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江南丝竹 | |
---|---|
艺人或艺术家 |
江南丝竹,指流行于长江下游以上海为中心地区(包括苏南、浙西)的器乐作品。[1]
简介
“丝”是形容用丝做弦的弦乐器,如二胡、琵琶等;“竹”是形容用竹做的管乐器,如笛子、箫等。
江南丝竹曲调悠闲缠绵,秀雅悠扬,风格典雅华丽,其传统技法强调“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笛子和北方短而高亢的“梆笛”不同,是长的“曲笛”,吹奏的乐声绵软,和二胡等乐器配合非常和谐。
著名的曲目有《三六》、《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行街》、《四和如意》、《云庆》、《欢乐歌》、《中花六板》,号称“八大名曲”[3]。
历史
明代,江南丝竹出现于江苏苏州。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4]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5]
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清末遍及江、浙、沪地区。道光年间的《嘉兴府志》对其名提出了解释:“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也”。不过正式定名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3]
特色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中国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的音乐属支声复调,不同乐器可以自由加花、变奏。它与昆曲有一定的关系,以至于有人认为它发源于昆曲。不过江南丝竹八大名曲和昆曲的曲牌并没有联系。昆曲主奏乐器是笛子,而江南丝竹则是笛子、二胡同为主奏乐器,琵琶、扬琴等伴奏乐器都有各自的发挥。它与十番锣鼓的关系更近,十番锣鼓的套曲《锣鼓四合》与《四合如意》相似。[3]
艺术魅力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宝贵遗产
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中国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后继乏人,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艺术学校、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太仓市文化馆获得“江南丝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视频1:江南丝竹南正宫
视频2:江南丝竹《紫竹调》
参考文献
- ↑ 刘承华.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诠释. 《 中国音乐 》 , 2005
- ↑ 非遗传承基地—杭州市群艺馆 江南丝竹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用日期2013-07-16]
- ↑ 3.0 3.1 3.2 李阳,论江南丝竹及其传承与发展,剧影月报,2015年第5期
- ↑ 江南丝竹 .中国民乐[引用日期2013-07-16]
-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引用日期2019-12-10]
-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引用日期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