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舞妓(汉译另有“舞伎”(这其实是不对的.舞妓的“妓”意思是“女性艺术表演者”,在日语中的“伎”专指男性表演者,例如“歌舞伎”日语原文为“舞妓”)是日本艺妓在见习阶段时名称,和艺妓一样属于表演艺术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主要为在宴席上以日本舞、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
舞妓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半玉”、“雏妓”,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舞妓(或写为“舞子”,皆读为まいこ,Maiko)”。
在日语中,“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舞妓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舞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舞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专指男性表演者(参见: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舞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没落及文化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日本各地仍有很多花街,是主要的娱乐场所,艺妓及舞妓尚称兴盛,然而1947年开始,日本实施了《児童福祉法|儿童福祉法》和《労动基准法|劳动基准法 (日本)|劳动基准法》,禁止儿童未足龄即失学及投入工作,舞妓的人才来源受到直接且重大的冲击,再加上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迁非常快速,各种新兴的娱乐活动如雨后春笋窜出,而舞妓的训练过程颇为艰辛,现代年轻女性多不愿接受,花街及艺妓便逐渐没落。
日本已将艺妓视为一种文化财产,正积极地保护著,在京都等有艺妓文化的特色城市,还有所谓“芸妓/舞妓変身”的商业服务,可以让女性游客打扮成艺妓或舞妓,亲身体验艺妓文化之美。
另外由于交通的方便,现代的艺妓和舞妓也会应邀到远地出差表演,亦有助于艺妓文化的拓展及增加世界各地对艺妓文化的了解,但和世界上许多传统艺术一样,后继无人仍是最大的压力。
简介
古时舞妓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一直训练到16岁左右才逐渐升为艺妓。现在则因为《児童福祉法|儿童福祉法》和《|労动基准法|劳动基准法 (日本)|劳动基准法》的限制,必须初中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
舞妓的发型为"割れしのぶ"及"おふく";艺妓的发型以称为“岛田髷”的发型。“岛田髷”的起源有3说:
舞妓化妆也十分讲究,浓妆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传统原料为主。最醒目的是,舞妓会用一种液状的白色化妆品均匀涂满脸部、颈项,因此看起来犹如雕饰华美的人偶一般,而从业未满一年的舞妓,擦口红,只被准许涂下唇的,代表他还年轻。而从业未满半年的舞伎,头上的发饰通常都有装饰剥壳米粒如瀑布般垂掉下来。
舞妓的发型又分为桃割(割れしのぶ)和赤鹿子(おふく)。较年轻的舞妓通常都会梳桃割(割れしのぶ),较年长的舞妓通常会梳赤鹿子(おふく)。
年轻舞妓的衣襟通常都是红底和花的,较年长的舞妓通常都是白底和花。到了20岁时,舞妓通常会举行一个仪式襟替,让后变成真正的一名艺妓,而本来有花的衣襟,则会变成全白。
舞妓的服装是十分华丽的和服,做工、质地和装饰都十分上乘,因此也异常昂贵,一般在50万日元以上,有的甚至达100万日元。京都舞妓的服装更是著名,以悬落飘逸,称为“だらりの帯”的华丽腰带为其特色。这种腰带甚至可长达5公尺,相当沉重,扎束时需要相当大的力气,所以古时常常由称为“男众”的男性仆役来帮忙。
舞妓及年轻的艺妓所穿之和服称为“裾引き”,是落地长裙。在外行走时,必须掬起以免拖地,从腰带到裙摆间的一段称为“褄”,舞妓及年轻的艺妓会将左手压在这一段上面,意指“卖艺不卖身”的。
艺妓的表演大致可分为“立方”和“地方”2种。“立方”是指舞蹈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长呗”、“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线[1] 等的表演者。因为“地方”类的表演难度较高,需要长时间训练后才能胜任,因此多由资深的艺妓担任。而“立方”表演较为容易,所以一般由资浅的艺妓及舞妓担任。
顾客给予艺妓和舞妓的演出费用称为“线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称“花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