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追寻心中的红太阳(陆以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追寻心中的红太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追寻心中的红太阳》中国当代作家陆以恒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追寻心中的红太阳

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初登讲坛的教师,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领读贺敬之的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对延安的神往让我梦魂牵绕。十几年前,我因公务前往山西,又和延安擦肩而过,让我懊悔不已。今天,在这秋叶染红了山野的季节,我终于踏上延安的土地,追寻我心中永远的红太阳。 双手搂定宝塔山

站在延河畔,仰望巍巍宝塔,心潮澎湃。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清清延河蜿蜒从山下流过。高44米、九层八角形楼阁式宝塔,从唐朝至今延续1200多年,见证了中国大地上无数的风风雨雨,而她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在神州大地上书写的辉煌。

1937年1月13日,头戴红星八角帽,身披灰色粗布大衣,骑着小青马的毛泽东主席进驻延安城。从这一天起,走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将大渡河的激流、岷山的皑皑白雪同陕北的黄土编织成飞扬的旋律,毛泽东用他那如椽巨手点亮了延安的宝塔,从此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洛川会议、平型关大捷、《论持久战》的发表、百团大战、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整风运动、七大的召开、赴重庆谈判、延安保卫战、东渡黄河。时间的珍珠在这里串起一个个光辉的时刻,推动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宝塔生辉,延河欢唱,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这里成熟和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这里诞生。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延安宝塔山上的灯火如同擎天火炬映红了中华大地。陈毅元帅有诗:“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

到延安去,到抗大去,到抗日前线去。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和文化名人在宝塔地召唤下,冲破重重阻拦,从国统区、从沦陷区奔赴延安。著名作家丁玲、魏巍、箫军,文坛名将矛盾,诗人艾青,作曲家冼星海都先后来到延安。著名科学家、作家高士其说:“割掉我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当时的延安成了一座歌的城,舞的城,成了文艺天堂,他们用歌声讴歌抗战,用舞蹈激励士气。乐曲《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小说《小二黑结婚》等无数优秀文学作品在黄土地上诞生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也于1940年5月31日来到延安,毛泽东亲自接待了他。在延安的参观访问,让陈嘉庚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感慨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1938年3月,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也来到延安,并不幸以身殉职。毛泽东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作为第一位西方记者奔赴陕甘宁边区采访,他在苏区的四个月中,毛主席陪同他几十个日夜彻夜长谈,1937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震惊了世界。八十多年过去了,斯诺当年在陕甘宁苏区记录的红星,如今在中国在世界仍然在璀璨闪烁。1946年6月,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到延安。毛泽东在杨家坪接受斯特朗的采访,就是这次采访“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横空出世,传遍国内外,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的宝塔山,成为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灯塔,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象征。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偏远的陕北、在延安,还有那么一群人,在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拼死奋战。宝塔山闪耀的光辉,如同漫漫长夜里燃起的一束火苗,引导着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拥抱宝塔山,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从世界以及全国各地有20多万人奔赴延安。 杨家岭上起风云

当我走进延安西北一个山沟里的村庄——杨家岭的时候,我被深深震撼了。山沟里黄土坡上错落隐现的几处简陋窑洞诉说着80多年前那段光辉的历史时光。 是的,这里就是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陕北小山村。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在这里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由此确立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我们走进毛泽东住过的简陋窑洞,瞻仰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办公兼居住环境。一张脱了漆皮的办公桌,一把旧椅子,一张硬木板床,一个普通的洗脸瓷盆,墙壁上挖的作为书架的长方形洞口。窑洞内悬挂的一张毛泽东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的照片,诉说着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在我们的脑海中永恒定格。

在这间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普通群众一样吃着小米饭、穿着粗布衣,领导着中国革命艰难前行。在这方约2个多平米的办公桌上,毛泽东点着铁皮做的煤油灯书写出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大量鸿篇巨著。《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就有40篇。

也是在这孔窑洞前的小石桌旁,毛泽东把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让到坐北朝南的上宾位置,向全世界发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此次访谈后,深受震撼的斯特朗还特意写下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山城是延安的巨人,他们已在震撼大地。夕阳西下,大地干硬。毛拨弄着桌上的茶杯,把乾坤扭转”。

