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文學名 :金竹 | 目 :禾本目 | |
拉丁學名 :Phyllostachys sulphurea (Carr.) A. et C. Riv. | 科 :禾本科 | |
別 稱 :黃竹、黃皮竹、黃竿、灰金竹等 | 亞 科 :竹亞科 | |
界 : 植物界 | 屬 :剛竹屬 |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種 :金 竹 | |
亞 門 : 被子植物亞門 | 組 :剛竹組 | |
綱 : 單子葉植物綱 | 分布區域 :中國、法國、美國 。 | |
亞 綱 : 禾本亞綱 | 命名者及年代 : (Carr.) A. et C. Riv.,1878 |
金竹別稱黃竹、黃皮竹、黃竿,灰金竹、白夾竹(四川)、粉金竹等,平均高7米,最高的可以長到12米,新長出的竹子呈深綠色,隨時間推移逐漸變白,竹子每一節下都有一個白圈。竹子側枝短,葉片小。隨着竹子的生長,莖稈上葉鞘的顏色會由紫紅色或褐色變成更淺的棕褐色或黃白色。分布較廣,在全國各地寒溫地區均有分布。其材質佳,可作建築、竹編、工藝等,筍可食用,在我國食用筍中除方竹、羊毛竹外居第三位,是目前經濟價值較高,用途較廣泛,栽培歷史悠久的竹種之一。
形態特徵
杆高7-8米,徑3-4厘米,中部節間長20-30厘米;新杆金黃色,節間具綠色縱條紋,無毛,微被白粉;老稈節下有白粉環,分枝以下稈環平,籜環隆起。筍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稈籜底色為黃綠或淡褐黃色,無毛,有時微有白粉,被褐或紫色斑點,有綠色脈紋;無鋒耳麵毛;籜舌綠色,近平截或微弧形,高約2毫米,有纖毛;籜葉帶狀披針形,外面綠色,有桔紅色邊帶,內面有黃色邊帶,平直,下垂。每小枝2-6葉;有葉耳和長縫毛,宿存或部分脫落;葉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16厘米,寬1-2.2厘米,常有淡黃色縱條紋,下面近基部疏生毛。[1]
地理分布
原產中國,黃河至長江流域及福建均有分布。1840年由上海引至法國栽培,1928年由法國引至美國。
生長環境
金竹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環境,不甚耐寒。金竹天然分布於海拔1000—2300米的亞熱帶山地、丘陵和壩區,要求年平均氣溫12—18.度,冷月均溫在1—7度,極端最低氣溫-12度以上,年降雨量700—1800mm,相對濕度70—80%的適生環境,金竹適生於疏鬆、肥沃、濕潤的沙質壤土,土層深厚的山麓、山谷、緩坡地和弱酸性至中性的土地中,在鹼性土地中則生長不良。
栽培技術
1、母竹選擇
最好選擇生長健壯、枝葉繁茂、無病蟲害和開花跡象、地徑2-3厘米的一至二年生母竹,此時竹鞭鞭芽飽滿,鞭根健全,容易長出新竹、新鞭,成林速度較快。景觀竹林通常密度較大,挖竹時保持每叢1-2株竹子。挖後砍去竹梢,保留3-5盤分枝;或保留竹梢,修剪側枝,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栽植成活率。土球大小以15-25 厘米為宜。
2、栽植時間
植地整理金竹通常是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開始發筍,到5月上旬已出筍結束,6月上旬抽枝長葉,7-9月大量長鞭,12月後生理活動逐漸緩慢,翌年2月中旬萌發葉芽,生理活動恢復。根據上述規律,散生竹宜在竹筍出土前即2月中旬至3月中旬以及10月上旬至12月下旬栽植。2-3月雨水多,氣溫低,栽植成活率高;10-12月,雨量少,氣溫較低,竹子生理活動趨弱,栽植成活率也較高。
3、田地整理
栽植地一般選擇土壤肥沃濕潤、土層厚度50厘米、排灌方便、透氣良好、pH值4.5-7.0、地下水位50厘米以下的砂質壤土。栽植前,要對栽植地進行全面耕翻30厘米,將石塊、雜草、樹根等雜物清除。如果土壤過於黏重,要增施有機肥;栽植地為鹽鹼土的,要進行換土;若土壤中建築垃圾太多,則要填客土進行改良。整地後,按照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4株/平方米)的密度挖栽植穴,栽植穴規格為30厘米×30厘米×25厘米。
4、養護管理
金竹喜濕潤怕積水。栽植後,首次水必須澆透,以後每天早晚向竹葉噴水1次,保證竹枝葉不被曬乾,同時可保持土壤濕潤,增加竹林內空氣濕度,有效降低竹林溫度。竹子栽後會有一部分葉子正常脫落,15天後竹枝葉芽會萌動,以後會重新長出新葉。[2]
病蟲害防治
金竹病蟲害極少,一般不用防治病蟲。但如果生長密,管理不善,部分竹種會有以下蟲害發生:一是竹蚜蟲。寄生於竹葉背面,引起煤污病的發生,影響觀賞效果;二是竹介殼蟲。寄生於竹枝分杈處,致使竹子生長衰弱,並引發煤污病等。
防治方法:
1、加強竹林撫育管理,清除老、弱竹子,保持竹林通風透光,並及時砍伐病株。
2、化學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劑,或40%氧化樂果乳劑1000倍液噴灑。[3]
視頻
金竹與紫竹製作[4]
優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