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河源別稱槎城,為廣東省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着「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美稱。
1988年1月7日撤縣設市,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2015年9月擁有地方立法權。
河源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着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
2015年4月,河源恐龍博物館出土和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已達17000多枚,河源由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最多的地方。
目錄
- 1 歷史沿革
- 2 行政區劃
- 3 地理環境
- 4 地形地貌
- 5 氣候特徵
- 6 環境質量
- 7 自然資源
- 8 礦產資源
- 9 水資源
- 10 生物資源
- 11 森林資源
- 12 區域人口
- 13 區域經濟
- 14 第一產業
- 15 第二產業
- 16 第三產業
- 17 社會事件
- 18 科技事業
- 19 文化事業
- 20 醫療事業
- 21 社會保障
- 22 基本設施
- 23 公路
- 24 水運
- 25 機場
- 26 歷史文化
- 27 傳統習俗
- 28 主要節日
- 29 婚姻禮俗
- 30 民間娛樂
- 31 語言文化
- 32 民族
- 33 海外華僑
- 34 風景名勝
- 35 景點簡介
- 36 最佳旅行時間
- 37 隸屬沿革
- 38 大綠河源 綠野仙蹤
- 39 參考文獻
歷史沿革
東江自北向南流經河源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河源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河源市區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河源。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
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
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行政區劃
河源市轄1個市轄區、5個縣。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現設有99個鄉鎮,1個民族鄉,4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和155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其範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河源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全市山勢分別向東江、新豐江傾斜,羅浮山脈呈現東北—西南方向斜貫本境,九連山脈由和平、連平向西南延伸至廣州白雲山。紫金東南部山地屬蓮花山支脈。連平縣的黃牛石,海拔1340米,是全市最高峰。河源山地、丘陵大部分海拔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積90%以上。全市有三大台地平原:一是燈塔盆地,位於東源縣中部、連平縣東南部、和平縣西南部,面積1941平方公里;二是川南盆地,位於龍川縣南部、東源縣東北部,面積1000平方公里;三是源城盆地,位於源城區及紫金縣西北部,面積1230平方公里。丘陵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四周。
氣候特徵
河源年平均氣溫20.7℃,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1.6℃;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0℃。根據全市氣象站50多年觀測記錄,全市極端最高氣溫為39.6℃,出現於1990年7月10日的龍川;極端最低氣溫為-5.4℃,出現於1963年1月15日的連平。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低溫日數呈減少趨勢。
河源年平均降水量為1768.9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源城1959年的年降水量為3002.2毫米,創全市最多年降水量記錄,紫金1963年的年降水量為935.9毫米,創全市最少年降水量記錄。全年降水量有76%出現在4~9月,其中4~6月平均降水量達783.8毫米,占全年的44.3%,主要由鋒面低槽造成。7~9月平均降水量為561.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8%,主要由熱帶氣旋、熱帶輻合帶、熱帶低壓等熱帶天氣系統造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變化北部呈單峰型,中南部呈雙峰型,6月月平均降水量為最多,達307.8毫米,最少是12月,平均只有36.5毫米。年平均降水(≥0.1毫米)日數為154.3天,空間上呈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形式。
河源年平均日照時數1687.0小時,日照最多的年份為2552.2小時,最少的年份為1179.8小時,空間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全年中2~4月的日照時數相對較少,7月的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多,平均207.4小時。
河源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4%,空間分布上呈東高西低。一年中3~8月平均相對濕度較大,其中又以6月濕度最大,為82.8%,而12月濕度最小,為69.6%。
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繼續保持優良,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各功能區標準,其中東江幹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標準,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質量功能區達標率100%,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5天。市區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為0.026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2.6分貝,市區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5.8分貝,符合國家標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41.1%提高至44.1%。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9座,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2.5萬噸,比上年末增長8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89.32%,比上年提高14.5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9240公頃,跡地更新造林面積2773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294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5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8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4.6%。全民義務植樹455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1.2%;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49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4.4%。其中,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54萬公頃。[1]
自然資源
河源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196.26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約0.62畝。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山嶺與盆地相間,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在山間和東江河邊,分布着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甘蔗、亞熱帶水果等。
礦產資源
河源市素有粵東寶庫之稱。礦產資源品種已發現56種,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品位高、規模大等特點,其中鐵、鈦、鎢、錫、稀土、螢石、高嶺土、陶瓷土、礦泉水和地熱是河源市的優勢礦產資源。鐵礦主要產地有連平大頂、紫金寶山嶂等地;大頂鐵礦是廣東省第一大型的鐵礦,也是國內罕見的量大質好、易采易選的鐵礦區, 總儲量達 1 億多噸。鎢礦主要分布於連平縣和紫金縣,連平鋸板坑鎢礦為目前全省最大型鎢礦。
