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褚遂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華人百科 原圖鏈接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稱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錢塘人(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郡陽翟縣(今河南禹州)人,因其家族在永嘉南渡後定居建康後又遷徙至錢塘,遂在南朝陳覆亡後落籍錢塘

身平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褚遂良出身於名門貴族。先祖為褚少孫,曾補《史記》,父褚亮時遷杭州[1]。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後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唐高宗欲立武則天為皇后,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後遭貶潭州(長沙)都督。武后即位後,轉桂州(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

顯慶三年(658年),卒於任所。

經歷 

鎧曹參軍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名學士在做他的國事顧問。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員,主管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且具備了歐、虞二人所不具備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名望。《唐會要》卷六十四《史館下》記載,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人們稱他作「館主」。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隨後被立為皇太子。八月,唐高祖禪讓皇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是為唐太宗。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下詔在隋末戰亂時期的戰場修建廟宇,以紀念功業,為死難戰士祈福。其中在戰勝宋金剛的晉州建立慈雲寺,由褚遂良書碑。

貞觀十年(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將褚遂良推薦給李世民,太宗命他為「侍書」。[2]

黃門侍郎

李世民曾廣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可以鑑別出王羲之書法的真偽,使得沒有人再敢將贗品送來邀功。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褚遂良勸諫太宗暫停封禪。 [3]同年由起居郎遷諫議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幾乎都要向褚遂良諮詢。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以謀害魏王李泰之罪被廢,太宗欲立李泰,而褚遂良與國舅長孫無忌則極力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即唐高宗)。[4]

貞觀十八年(644年),褚遂良以黃門侍郎的身份開始參預朝政決策。隨後,他被皇帝派往全國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
當時,高句麗大臣淵蓋蘇文殺死了唐朝所冊封的國王高建武,唐太宗想以此為藉口親自去征討高句麗,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對,但是太宗沒有採納。後來淵蓋蘇文派人進貢白金,褚遂良引用臧哀伯諫納郜鼎的故事來進諫,太宗遂拒絕領受白金,將高句麗使者下獄。 [5]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遠征高句麗,無功而返,驗證了褚遂良的話是正確的。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褚遂良的父親褚亮去世,他不得不暫時回鄉守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褚遂良又被起用為黃門侍郎。同年九月,被提升為中書令,成為繼魏徵之後,與劉洎岑文本馬周長孫無忌一樣在唐代政壇上起着舉足輕重作用的大臣。

託孤輔臣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彌留之際,將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二人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諸葛,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對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國家之事,我就放心了。」於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詔書。[6][7]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六月,李治繼皇帝位,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為河南郡公,後藉故把他貶為同州刺史。 [8][9]

貞觀二十六年(652年),高宗又把他召回身邊,征拜為吏部尚書,同時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又兼為太子賓客。[10]  

永徽四年(653年),又升為尚書右僕射,執掌朝政大權,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頂峰。[11]

廢后之爭

永徽六年(655年),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后的鬥爭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后的企圖。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于志寧以及褚遂良進官商議廢后立後之事。褚遂良發了一通議論,給皇帝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態度——將官笏放在台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致於流血——更使皇帝大為惱火,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後邊的武氏則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死。在關鍵的時候,善於迎合旨意的李勣卻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這一來既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將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劇的深淵。[12][13]

淒涼晚年

武氏在唐永徽六年(655年)十月被冊封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皇后趕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14]

唐顯慶元年(656年)元旦,武后的兒子李弘(652年-675年)被立為太子。

唐顯慶二年(657年)春天,褚遂良調到離京師極遠的桂州(今廣西桂林)去任都督。同年晚些時候,武則天則與許敬宗李義府一起,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瑗與在廣西的褚遂良共謀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貶——這一次是被貶到更遠的愛州(今越南清化),褚遂良在絕望之中,上了一封陳情書給高宗,訴說自己曾長期為高祖與太宗效勞,最堅決地支持高宗繼位等等,結果仍是無濟於事。[15]

顯慶三年(658年),禇遂良在愛州帶着遺憾離世,享年六十三歲。 另據唐人張懷瓘《書斷》記載,褚遂良卒於

顯慶四年(659年),享年六十四歲。 在他死後,武則天等人還沒有放過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愛州。神龍政變後恢復官爵,後追贈諡號「文忠」。

於天寶六載(747年)配享高宗廟庭。 唐德宗時追贈太尉唐懿宗時經安南觀察使高駢奏請,將褚遂良在愛州的墳墓及後裔歸葬於陽翟。

顯慶五年,遂良二子褚彥甫褚彥仲亦被殺。今杭州有褚家堂[16]

作品 

褚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其特點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舒展自如。《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稱頌他為「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