在杨家岭山坡下的绿树掩映之中,有一座简朴又庄重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这就是著名的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我们走进大礼堂的院子,正门上方的墙上,中央大礼堂五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大字上方是一丛金色麦穗捧抱中的红色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镶嵌着1940的数字。院子里右侧有一群穿着统一服装的年青干部坐在长条凳上,手捧书本正在听一位教员讲党史。

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70多年前的风貌。一排排简易木质连体椅排列其中。主席台正中是在党徽衬托中的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巨幅标语,从主席台到大厅的两边悬挂着24面鲜艳的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正对主席台的后面墙上,悬挂着红底金色的“同心同德”4个大字。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历时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会议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路线、方针、策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此,在杨家岭上,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高高飘扬,从延安走向全国,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飞扬激荡。 枣园灯光照人心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这里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当我们一进门就被满天满地的金黄带到了枣园深秋。枣儿早已收获,枣树的叶子像小扇子一样披着一层金色在阳光下轻轻摇曳。高大的银杏树也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彩妆。一个个小红灯笼样的柿子,在鲜红的柿树叶中闪亮。我们漫步金色的枣园,穿越时空,寻找伟人们当年的足迹。

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有一处“讲话台”,就在这里,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为人民服务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党的宗旨。

毛泽东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在延安期间,只要时间允许,他便常常到田间地头,到老百姓家里嘘寒问暖,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平时只要有群众来,主席不管工作再忙,也要马上热情接待。在枣园期间,毛泽东自称“枣园居民”,每年的春节,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邀请乡亲到枣园里欢度新年,毛主席一句“我们是老邻居,今天请大家到一起吃顿饭,希望不要客气,多吃多喝”,温暖了多少延安人民的心。1943年,他明确要求自己的五十“生日决定不做”,但又以题词、写信、送贺幛等庄重、简便的形式,为吴玉章等革命老人祝寿。1943正月的元宵节。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又在枣园的小礼堂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为他们送上美好祝福。

在枣园小礼堂北面有一条穿枣园而过的水渠,全长6公里,这是为了解决枣园附近5个村庄一千多亩土地的泄洪和灌溉问题,毛泽东指导当地军民共同修建的。水渠修成后,庄稼连年丰收,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功绩,当地百姓把这条水渠命名为“幸福渠”。如今那渠水中溅起得欢快跃动的水花,象征着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损坏东西要赔偿”,1947年毛泽东亲自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明文规定对人民的劳动成果要倍加珍惜,他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毛泽东永远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大众中的一员。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专门送给了中共中央两辆福特牌小汽车,毛泽东拒绝分配给自己,把车辆配给朱老总和年纪比较大的徐特立、董必武等“五老”使用,自己出门就步行或者骑着组织配的小青马。毛主席住的窑洞对面山头上,一早一晚有成群的牛羊悠闲漫过,农民响亮的信天游歌声时常在主席窑洞的窗前回荡。最有趣的是,有一次,毛泽东在自己家院子里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采访,邻居家几个调皮的孩子,爬到毛主席家的窑洞顶上去玩耍,史沫特莱看到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毛主席已经习以为常,他对史沫特莱说:“这些孩子,经常爬我家的房子,揭我家的瓦。”毛主席还主动把孩子们喊下来,介绍给史沫特莱。而史沫特莱则被毛主席的领袖风范、平民情怀、鱼水深情深深震撼。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枣园里那不眠的灯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党前进的方向。

南泥湾里好风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歌声,我们来到了梦魂牵绕的南泥湾。白云悠悠,秋风送爽,现在已过了稻花飘香的季节,但山川里水稻收割后留下的大片稻杆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与四周层层山峦遍染的秋色组合成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

我们来到南泥湾的中心景区党徽广场,这是一处著名的党员教育基地,巨大的党徽前游人正在举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党徽雕塑主体造型以党徽为核心意象,通过圆雕的表现形式,突出南泥湾的红色主题。整个雕塑高13.8米,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个春秋,8代表8年抗战;宽19米长21米,代表中国共产党建党于1921年。我们的思绪追溯到80多年前延安的艰苦岁月。