水資源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距離廣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境內滿目青翠,綠水長流,空氣清淨,環境優美,被譽為東江河畔的「綠色明珠」。河源市水資源豐富,素有「粵東寶庫」之稱,華南地區最大水庫新豐江水庫在其境內,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庫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由於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水庫水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是國內罕見的優質淡水資源。該水庫成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區。河源市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49.9萬千瓦,占全省的18%,其中可開發量達114.3萬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開發裝機容量71.04萬千瓦,仍有43.26萬千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另外,全市現有塘庫水面面積3.92萬公頃可供開發養殖。目前,河源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灌、發電、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服務體系,為全市改革開放,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水源保證和防洪安全。
生物資源
河源市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動物種類200種,其中有水鹿、蘇門羚及白鷳、穿山甲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植物種類近千種,境內主要野生植物有樹木、山竹、經濟林、花草、中草藥等五大類。河源是全省重點林業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樹、杉樹外,還有較為珍貴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黃稠、黃樟、山杜英等等。新豐江庫區內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庫和國家級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 大葉山自然保護區,面積近14500 公頃,1993年國務院批准在此建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資源
河源市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121.5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2864.5萬立方米,林木年生長量152萬平方米,林木年消耗量60.8萬立方米,是全省重點林業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71.7%,具備良好的水資源自然保護條件與環境。除有松、杉、樟、柯、楓等常見品種外,還有格木、楠木、柏木等珍貴樹種。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大葉山區,面積2萬餘畝,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區域人口
截止2010年末,河源市常住人口295.3萬人,居全省第17位;戶籍總人口358.39萬人,居全省第10位。人口總量有所增加。2010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5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99萬人,農業人口274.4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100(女性為100)。全年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23.4‰。
區域經濟
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810.08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8.1%,五年增長69.3%;人均生產總值26401元,增長7.5%,五年增長60.8%。全社會工業增加值416.28億元,增長8.1%,五年增長105.7%;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380.32億元,增長8.2%,五年增長112.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48億元,增長11.6%,五年增長168.9%。固定資產投資564.14億元,增長24.5%,五年增長17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2.99億元,增長11.0%,五年增長88.9%。外貿進出口總額40.3億美元,五年增長48.4%。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0016元,增長9.7%,五年增長5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3元,增長9.3%,五年增長91.4%。
第一產業
2013年,河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6.91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農業產值77.68億元,增長4.6%;林業產值18.95億元,增長17.3%;牧業產值31.76億元,增長2%;漁業產值4.13億元,增長9.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39億元,增長8.9%。
2013年糧食種植面積為16.3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597.93公頃;糖料種植面積376公頃,與上年持平;油料種植面積2.52萬公頃,增加45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31萬公頃,增加2403公頃。2013年糧食總產量88.62萬噸,比上年減少4.75萬噸,下降5.1%,其中稻穀78.61萬噸,下降 5.8%。
糖料產量2.39萬噸,增長9.5%;油料產量7.37萬噸,增長6.3%;蔬菜產量65.80萬噸,增長17.3%;水果產量31.45萬噸,增長6.9%;茶葉產量4489噸,增長6.8%。
第二產業
2013年,河源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297.34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實現全社會工業增加值322.7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4.21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19.27億元,增長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工業增加值99.87億元,增長12.6%;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180.25億元,增長21.5%。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72.45億元,增長14.5%;重工業增加值221.76億元,增長18.3%;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工業增加值45.72億元,增長17.5%,中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12.52億元,增長10.6%,小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34.39億元,增長24.2%,微型企業工業增加值1.57億元,下降5.9%。
河源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6家,比上年增加33家。其中年產值超10億元的21家,比上年增加2家。礦產冶金、飲料製造、輕紡服裝、醫藥製造、建材陶瓷、機械製造、電子電器七大主導產 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70.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8.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園有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
第三產業
