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AIM-54凤凰飞弹

AIM-54凤凰飞弹
图片来自中文百科

AIM-54“凤凰”空对空飞弹(AIM-54 Phoenix),是全世界第一种主动雷达导引[1]空对空飞弹,只曾配挂在美国的F-14战斗机上,并由美国伊朗操作。由于美国海军已经于2004年将此型飞弹全面除役,伊朗成为唯一仍在使用凤凰飞弹的国家。

目录

发展历史

美国海军的机载长程空对空飞弹概念从1951年图-4轰炸机投放核弹后就进行发想,在美军的假设中,可以携带核弹的长程攻击机与远程飞弹是海军防空面对的主要假想敌。对抗这些目标需要一种长航程的拦截机,携带长距离射程的飞弹使舰队防御尽可能拉长。最初的构想是由F6D战斗机,它配备了AN/APQ-81雷达与AAM-N-10飞弹,可以比AIM-7麻雀飞弹接战距离更远,但计画在1960年12月取消。

AIM-54的直接发展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空军从1950年代末期为XF-108轻剑拦截机YF-12战斗机这两款拦截机,发包给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AIM-47飞弹AN/ASG-18射控系统(Fire Control System,FSC)。虽然两款拦截机都取消计画,但AIM-47飞弹与相关系统也接近完成,因为美国国防部高层提出共用机种构想,而让海军导入F-111B之际,海军也承接了该技术储备,并将它们移植到F-111B上。

海军将新型飞弹定名为AAM-N-11,但外型即为AIM-47的放大版本,随后在1963年2月将飞弹取名为凤凰,1963年6月随著三军编码重整而将代号更换为AIM-54。AWG-9则是ASG-18调整尺寸适合舰载机运用的改良版本。

1965年,XAIM-54A飞弹展开飞行测试。1966年6月8日,由NA-3A测试机挂载全功能凤凰飞弹进行完整射击测试,并成功击落无人靶机。

1967年,F-111B原型机出厂,但随后的测试成果不佳,导致1968年时F-111B被美国国会删除开发预算计画取消,但当时AIM-54/AWG-9这套组合已经完成工程开发。美国海军将相关的技术成果转移给VFX计画(日后的F-14)使用,使凤凰飞弹成为历史上第一种正式服役的主动雷达导引空对空飞弹,而已经生产的F-111B则转用为凤凰飞弹的测试载台物尽其用。

1969年,凤凰飞弹开始在F-111B上测试。至1970年5月前,美军试射了29枚凤凰飞弹,其中22枚成功发射。

随著F-14原型机出厂,凤凰飞弹的后续测试转入F-14实机测验。1972年4月28日,凤凰飞弹完成在F-14挂载下的首次试射任务;同年12月,首次完成多目标接战测试,1架F-14以4发凤凰飞弹朝5个目标接战,其中1个目标直接命中、3个目标在近发状态下判定击毁,至此美国海军排定AIM-54飞弹进入量产阶段。第一批量产的AIM-54A在1973年交付美国海军操作,在1973年6月的射击演习中击落了203公里(110海浬)外的BQM-34E火蜂无人靶机,为当时创下之最远击落纪录。大约有2500枚A型飞弹进入服役。

AIM-54B并不是正式生产型,仅仅只是以改装套件在维修单位直接改装的快速应急版。改进部分改变控制面使用的材质,以及使用无液体的液压系统。此外,伊朗政权快速变换并且与美国关系快速恶化,基于伊朗可能将飞弹科技交给苏联的顾虑,AIM-54B也对程式系统作出修正,以避免苏联有机会借由取得伊朗的A型飞弹而加以破解(但苏联已经成功开发类似于AIM-54的AA-9空对空飞弹,装置于MiG-31拦截机上)。

AIM-54C于1977年展开研发工作,历经1979年到1985年各项测试,1981年有30枚测试飞弹交给海军进行验证的工作,1983年进入量产阶段,可是1984年发现有一枚飞弹的品质有问题而使得生产计画必须延缓。AIM-54C在研发过程当中必须考虑到苏联可能取得A型的资料所具备的反制能力,以及美国自己可能面对伊朗拥有的凤凰飞弹时的反制手段。

