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峰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龜峰塔,是位於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東南方向龜峰山上的一座古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被認為「河源八景」之首,另有「東江第一塔」之譽,也是是廣東省內僅有絕對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磚塔[1]。
簡介
龜峰塔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南堤路的龜蜂山上,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龜峰山上而得名。傳說從前河源人民年年為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雲遊於此,看到民不聊生,萌發了惻隱之心,遂在新豐江與東江的匯合處投下巨龜,化為龜峰山,上置龜峰塔,以鎮水妖[2]。至此人民安居樂業,歲歲平安。
龜峰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歷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一塔」美譽,為廣東省首批公布重點保護文物之一。龜峰塔平面為六角形,第一層外邊長為四點八米,內邊長為一點六米,牆體厚為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牆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一門上通另一層平台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杆,沿階梯盤旋而上,可達頂層。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厚。平座設有木欄杆,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連,為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龜峰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原塔頂已失,台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壞殆盡。
龜峰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屬磚仿樓閣式塔。塔呈六角型,底邊長為5米,內空心,塔底壁厚為3米,有穿壁磚級直上各層樓板,繞塔外平層座逐級可登上頂層。修復前,塔頂已毀,殘高為32米。龜峰塔修復前,塔身基本完好,未見有傾斜與裂縫。原塔為黃泥砂漿砌結,磚有青、紅兩種,尺寸不一,規格有30餘種。塔頂台基已被堆積土埋沒,東北角有兩棵大葉飛榕。從首層塔身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挖掘考證,原應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均有3米左右的木樑斗拱瓦面。塔身每層遞減,各層均有菱角牙磚疊澀挑出的檐口與平座,因年久失修,修復前的塔檐與平座,已有不少崩塌脫落,特別是二層東南角尤為嚴重。各層瓦面無存並遍生雜草飛榕,塔身內腔原有的木樓板,亦已毀盡無存。
結構
龜峰塔高42.6米,為平面六角仿木樓閣式磚塔。塔外觀為七層,內卻有十四層,其中七層為明層七層為暗層。有直壁磚級直上各層塔樓,繞塔外平層座逐級可登頂層。基座邊長為5米,底壁厚為3米。塔外每層都砌有柱、額、門、平座、斗拱以及疊澀檐。
歷史
據《河源縣誌》記載,龜峰塔為明代知縣陸大觀建造,但在同一縣誌「藝文篇」中卻載有元代詩人謝天與吟詠龜峰塔的詩:「屹屹孤峰萬古名,浮圖高聳入秋晴。望中如似昂天筆,倒寫雲箋雁字橫。」據此證明,龜峰塔在元代就已存在。
1989年,河源當局對該塔進行了文物修復工作。並在第三層西面發現發現刻有「紹興二年壬子十一月廿九塔磚」,在北面發現了刻有「紹熙四年十二月廿一」紀年的銘文磚,還在第七層北面出檐牙磚發現刻有「萬曆三十年修」紀年的銘文磚。這些表明了明代萬曆年間曾重修過一次的史實。另外也發現了承托剎杆橫樑,這是龜峰塔原有塔頂的實物依據。
視頻
龜峰塔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美!這座起源於南宋的古塔,守望了河源886年 ,搜狐,2018-08-11
- ↑ 用盡一生積蓄,也要漂洋過海回這裡 ,搜狐,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