2013年河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61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7.10億元,增長13.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9.51億元,增長12.6%。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8.00億元,增長12.9%;零售業零售額212.53億元,增長13.4%;住宿業零售額3.82億元,增長6.5%;餐飲業零售額12.26億元,增長9.0%。分企業規模看,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實現零售額162.57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上大個體戶實現零售額4.69億元,限額以上法人企業零售額69.35億元,增長16.0%。在限額以上法人企業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7.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0.1%,化妝品類增長11.1%,金銀珠寶類增長103.8%,日用品類增長17.8%,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3.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8.2%,中西藥品類增長18.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50.9%,通訊器材類增長45.1%,石油及製品類增長8.5%,汽車類增長34.7%,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58.0%。
市高新區成功升級國家級高新區,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高新區。各縣區成功創建省級園區,「優秀」園區占全省1/3。五年投入園區開發建設資金111億元,擴園37平方公里;新簽約項目569個,新投產項目358個,累計完成工業投資684億元。共建園區取得實質性進展,投入對口幫扶資金13億元。建成省級空氣能檢測中心、質量監督衛星導航產品檢驗站。截至2015年底,「兩區六園」累計開發面積74.6平方公里,建成投產項目788個,其中規上企業420家,占全市79.2%。支柱產業集聚明顯,電子信息、模具、硅產業等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575.06億元、增加值90.75億元, 五年分別增長2.7倍、2.1倍。園區工業總產值1203.38億元、增加值295.11億元、稅收21.29億元,五年分別增長180.2%、217.2%、151.2%。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期末的13.3:48.0:38.7調整優化為11.5:45.8:42.7。民營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34.22億元,增長12.1%,五年增長155.5%。「三大工程」成效明顯。狠抓「四個一批」,大力實施「三大工程」,項目建設呈現生動局面。其中,「三個50」工程累計新簽約項目383個、新開工項目335個、新投產項目301個;「三個100」工程累計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18家、限上商貿企業371家;「雙百億」工程新簽約26個、新開工15個10億元以上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中興通訊(河源)生產研發培訓基地項目動工建設。創新驅動成效明顯。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建高新技術企業31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個、省級孵化器1家。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深化,與廣東工業大學在市高新區共建了「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引進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科技成果產出不斷增多,2015年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實現歷史性突破。質量強市成效明顯。產品、服務和工程質量穩步提升,五年新增省名牌(工業類)產品8個,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18家,製造業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新開工建築質量監督覆蓋率100%,竣工工程質量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或規範要求。生態旅遊成效明顯。啟動建設萬綠生態旅遊產業園,競得省扶持資金3億元,吸引投資總額近200億元的8個旅遊重點項目落戶。其中巴伐利亞養生莊園一期竣工開業,康泉18國際生態旅遊城、客天下水晶溫泉國際旅遊度假區等項目順利推進。新增國家4A級景區3家,建成國家、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鎮、村13個。2015年接待入市旅客2536.8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11.01億元,五年年均增長35.6%。房地產、金融保險、商貿流通、中介信息、電子商務等取得長足發展。全市登記市場主體12萬多戶,五年增長71.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5.65億元,五年增長60.5%,年均增長9.9%。農業示範成效明顯。燈塔盆地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建設進展順利。五年制定發布市級農業標準17項,新增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0個,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1家、省名牌農產品11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239家,輻射帶動農戶26萬戶,戶均增收3100元以上。連平鷹嘴蜜桃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5.92億元,五年增長25.6%。
社會事件
2013年,河源共有幼兒園487所,在園幼兒12.33萬人,學前教育幼兒毛入園率為87.6%,比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淨入園率為78.3%,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小學585所,撤併507所,在校學生24.76萬人,學齡人口入學率達99.99%;普通中學152所,其中,初級中學115所,高級中學16所,完全中學21所;一貫制學校31所,其中,九年一貫制30所,十二年一貫制1所。初中在校學生12.24萬人,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9.52%,高中在校學生7.33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上年的87.80%提高至89.11%;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3.70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1.61萬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287人,比上年下降5.2%,在校生12398人,比上年增長0.9%。
科技事業
2013年,河源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59項,其中組織實施國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16項,比上年增加6項。年末實有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8家,其中2013年新認定1家。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5個,其中2013年新增3個。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達到1098件,其中專利申請授權量570件,比上年增加244件,分別比上年增長92.6%和74.8%。全市高新技術企業24家,2013年新增3家,民營科技企業71家,與上年持平。
文化事業
2013年末河源共有群眾文化事業機構107個,其中文化館7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00個;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6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7個,館藏量達61.99萬冊(件),全年總流通67.16萬人次;博物館、紀念館8個,文物藏品5.75萬件;檔案館8個,館藏量46.47萬卷(件),已開放各類檔案9.63萬卷(件);廣播電台7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由上年的94.47%提高至99.69%;電視台6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由上年的94.84%提高至99.69%。有線廣播電視用戶45.12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5.94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8.0%和37.0%。全年共出版各類報紙4種,發行2262.2萬份。
