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鼓(先秦),是十座刻有大篆文字的花崗岩石墩,刻於先秦時期,現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簡介
石鼓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國寶。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鑿刻 「石鼓文」(大篆),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 《獵碣》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稱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大秦帝國的「東方紅」。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1]。627年發現於陳倉境內的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鑿刻 「石鼓文」(大篆),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 《獵碣》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韓愈著有《石鼓歌》。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而石鼓發現地寶雞現有中華石鼓園、石鼓閣。
歷史淵源
公元6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刻,已經登基稱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式改年號貞觀,經過多年戰亂和分治的中國,進入了以「貞觀之治」開始的盛唐時期。在陝西省寶雞市郊的荒郊野地里,有人無意中發現了幾塊奇怪的石頭,體形龐大,直徑約一米,數了數,整整十塊,材質是花崗岩。荒野中石頭遍地都是,並不稀罕,奇怪的是這些石墩好像是一個模子裡扣出來的,其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狹下大,中間微突。好奇者試着清除掉石頭身上的泥土,驚奇地發現,石頭上居然刻有文字,而且十個石墩無一例外!不過,石墩上的字雖然看起來是字,卻沒人看得懂!
這十隻石鼓,每個上刻有的文字數字不等。每個字約二寸見方,風格獨特,既不像西周金文那麼隨意豪放,也不像秦小篆那麼規範纖細,字體開朗、圓潤,工整,可以說是稀世遺文。
石鼓的刻鑿年代一直沒有定論,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歐陽修的《石鼓跋尾》也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羅振玉的《石鼓文考釋》認為是秦文公時物,又一說是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物,唐蘭考定為秦獻公葉十一年(前374年)刻。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中認定石鼓刻於先秦時期,但具體年代說法不一。
十隻石鼓上都刻有文字,數字不等,共700多個,每個字有兩寸見方,當時的金石學家沒有見過這種字體,後來認定這個是介於甲骨文和小篆之間的大篆,被稱為石鼓文。
由於石鼓上的文字,使石鼓身價倍增,被當時得文人墨客大為讚頌。張懷瓘《書斷》云:「《石鼓文》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鐵針而端委旁逸又婉潤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石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當時的書法家,如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都十分推崇石鼓,並親自臨摹做拓。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藏本。許多當時的文學家,如杜甫、蘇軾、韓愈等,都為石鼓作詩。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做石鼓歌——韓愈這些文字記錄着秦統一前的歷史。據唐蘭的考證,石鼓上的文字是十首一組的史詩,記述了周王太史來秦宮與王出遊的故事。
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2],世稱「石刻之祖」。石鼓文處於承前啟後的時期,承秦國書風,為小篆先聲。
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
視頻
石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它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位於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網易號,2019-03-05
- ↑ 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附:譯文、高清拓片),搜狐,2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