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心中的紅太陽(陸以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追尋心中的紅太陽》是中國當代作家陸以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追尋心中的紅太陽
三十多年前,我還是一名初登講壇的教師,我在課堂上給孩子們領讀賀敬之的詩句,「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對延安的神往讓我夢魂牽繞。十幾年前,我因公務前往山西,又和延安擦肩而過,讓我懊悔不已。今天,在這秋葉染紅了山野的季節,我終於踏上延安的土地,追尋我心中永遠的紅太陽。 雙手摟定寶塔山
站在延河畔,仰望巍巍寶塔,心潮澎湃。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清清延河蜿蜒從山下流過。高44米、九層八角形樓閣式寶塔,從唐朝至今延續1200多年,見證了中國大地上無數的風風雨雨,而她更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崛起和在神州大地上書寫的輝煌。
1937年1月13日,頭戴紅星八角帽,身披灰色粗布大衣,騎着小青馬的毛澤東主席進駐延安城。從這一天起,走過長征的中國工農紅軍將大渡河的激流、岷山的皚皚白雪同陝北的黃土編織成飛揚的旋律,毛澤東用他那如椽巨手點亮了延安的寶塔,從此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解放戰爭的大後方、萬眾矚目的革命聖地。洛川會議、平型關大捷、《論持久戰》的發表、百團大戰、大生產運動、精兵簡政、整風運動、七大的召開、赴重慶談判、延安保衛戰、東渡黃河。時間的珍珠在這裡串起一個個光輝的時刻,推動着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寶塔生輝,延河歡唱,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在這裡成熟和發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在這裡誕生。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延安寶塔山上的燈火如同擎天火炬映紅了中華大地。陳毅元帥有詩:「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高聳入雲端,塔尖指方向。」
到延安去,到抗大去,到抗日前線去。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和文化名人在寶塔地召喚下,衝破重重阻攔,從國統區、從淪陷區奔赴延安。著名作家丁玲、魏巍、簫軍,文壇名將矛盾,詩人艾青,作曲家冼星海都先後來到延安。著名科學家、作家高士其說:「割掉我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我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當時的延安成了一座歌的城,舞的城,成了文藝的天堂,他們用歌聲謳歌抗戰,用舞蹈激勵士氣。樂曲《黃河大合唱》、歌劇《白毛女》、秧歌劇《兄妹開荒》、長詩《王貴與李香香》、小說《小二黑結婚》等無數優秀文學作品在黃土地上誕生。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也於1940年5月31日來到延安,毛澤東親自接待了他。在延安的參觀訪問,讓陳嘉庚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感慨地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我未往延安時,對中國的前途甚為悲觀,以為中國的救星尚未出世,或還在學校讀書,其實此人已經四五十歲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現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1938年3月,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不遠萬里,也來到延安,並不幸以身殉職。毛澤東對他給予高度評價,稱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1936年6月,美國記者斯諾作為第一位西方記者奔赴陝甘寧邊區採訪,他在蘇區的四個月中,毛主席陪同他幾十個日夜徹夜長談,1937年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出版,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而艱苦奮鬥和犧牲奉獻的崇高精神和偉大形象,震驚了世界。八十多年過去了,斯諾當年在陝甘寧蘇區記錄的紅星,如今在中國在世界仍然在璀璨閃爍。1946年6月,美國著名女記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來到延安。毛澤東在楊家坪接受斯特朗的採訪,就是這次採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橫空出世,傳遍國內外,產生了人們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延安的寶塔山,成為照耀中華民族前進的燈塔,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象徵。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偏遠的陝北、在延安,還有那麼一群人,在為國家的進步民族的復興拚死奮戰。寶塔山閃耀的光輝,如同漫漫長夜裡燃起的一束火苗,引導着大批中華民族優秀兒女,衝破反動派層層封鎖擁抱寶塔山,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匯入中國革命滾滾洪流。據統計,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從世界以及全國各地有20多萬人奔赴延安。 楊家嶺上起風雲