王世貞評褚書曰:「一勾一捺有干鈎之力,雖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由墨跡觀之,尤為明顯。作為初唐書法,不能不具時代的特徵,或學鍾繇之體而古雅,或師逸少之法而瘦勁。無怪蘇軾說:「清遠蕭灑,微雜隸體。」趙孟頫說:「褚《倪寬贊》,容夷婉暢,如得道之士,世塵不能一毫嬰之。」胡廣說:「觀《倪寬贊》筆勢翩翩,神爽超越,大勝家侄帖諸刻,誠可為希世之玩也。」吳寬也說:「書家謂作真字能寓篆隸法則高古,今觀褚公所書《倪寬贊》益信。」

今觀褚公所書《倪寬贊》
原圖鏈接 來自 每日頭條

參考資料

  1. 趙一清《唐書褚河南世系考》:「錢唐褚氏先祖為褚少孫,後裔始居河南陽翟,後徒丹陽,至褚遂良之父褚亮時遷杭州。」
  2. 《舊唐書·列傳三十》:貞觀十年,自秘書郎遷起居郎。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太宗嘗謂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徵曰:「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即日召令侍書。太宗嘗出御府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辯其真偽,遂良備論所出,一無舛誤。
  3.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十五年,帝將有事太山,至洛陽,星孛太微,犯郎位。遂良諫曰:「陛下撥亂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f>,而彗輒見,此天意有所未合。昔漢武帝行岱禮,優柔者數年,臣愚願加詳慮。」帝寤,詔罷封禪。
  4.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云:'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爾!"因起,入宮。……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無忌等請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治因拜之。上謂無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何如?"對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上乃御太極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謂曰:"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諸子為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眾皆歡呼曰:"晉王仁孝,當為嗣。"上悅,是日,泰從百餘騎至永安門;敕門司盡辟其騎,引泰入肅章門,幽於北苑。丙戌,詔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御承天門樓,赦天下,酺三日。
  5. 《舊唐書·卷二十四》 .國學導航
  6.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帝寢疾,召遂良、長孫無忌曰:「嘆武帝寄霍光,劉備托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盡誠輔之。」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而毋憂。」因命遂良草詔。
  7. 《舊唐書·列傳三十》:二十三年,太宗寢疾,召遂良及長孫無忌入臥內,謂之曰:「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又顧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仍命遂良草詔。
  8. 《舊唐書·列傳三十》:高宗即位,賜爵河南縣公。永徽元年,進封郡公。尋坐事出為同州刺史。
  9.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高宗即位,封河南縣公,進郡公。坐事出為同州刺史。
  10. 《舊唐書·列傳三十》:三年,征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其月,又兼太子賓客。
  11.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再歲,召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兼太子賓客。進拜尚書右僕射。
  12.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帝將立武昭儀,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及遂良人。或謂無忌當先諫,遂良曰:「太尉,國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棄親之譏。」又謂勣上所重,當進,曰:「不可。司空,國元勛,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曰:「吾奉遺詔,若不盡愚,無以下見先帝。」既入,帝曰:「罪莫大於絕嗣,皇后無子,今欲立昭儀,謂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執陛下手語臣曰:『我兒與婦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無它過,不可廢。」帝不悅。翌日,復言,對曰:「陛下必欲改立後者,請更擇貴姓。昭儀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丐歸田裡。」帝大怒,命引出。
  13. 《舊唐書·列傳三十》:六年,高宗將廢皇后王氏,立昭儀武氏為皇后,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及遂良以籌其事。將入,遂良謂無忌等曰:「上意欲廢中宮,必議其事,遂良今欲陳諫,眾意如何?」無忌曰:「明公必須極言,無忌請繼焉。」及入,高宗難於發言,再三顧謂無忌曰:「莫大之罪,絕嗣為甚。皇后無胤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后,公等以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不豫,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皇后自此未聞有愆,恐不可廢。臣今不敢曲從,上違先帝之命,特願再三思審。愚臣上忤聖顏,罪合萬死,但願不負先朝厚恩,何顧性命?」遂良致笏於殿陛,曰:「還陛下此笏。」仍解巾叩頭流血。帝大怒,令引出。
  14.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武氏立,乃左遷遂良潭州都督。顯慶顯慶二年,徙桂州,未幾,貶愛州刺史。
  15.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顯慶二年,徙桂州,未幾,貶愛州刺史。遂良內憂禍,恐死不能自明,乃上表曰:「往者承乾廢,岑文本、劉洎奏東宮不可少曠,宜遣濮王居之,臣引義固爭。明日仗入,先帝留無忌、玄齡、勣及臣定策立陛下。當受遺詔。獨臣與無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號慟,臣即奏請即位大行柩前。當時陛下手抱臣頸,臣及無忌請即還京,發哀大告,內外寧謐。臣力小任重,動貽伊戚,螻螘余齒,乞陛下哀憐。」帝昏懦,牽於武后,訖不省。
  16. 《咸淳志》:「褚家塘在蒲橋軍寨之北,褚遂良世居於此,故名。」;《西湖遊覽志》卷十四:「褚堂巷亦名褚家塘,為遂良里。請為池塘巷。」《武林坊巷志》:「助聖廟,在忠清里,以祀唐僕射褚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