醫療事業
2013年末河源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094個(含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其中醫院、衛生院126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7個,婦幼保健院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0280張,比上年增長11.4%;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8171張,增長6.8%。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2277人,增長6.5%;其中執業醫師2798人,執業助理醫師1729人,註冊護士4416人,分別增長8.5%、3.4%和11.2%。全市已建立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1709個。農村清潔衛生水普及率達99.37%,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6.57%,農村自來水改造受益人口189.93萬人,增長2.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7.36%。全年無償獻血15468人次,獻血量427.72萬毫升。
社會保障
2013年末河源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4.93萬人,比上年末淨增1.5萬人。其中,參保職工38.94萬人,淨增1.02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5.99萬人,淨增0.4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26.91萬人,淨增0.81萬人,失業保險金標準上調至808元/月。參加工傷保險27.04萬人,淨增1.56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6.21萬人,淨增0.1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20.55萬人,淨增3.85萬人。新型城鄉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鞏固,參保人數達324.04萬人,淨增3.95萬人。其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農民287.24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36.80萬人,參保率分別達到100%和96%以上。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28.24萬人,比上年增加3.9%。
基本設施
河源市是京九鐵路進入廣東省的第一座城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鐵路有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
規劃中的贛深高鐵(京九客運專線)在境內設有河源東站、和平西站、龍川西站、藍口西站
公路
國道有205國道、105國道貫通本市,開通高速公路分別有廣河高速公路(S2)、惠河高速公路(G35)、粵贛高速公路(G4511)、梅河高速公路(G35)汕湛高速公路(S14)、大廣高速公路(G45)等,在建高速有汕昆高速公路(G78)和河惠莞高速公路(G25)和武深高速公路(G4E)和河源東環高速公路和河惠汕高速公路等。
水運
新豐江貫通東西,東江貫通南北並兩江在市區交匯,其中東江水運上至龍川,下通惠州、東莞、廣州。
機場
白雲國際機場河源城市候機樓於2012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
歷史文化
河源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着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州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國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河源市委常委會議專門作出決定,將河源龍川縣令趙佗定為客家人始祖。
河源市居民主要由漢民族組成,占99%;漢民族祖先是中原客家民系,所操語言為漢族客家語系方言。還有少數民族畲族等。據記載古代還有少量瑤族聚居。2007年底,畲族約有17000人,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着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2]
傳統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清明節: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節: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夕節:也就是七巧節。這天的河源基本上是雨天,但是家家戶戶還是會趁雨稍小的時候去河裡游泳,據說這天的河水可以除病祛疼,還有很多人裝河水直接煲來用。這天,很多老人家都會摘一些花泡在水中,然後給孫子孫女沖身,以祈求他們健康。聽一個老人家說過,這天晚上天上會散落很多白色粉狀物,只要能將其握在手中,來年就能順順利利,因為那些東西是仙女灑下的。
七月十四:也即鬼節,這個節日並沒有什麼特殊,就是比平時買多點菜,像釀豆腐之類的。
中秋節: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過冬」之說,這天,他們會買比較多好菜,有一樣一定不能少,那就是吃釀豆腐。
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但逐漸主張自由戀愛。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民間娛樂
踩馬燈客家民間娛樂內容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語言文化
河源客家語口音較多,不同縣或相同縣不同鎮之間口音差別較大。大體可分為客家語粵中片及水源音(又統稱東江本地話,包括河源話)。但水源音(含河源話,龍川佗城話等)的歸屬有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其為客家語分支,部分學者認為其為粵語分支。 河源電視台新聞節目及公交報站語言中均使用到了水源音(以龍川佗城話為準) 。
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
除此之外,河源還有少量閩南語 及少數民族語言(如畲族使用的活聶 )分布。
民族
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
海外華僑
有海外僑胞及祖籍河源的華人共47萬人,主要聚居於東南亞地區和美、加、澳等國,港澳台同胞28萬人,歸僑1.3萬人。
風景名勝
河源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中國綠色明珠之稱,擁有廣東文化名城━━佗城、孫中山入粵第一代祖居紫金孫屋排、嶺南第一大湖━━萬綠湖、「粵東丹霞山」「粵東小桂林」━━連平內莞山水、「地下龍宮」━━漳溪黃龍巖、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
景點簡介
被譽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河源,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被稱為「中國綠色明珠之城」的河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眾多的河源水資源、森林資源,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應有盡有。佗城、興隆民俗村、河源博物館、龍鳳寺等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有比如萬綠湖、黃牛石森林公園、牛峙山等等。更有「老八景」和「新增八景」,就等着您去慢慢探索啦![3]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春秋最佳。
萬綠湖風景區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因處處是綠,四季皆綠而得名。 萬綠湖風景區地處北回歸線上,由於地球北回歸線帶基本上是沙漠或...
隸屬沿革
先秦時期河源屬南越。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河源屬南海郡。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
隋唐屬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區東北)、循州(遷至雷鄉縣,今龍川佗城),河源地區屬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府。
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
大綠河源 綠野仙蹤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
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