當我走進延安西北一個山溝里的村莊——楊家嶺的時候,我被深深震撼了。山溝里黃土坡上錯落隱現的幾處簡陋窯洞訴說着80多年前那段光輝的歷史時光。 是的,這裡就是中共中央舊址。楊家嶺,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陝北小山村。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這裡運籌帷幄,領導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這裡產生了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又一個重大決策:百團大戰、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在這裡召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會議:延安文藝座談會、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中共七大;在這裡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由此確立了中國革命的方向,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前程。
我們走進毛澤東住過的簡陋窯洞,瞻仰延安時期毛澤東的辦公兼居住環境。一張脫了漆皮的辦公桌,一把舊椅子,一張硬木板床,一個普通的洗臉瓷盆,牆壁上挖的作為書架的長方形洞口。窯洞內懸掛的一張毛澤東穿着打有大塊補丁的褲子,給八路軍師團以上幹部作報告的照片,訴說着一代偉人艱苦樸素的精神風貌,在我們的腦海中永恆定格。
在這間簡陋的窯洞裡,毛澤東和普通群眾一樣吃着小米飯、穿着粗布衣,領導着中國革命艱難前行。在這方約2個多平米的辦公桌上,毛澤東點着鐵皮做的煤油燈書寫出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的大量鴻篇巨著。《青年運動的方向》、《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1至4卷收錄的159篇文章中,寫作於延安的有112篇,寫於楊家嶺這孔窯洞的就有40篇。
也是在這孔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毛澤東把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讓到坐北朝南的上賓位置,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此次訪談後,深受震撼的斯特朗還特意寫下了一首小詩表達自己的感受。「山城是延安的巨人,他們已在震撼大地。夕陽西下,大地干硬。毛撥弄着桌上的茶杯,把乾坤扭轉」。
在楊家嶺山坡下的綠樹掩映之中,有一座簡樸又莊重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物,這就是著名的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我們走進大禮堂的院子,正門上方的牆上,中央大禮堂五個鎦金大字閃閃發光,大字上方是一叢金色麥穗捧抱中的紅色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鑲嵌着1940的數字。院子裡右側有一群穿着統一服裝的年青幹部坐在長條凳上,手捧書本正在聽一位教員講黨史。
走進中央大禮堂,裡面的陳設仍然保持着70多年前的風貌。一排排簡易木質連體椅排列其中。主席台正中是在黨徽襯托中的毛澤東、朱德的巨幅畫像,主席台的正上方,懸掛着「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的巨幅標語,從主席台到大廳的兩邊懸掛着24面鮮艷的黨旗,象徵着中國共產黨24年奮鬥的歷程,正對主席台的後面牆上,懸掛着紅底金色的「同心同德」4個大字。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歷時50天,是黨的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會議制定了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路線、方針、策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真正成熟,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一。毛澤東思想開始寫在黨的旗幟上,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從此,在楊家嶺上,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高高飄揚,從延安走向全國,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飛揚激盪。 棗園燈光照人心
棗園位於延安城西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這裡背山面水,視野開闊,環境優美。當我們一進門就被滿天滿地的金黃帶到了棗園深秋。棗兒早已收穫,棗樹的葉子像小扇子一樣披着一層金色在陽光下輕輕搖曳。高大的銀杏樹也為大地鋪上了一層彩妝。一個個小紅燈籠樣的柿子,在鮮紅的柿樹葉中閃亮。我們漫步金色的棗園,穿越時空,尋找偉人們當年的足跡。
在棗園後溝的西山腳下,有一處「講話台」,就在這裡,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出席了張思德烈士追悼大會,並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為人民服務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們黨的宗旨。
毛澤東心裡時刻裝着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在延安期間,只要時間允許,他便常常到田間地頭,到老百姓家裡噓寒問暖,詢問生產、生活情況。平時只要有群眾來,主席不管工作再忙,也要馬上熱情接待。在棗園期間,毛澤東自稱「棗園居民」,每年的春節,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都邀請鄉親到棗園裡歡度新年,毛主席一句「我們是老鄰居,今天請大家到一起吃頓飯,希望不要客氣,多吃多喝」,溫暖了多少延安人民的心。1943年,他明確要求自己的五十「生日決定不做」,但又以題詞、寫信、送賀幛等莊重、簡便的形式,為吳玉章等革命老人祝壽。1943正月的元宵節。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又在棗園的小禮堂為棗園鄉24位60歲以上的老人集體祝壽,毛主席還親自為這些老人們敬酒,為他們送上美好祝福。
