞衡。決策論兵,舉無遺悔,以身扞難,功流社稷」[3]。辦事專斷,受到一些朝臣的怨恨。排斥牛僧孺、李宗閔等人,但亦曾進言力救牛黨人物楊嗣復、李珏[8]。反之,牛黨中構陷李德裕欲置之死地者,多小人而鮮君子,如「白敏中、令狐綯,在會昌中德裕不以朋黨疑之,置之台閣,顧待甚優。及德裕失勢,抵掌戟手,同謀斥逐,而崔鉉亦以會昌末罷相怨德裕。
評價[1]
- 李湛:卿文雅大臣,方隅重寄。表率諸部,肅清全吳。化洽行春,風澄坐嘯,眷言善政,想嘆在懷。卿之宗門,累著聲績,冠內廷者兩代,襲侯伯者六朝。果能激愛君之誠,喻詩人之旨。在遠而不忘忠告,諷上而常深慮微。博我以端躬,約予以循禮。三復規諫,累夕稱嗟。置之座隅,用比韋弘之益;銘諸心腑,何啻藥石之功?
- 李商隱: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
- 孫光憲:愚曾覽太尉《三朝獻替錄》,真可謂英才,竟罹朋黨,亦獨秀之所致也。
- 范仲淹:李遇武宗,獨立不懼,經制四方,有相之功,雖奸黨營陷,而義不朽矣。
- 歐朱熹:德裕所言雖以利害言,然意卻全在為國;僧孺所言雖義,然意卻全濟其己私。且德裕既受其降矣,雖義有未安,也須別做置處。乃縛送悉怛謀,使之恣其殺戮,果何為也!
- 趙秉文:肅代有一顏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陸贄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還,唐衰矣。
- 胡三省:牛僧孺患失之心重,李德裕進取之心銳,所謂楚則失矣,齊亦未為得也。
- 許浩:然(藩鎮)亦乘人君之暗懦、宰相之凡庸耳,有君如憲宗武宗,相如裴度李德裕,則剪殪而芟劉之不遺餘力矣。後之人君覽此,其亦拔禍本,攬權綱,任賢輔,惜名器,庶不成此厲階也。嗚呼!萬世之炯鑒哉!陽修:贊皇文辭甚可愛也。其所及禍,或責其不能自免,然古今聰明賢智之士不能免者多矣,豈獨斯人也歟!
參考資料
- ↑ 1.0 1.1 yuanbei. 李德裕人物評價有哪些?李德裕評價介紹. 天天奇聞網. 2016-05-28 [2019-02-06] (中文).
- ↑ 唐朝中期腹有良策的宰相李德裕生平概述. 每日頭條. 2018-01-15 [2019-02-06] (中文).
- ↑ 3.0 3.1 《舊唐書》李德裕傳
- ↑ 會昌三年(843年)滅回紇。
- ↑ 李德裕力主削弱藩鎮,會昌四年(844年)助武宗討平擅立為昭義節度使的劉稹。
-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 ↑ 7.0 7.1 《新唐書》李德裕傳
- ↑ 二人為唐文宗宰相,承文宗遺命將迎立太子李成美,武宗即位後遭貶。武宗又將賜二人死,李德裕納杜悰言力爭得免,故德裕非徒以門戶之見而打擊善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