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淡水生态系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Mjlk讨论 | 贡献2022年11月8日 (二) 06:0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淡水生态系统,是指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淡水生态系统[1]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淡水生态系统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

系统简介

淡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淡水生物群落与水环境所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包括流水生态系统(lotic ecosystem)和静水生态系统(lentic ecosystem)。

流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流动水体构成的淡水生态系统,如江河、溪流、水沟、水渠等。静水生态系统是指由相对静止水体(流动和更换缓慢)构成的淡水生态系统,如湖泊、水库、池塘等。

特点

淡水生态系统主要以水作为其环境介质,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以空气、陆地或土壤作为其环境介质,正是由于这些环境介质理化特征的不同,使水、陆两类生态系统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下:

环境特点

淡水生态系统最大的环境特点在于以淡水为其环境介质。与空气相比,水的密度大、浮力大,许多小型生物如浮游生物可以悬浮在水中,借助水的浮力度过它们的一生。水的密度大还决定了水生生物(aquatic organism)在构造上的许多特点。水的比热较大,导热率低,因此水温的升降变化比较缓慢,温度相对稳定,通常不会出现陆地那样强烈的温度变化。

营养结构特点

淡水生物都适于淡水生活,在水中有明显的分层分布。如湖泊中有生活在水中的沉水植物,也有浮在水面的浮水植物[2],还有根长在水底,叶片伸展在水面上的挺水植物,可见植物明显地分层分布。动物也有分层分布的特点,如鲢鱼、鳙鱼分布在水的上层,以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为食;草鱼分布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青鱼常生活在水的底层,以螺蛳、蚬等软体动物为食。河流、池塘生态系统也有类似的特征。消费者层次的组成状况在淡水和海洋两类生态系统中的差别较大。在淡水水域,消费者一般是体型较小、生物学分类地位较低的变温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热量比恒温动物少,热能代谢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光能利用率低

与陆生生态系统相比,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对光能的利用率比较低。据奥德姆对佛罗里达中部某银泉的能流研究,初级生产者实际用于总生产力的有效太阳能仅有1.22%,除去生产者自身呼吸消耗的0.7%,初级生产者净生产力所利用的光能只有0.52%。

结构

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成分,生物成分又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能源和各种非生命因子,如太阳辐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和空间,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所有活的有机体,它们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淡水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流水生态系统,即河流生态系统,主要指江河、溪流等生态系统,其中植物以附生的水苔、绿藻为主,动物以虾、鱼为主;另一类是静水生态系统,主要指池塘、湖泊等生态系统。池塘边常有大型植物,池中动物有蚌、螺、虾、蟹、鱼等。

按照营养关系来分,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包括水生高等植物和浮游植物。通常浮游植物的生产量在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中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特征是体型微小但数量惊人,其代谢率高、繁殖速率快,种群更新周期短,能量的大部分用于新个体的繁殖,因此其生产力远比陆地植物高。淡水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个体很小的浮游动物,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通常随浮游植物而变。

在大型淡水水域中,浮游植物合成的物质几乎全部被浮游动物所消费。大型消费者,除了草食性浮游动物之外,还包括底栖动物、鱼类等。这些水生动物处于食物链(网)的不同环节,分布在水体的各个层次,其中不少种类是杂食性的,并且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同时,很多草食性或杂食性的水生动物,还以天然水域中大量存在的有机碎屑作为部分食物。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布范围很广,但是通常以水底沉积物表面的数量为最多,因为这里积累了大量有机物质。

类型

根据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淡水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流水生态系统和静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溪流和水渠等,在河流的上游,水的流速较快,下游流速较慢。急流中的生产者大多是由藻类构成的附石植物群,消费者大多是具有特殊器官的昆虫和体型较小的鱼类。缓流与急流相比,含氧量较少,但是营养物质丰富,因此,缓流中的动植物种类也较多。缓流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及岸边的高等植物,此外,从陆地上随雨水等进入河中的叶片碎屑等,也是水生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缓流中的消费者有穴居昆虫和各种鱼类,此外,虾、蟹、贝类等动物也较多。

静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池塘和水库等,其中的植物一般都分布在浅水区和水的上层,包括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和荷花等,浮水植物如睡莲等,以及沉水植物。在水体的上层,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其中单细胞的藻类最多,这些藻类在春季大量繁殖,能使湖水呈现绿色或形成“水华”。湖泊中的动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浮游动物在水体的上层摄食浮游植物。以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为食的鱼通常栖息在水体的上层,如鲢鱼、鳙鱼等。以水草为食的鱼通常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如草鱼等。螺蛳、蚬等软体动物栖息在水的底层,以这些软体动物为食的鱼通常也在水体的底层生活,如青鱼等。

环境污染物

进入水体的环境污染物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物理性环境污染物,包括非溶解性环境污染物、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学性环境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如酚类化合物、苯类化合物、卤烃类化合物、油类、苯并芘、丙烯酰胺等,无机污染物如砷、铜、铅、镉、汞、氰化物、锡、银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等,生物性污染物如致病细菌、致病病毒、寄生虫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