1941年,日本侵略者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国民党反动派也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军民遇到了空前的经济困难。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蓬勃开展。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央领导同志分成几个小组,参加劳动。为了激励军民的积极性,毛泽东时常晚上处理政务,白天和指战员们一起参加劳动。他还在杨家岭窑洞外的山坡下开垦了一块菜园,种上大白菜、茄子、辣子、倭瓜等菜,一有时间就到菜园浇水、施肥,在这里洒下辛勤劳动的汗水。绿油油的大白菜、紫红的茄子、挂满枝头的鲜红辣子,把杨家岭的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至今,杨家岭的山坡上还竖着一块指示牌“毛泽东种过的菜地”,让后人们领略伟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垦荒南泥湾,是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一个悲壮而又令人充满革命浪漫情怀的传奇故事。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1941年3月,奉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八路军一二О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高唱“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那怕风雪寒;……要与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变江南”、“开荒好比上火线,没有后退永向前”的战歌,开进南泥湾。英雄的三五九旅将士们,用一腔热血和伟大的信念,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与天斗,与地斗,与饥饿斗,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用三年时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9月里的一天,正是丰收的季节,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枣园出发,乘车前往南泥湾视察。一路上,看到满山的牛羊、片片金灿灿的稻田,主席异常兴奋。他深入田间看稻穗的成色,和指战员们亲切交谈。他走进一孔孔刷得雪白的新开窑洞、升着炊烟的灶房、透着新鲜猪粪味的养猪场,和战士、炊事员、饲养员们共话生产、生活。

毛主席的视察,使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受到极大的鼓舞,全旅上下立刻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热潮。1944年,他们不仅实现了“耕一余一”,而且向政府上缴公粮10000担,创造了历史奇迹,成为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军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如今,我们站在这块神奇而又幸福的土地上,传颂着三五九旅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泼洒的英雄史诗,体味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充满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革命将士们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千山万壑显神威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政府迫于各方压力,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到重庆“共商大计”。面对这场不怀好意的鸿门宴,为了捍卫人民的利益,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力排众议,毅然奔赴重庆。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签订“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然而蒋介石不顾重庆谈判取得的和谈成果,1946年6月,公然撕毁“双十协定”,悍然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1947年3月,蒋介石坐镇西安,调集胡宗南二十五万国民党精锐嫡系部队,在上百架飞机的掩护下,气势汹汹,扑向我陕甘宁解放区,目标直指延安,妄图消灭延安我党政军首脑机关。而作为我军主力的西北野战军,下辖只有6个旅,参战兵力还不足3万人,而敌则十倍于我,敌众我寡,延安党中央的局势相当险峻。 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紧急关头,党中央、毛泽东根据战场态势做出英明战略决策。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利用陕北地形上的优势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运动战中伺机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毛主席说:“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并总结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16字方针。这一决策既保存了我军实力,又将国民党的部队牢牢地牵制在陕北战场,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月18日,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给胡宗南唱了一出“空城计”。转战陕北期间,我延安军民在毛主席运动战思想的指导下,牵着敌人的鼻子在陕北的千山万壑之间、在延安的沟沟坎坎之间,神出鬼没,兜兜转转,让敌人疲于奔命。而我军主力,抓住时机,在青化砭巧设伏击圈、羊马河迂回机动、蟠龙镇声东击西。三场战役,三战三捷,消灭国民党军队1.4万多人,挫败了国民党消灭陕北解放军的意图,为后续的我军反攻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战陕北的一年中,毛主席越高山、跨大河、穿越战火的烟尘,指挥着千军万马与敌人周旋。在他伟岸身躯的背后,是12座县城、37个村镇、数千里路的征程。这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从退却走向反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黄土高坡走向天安门城楼。转战陕北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经典战例之一,是我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范之战,几十年过去了,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永远见证着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程,永远讲述着毛泽东策马歼胡蛮、扬鞭定乾坤的峥嵘岁月。

延安之行,让我领略了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让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穿越历史的烟云,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永远都在历史的星河中熠熠闪光。

我们开始返程了,大巴车在延安的崇山峻岭间前行,车上响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的歌曲,歌声昂扬、高亢,在延安的大地上久久飞扬。[1]

作者简介

陆以恒,山东济宁人,喜欢阅读写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