最后的改良计画包括使用可程式化记忆体,来自AIM-120飞弹的行波管放大器(提高10倍的输出能量)和新的低旁波瓣天线。这些改良是针对提升飞弹的反电子干扰(ECCM)能力。1990年展开相关的测试工作,除了新生产的飞弹以外,部分服役中的AIM-54C利用改良套件提升为AIM-54C+型,总计有超过1000枚的C型飞弹递交美国海军。

设计

AIM-54弹体长3.96公尺,直径380毫米,靠近弹体中央后部有四片固定三角翼面延伸至飞弹尾部,在这四片翼面后方是四片长方型控制面。AIM-54A重443公斤,AIM-54C增加到463公斤。,A型是连续杆而C型采用高爆破片设计,引信有撞击和近发两种。AIM-54的弹头重达60公斤,创下目前为止所有空对空飞弹中最重的纪录,可轻易以单枚飞弹击落大型机。

AIM-54C利用电子技术的进步大幅提升A型的设计与可靠性。改良的部分包含新的固态寻标头收发单元,可程式化数位讯号处理器,数位自动驾驶仪以及简化版的惯性导引系统等。飞弹改用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DSU-28C/B引信强化飞弹在不同高度正确引爆的能力。美国海军表示,在C型服役以前,凤凰飞弹对于苏联以轰炸机发射,自高空以超音速俯冲攻击的反舰飞弹难以有效的拦截,新型飞弹彻底补足这个漏洞。

AIM-54飞弹可以在F-14飞行途中就先行启动,可是飞弹的电子系统产生的热量很高,如果不加以冷却会让弹体发生融化或者是起火的现象,甚至影响到携带的F-14的安全。因此AIM-54必须借助F-14内部储存与传输到飞弹上的冷却液,将这些废热带走,以保证飞弹能够正常使用。这个冷却需求影响到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同时无法避免冷却液泄漏的问题。直到C型飞弹以固态电子技术取代过去的设计,降低电子系统产生的热量,免去对冷却的需求。即使设计上如此复杂,6枚C型凤凰飞弹还是可以在18分钟左右挂载到F-14上。

操作

受限于早期电子技术以及射程的需要,AIM-54的体型相当庞大,F-14可以在机腹下携带4枚,机翼两侧固定翼套各携带1枚,总共6枚的数量。最初翼套下的两枚是准备挂在进气道下方,不过这个位置距离地面太近,安全高度不足,因此改为携带副油箱。可是携带6枚飞弹之后,即使在最低安全燃料量之下,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仍旧无法支撑F-14降落时的冲击,只能够使用陆上机场跑道降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F-14不会携带超过4枚AIM-54执行任务。

AIM-54的设计需求是可以让F-14在短时间之内连续发射对付数个远程目标,这些目标包括轰炸机反舰飞弹与战斗机。传统的半主动雷达导引一次只能对付一个目标,红外线导引有效距离太短,因此主动雷达导引成为唯一的选择,可是要达到这个设计目标,等于是要将一颗雷达缩小之后放进飞弹的鼻端,技术上的风险非常的高。

AIM-54在发射前先由F-14的AWG-9或者APG-71雷达在扫描同时追踪(Track While Scan)模式下标定攻击的目标,发射之后飞弹会先飞到24240公尺的高空(AIM-54C则为30300公尺),以最节省能量的飞行路径达到最大的航程。在飞行途中F-14会持续以扫描同时追踪模式扫描目标,飞弹本身在惯性导引下飞行,并且以半主动雷达导引的模式接收目标的新资料。当距离目标大约23公里的时候,飞弹鼻端的DSQ-26雷达会开始搜索并锁定抓到的目标,这时候F-14就不再需要提供飞弹任何目标资料。

当目标出现干扰讯号的时候,AIM-54另外有朝干扰源归向(Home on Jam)的模式来对付。

参考文献

  1. 主动雷达导引,nomad1999.tripo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