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文学名 :佛肚竹 | 目 :禾本目 | |
拉丁学名 :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 | 科 :禾本科 | |
界 : 植物界 | 亚 科 :竹亚科 | |
门 : 被子植物门 | 族 :簕竹族 |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属 :簕竹属 |
佛肚竹(学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别称佛竹(广东),罗汉竹、密节竹,大肚竹、葫芦竹,为禾本科丛生型竹类植物。幼秆深绿色,稍被白粉,老时转榄黄色。秆二型:正常圆筒形,高7-10米,节间30-35厘米;畸形秆通常25-50厘米,节间较正常短。箨叶卵状披针形;箨鞘无毛;箨耳发达,圆形或卵形至镰刀形;箨舌极短。
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国内外均有分布。该种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顶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观赏;在地上种植时则形成高大竹丛,偶尔在正常竿中也长出少数畸形竿。漂亮的佛肚竹也是很多工艺品、文玩物品的加工对象。如扇子、竹雕、乐器等等。 [1]
形态特征
竿二型:正常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圆柱形,长30-35厘米,幼时无白蜡粉,光滑无毛,下部略微肿胀;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基部第一、二节上还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节开始,各节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竿中上部各节为数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较为粗长。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径1-2厘米,节间短缩而其基部肿胀,呈瓶状,长2-3厘米;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带;分枝习性稍高,且常为单枝,均无刺,其节间稍短缩而明显肿胀。箨鞘早落,背面完全无毛,干时纵肋显著隆起,先端为近于对称的宽拱形或近截形;箨耳不相等,边缘具弯曲䍁毛,大耳狭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宽5-6毫米,小耳卵形,宽3-5毫米;箨舌高0.5-1毫米,边缘被极短的细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易脱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宽度稍窄于箨鞘之先端。叶鞘无毛;叶耳卵形或镰刀形,边缘具数条波曲䍁毛;叶舌极矮,近截形,边缘被极短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9-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线状披针形,稍扁,长3-4厘米;先出叶宽卵形,长2.5-3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先端钝;具芽苞片1或2片,狭卵形,长约4-5毫米,13-15脉,先端急尖;小穗含两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顶生2或3朵小花常为不孕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2-3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其边缘被短纤毛,颖常无或仅1片,卵状椭圆形,长6.5-8毫米,具15-17脉,先端急尖;外稃无毛,卵状椭圆形,长约9-11毫米,具19-21脉,脉间具小横脉,先端急尖;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脊近顶端处被短纤毛,脊间与脊外两侧均各具4脉,先端渐尖,顶端具一小簇白色柔毛;鳞被3,长约2毫米,边缘上部被长纤毛,前方两片形状稍不对称,后方1片宽椭圆形;花丝细长,花药黄色,长6毫米,先端钝;子房具柄,宽卵形,长1-1.2毫米,顶端增厚而被毛,花柱极短,被毛,柱头3分,长约6毫米,羽毛状。颖果未见。[2]
地理分布
佛肚竹原产于中国华南,各地多有栽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广州、佛山、顺德 、东莞 、惠州、汕头、台北、柳州、桂平、个旧) 。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主要城市:海口、三亚、琼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门、香港、南宁、钦州 北海、茂名、景洪)以及亚洲的马来西亚和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生长环境
耐水湿,喜光植物。喜湿暖湿润气侯,抗寒力较低,能耐轻霜及极端0℃左右低温,冬季气温应保持在10℃以上,低于4℃往往受冻。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可在露地安全越冬,华南北部的背风向阳处,尚可栽培。华中至华北的广大地区,均只宜盆栽,置温室或室内防寒越冬。喜光,但怕北方干燥季节的烈日暴晒,亦稍耐荫墒。喜肥沃湿润的酸性土,要求疏松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沙壤土。
繁殖方式
1.分株:
采用分株繁殖法。多在秋季挖取部分植株,然后分栽。北方只能在温室盆栽或在种植槽内种植,如各种竹子排列栽植,种植槽中应作砖隔墙,以防地下茎串通使种类混杂。佛肚竹应每年2月份进行换土和分株种植。选用微酸性的土质,以疏松腐叶土和肥沃的矿质土混合使用为好。换土时要把旧土和老根除去在部份,才易长出新根。要选用浅盆种植,控制根部速长,使出土的竹笋相应向上慢长,横向增粗。夏季雨水调匀,盆竹水分适应,出土的笋多数节短、腹肚大。秋末天气干旱,盆竹水分不足,出笋才节长、腹平。越冬温度不得低于5℃,要保持盆土相对湿润,经常用清水喷洒叶片。生长期内,每半月施一次腐熟液肥和磷、钾肥,促进竹笋健壮和佛肚的形成。
2.扦插:
新老株成丛状生长,于每年3-5月间,气温回升,新笋萌发前将大丛中1-2年生的嫩秆,从基部带蔸砍下,浸水1昼夜,使竹秆吸足水分,剪去大部分叶片,种后即可成活,当年或翌年可供观赏并萌发出新笋。扦插于春季3月中下旬,用1-2年生嫩竹秆在粗壮主侧枝或次生枝作插穗,每穗保留3个节芽,剪去叶片或上部留少许叶片,带节插入湿沙床内。经常喷雾保湿,约1个月可发根,2个月左右可移入圃地培育,翌年供上盆或3-4年生出圃供露地栽植。1次育苗,可以多年产苗,在每次起苗时留下少许根蔸,翌年即可萌发成新丛,又可分株出圃种植。 [3]
栽培技术
生长环境:
关于刚栽种的佛肚竹盆景,浇透水后,将其放置于于蔽荫处维护10天左右,然后在置于半阴半阳处维护5天,随后将其放置于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精心维护和办理。夏日应防止在烈日下暴晒,否则会损害佛肚竹的根系,栽培人员应商场进行蔽荫。
温度:
佛肚竹喜湿暖湿润气侯,抗寒力较低,本领轻霜及极点0℃左右低温,长期温度低于4-6℃,佛肚竹植株会遭到寒害。佛肚竹可在露地安全越冬,在背风向阳处,均可培养。秋末冬初,当夜间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时,应移入室内,室温坚持在8℃左右最佳,室温过高对来年成长晦气。
洒水:
佛肚竹属于耐水湿植物,应常常进行洒水,坚持土壤湿润,但盆内不行呈现积水。佛肚竹在夏日是成长旺盛期,气温较高,迟早进行浇一次水。冬天应将其移入室内,叶面尘土较多,应适当对其叶面进行喷水,使叶片看起来愈加碧绿漂亮。
施肥:
佛肚竹施肥不宜过多,肥水过大会导致植物枝叶陡长,影响漂亮,3-9月,每月施一次腐熟淡薄的液肥即可。佛肚竹施钙镁磷或腐熟禽畜粪作基肥,成长盛期每月或隔月施氮肥水一次,以坚持茎秆黄亮,叶片碧绿,但氮肥不宜施用过多,避免呈现每节成长过长,不构成佛肚状,降低欣赏价值。
修剪:
佛肚竹植物成长相对较快,对造型不需要的枝条应及时进行剪除,避免耗费其养分。新竹干细、节长,又影响造型,则应及时进行剪除。
佛肚竹的注意事项:
佛肚竹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办理不妥回呈现病虫害现象,应及时选用药剂除去病虫害,使得佛肚竹可以正常成长。佛肚竹在成长期间不行洒水过多,否则会导致佛肚竹根系的成长,栽培人员应精心办理佛肚竹植物,进步该植物的欣赏价值。[4]
病虫害防治
一般来说,佛肚竹叶枯病、常发生的病害有锈病和黑痣病、虫害有介壳虫、竹蝗等。
一、佛肚竹叶枯病
佛肚竹叶枯病为佛肚竹常见病害之一。 病叶的叶尖呈枯草黄色,病健交界处有一浅褐色区,呈扩展状向健部发展。枯黄部位生有黑色小霉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病菌在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季,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雨季,盆土过湿或苗小、苗弱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增强生长势。
2、零星发生不防治,但要及时清除病残体。
3、连片侵染发病时,用50%硫悬浮剂200~400倍液,27%铜高尚500~800倍液,3%多抗霉素900倍液,25%阿密西达悬浮剂1250~2500倍液喷雾。
二、锈病和黑痣病
防治方法:锈病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洒,黑痣病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
三、介壳虫、竹蝗
介壳虫防治方法:
1、在若虫期喷洒灭害灵,并加入适量煤油,喷虫体有封闭窒息的作用。
2、喷洒洗衣粉水溶液。方法是先将洗衣粉按1:100的比例溶于水中,搅匀后放置6小时,再加入40%氧化乐果乳油剂或敌敌畏乳剂,按1:1500倍稀释后及时喷洒,连喷2-3次。喷洒2-3天后,应用清水将全株淋洗干净。
3、也可以用60度白酒,按1:2对水,在春季介壳虫开始活动时浇灌。4片浇1次,以后每15天浇1次,连续浇8-9次即可达到防治效果。其他方法参见苏铁病虫害防治部分。
竹蝗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原药1500倍液喷杀。[5]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佛肚竹灌木状丛生,秆短小畸形,状如佛肚,姿态秀丽,四季翠绿。盆栽数株,当年成型,扶疏成丛林式,缀以山石,观赏效果颇佳。室内盆栽。观叶类 ,秆形奇特,古朴典雅,在园林中自成一景。适于庭院、公园、水滨等处种植,与假山、崖石等配置,更显优雅。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及"无竹则俗"等诗句,古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竹在园林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各地的气温差异较大,适宜栽培的竹种各有不同,佛肚竹是观赏竹类的佼佼者,观赏价值很高,不但宜作露地栽植,亦宜盆栽供陈列。同属栽培较多的还有黄金间碧玉,秆黄色,挂有绿色条纹;佛肚竹,竹型较大,节短,节间膨大显著。
药用价值
佛肚竹的叶片可以入药,有清热、除烦的功效。[6]
视频
1、佛肚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7]
腾讯
2、佛肚竹叶黄了怎么办[8]
3、佛肚竹 罗汉竹[9]
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