在棗園小禮堂北面有一條穿棗園而過的水渠,全長6公里,這是為了解決棗園附近5個村莊一千多畝土地的泄洪和灌溉問題,毛澤東指導當地軍民共同修建的。水渠修成後,莊稼連年豐收,為了讓子孫後代牢記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功績,當地百姓把這條水渠命名為「幸福渠」。如今那渠水中濺起得歡快躍動的水花,象徵着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損壞東西要賠償」,1947年毛澤東親自製定《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明文規定對人民的勞動成果要倍加珍惜,他身體力行地貫徹執行,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毛澤東永遠把自己置身於人民大眾中的一員。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專門送給了中共中央兩輛福特牌小汽車,毛澤東拒絕分配給自己,把車輛配給朱老總和年紀比較大的徐特立、董必武等「五老」使用,自己出門就步行或者騎着組織配的小青馬。毛主席住的窯洞對面山頭上,一早一晚有成群的牛羊悠閒漫過,農民響亮的信天游歌聲時常在主席窯洞的窗前迴蕩。最有趣的是,有一次,毛澤東在自己家院子裡接受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的採訪,鄰居家幾個調皮的孩子,爬到毛主席家的窯洞頂上去玩耍,史沫特萊看到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毛主席已經習以為常,他對史沫特萊說:「這些孩子,經常爬我家的房子,揭我家的瓦。」毛主席還主動把孩子們喊下來,介紹給史沫特萊。而史沫特萊則被毛主席的領袖風範、平民情懷、魚水深情深深震撼。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毛澤東一生的追求。棗園裡那不眠的燈光永遠照耀着我們黨前進的方向。
南泥灣里好風光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伴隨着優美動聽的歌聲,我們來到了夢魂牽繞的南泥灣。白雲悠悠,秋風送爽,現在已過了稻花飄香的季節,但山川里水稻收割後留下的大片稻杆在陽光下閃着金色的光芒,與四周層層山巒遍染的秋色組合成一幅幅絕美的山水畫。
我們來到南泥灣的中心景區黨徽廣場,這是一處著名的黨員教育基地,巨大的黨徽前遊人正在舉行重溫入黨誓詞活動。黨徽雕塑主體造型以黨徽為核心意象,通過圓雕的表現形式,突出南泥灣的紅色主題。整個雕塑高13.8米,13代表黨中央在延安經歷的13個春秋,8代表8年抗戰;寬19米長21米,代表中國共產黨建黨於1921年。我們的思緒追溯到80多年前延安的艱苦歲月。
1941年,日本侵略者向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國民黨反動派也對根據地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邊區軍民遇到了空前的經濟困難。
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同志發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蓬勃開展。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中央領導同志分成幾個小組,參加勞動。為了激勵軍民的積極性,毛澤東時常晚上處理政務,白天和指戰員們一起參加勞動。他還在楊家嶺窯洞外的山坡下開墾了一塊菜園,種上大白菜、茄子、辣子、倭瓜等菜,一有時間就到菜園澆水、施肥,在這裡灑下辛勤勞動的汗水。綠油油的大白菜、紫紅的茄子、掛滿枝頭的鮮紅辣子,把楊家嶺的山坡裝點得更加美麗。至今,楊家嶺的山坡上還豎着一塊指示牌「毛澤東種過的菜地」,讓後人們領略偉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
墾荒南泥灣,是延安大生產運動中一個悲壯而又令人充滿革命浪漫情懷的傳奇故事。為響應毛主席的號召,1941年3月,奉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八路軍一二О師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高唱「英雄氣概三冬暖,戰士那怕風雪寒;……要與那深山老林決一戰,要使陝北變江南」、「開荒好比上火線,沒有後退永向前」的戰歌,開進南泥灣。英雄的三五九旅將士們,用一腔熱血和偉大的信念,披荊斬棘、風餐露宿,與天斗,與地斗,與飢餓斗,戰勝無數艱難險阻,用三年時間,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穀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1943年9月里的一天,正是豐收的季節,偉大領袖毛主席從棗園出發,乘車前往南泥灣視察。一路上,看到滿山的牛羊、片片金燦燦的稻田,主席異常興奮。他深入田間看稻穗的成色,和指戰員們親切交談。他走進一孔孔刷得雪白的新開窯洞、升着炊煙的灶房、透着新鮮豬糞味的養豬場,和戰士、炊事員、飼養員們共話生產、生活。
毛主席的視察,使三五九旅全體指戰員受到極大的鼓舞,全旅上下立刻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熱潮。1944年,他們不僅實現了「耕一餘一」,而且向政府上繳公糧10000擔,創造了歷史奇蹟,成為陝甘寧邊區和各解放區軍民學習的光輝榜樣。
如今,我們站在這塊神奇而又幸福的土地上,傳頌着三五九旅將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潑灑的英雄史詩,體味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充滿了對偉大領袖毛主席和革命將士們的無比崇敬和熱愛。
千山萬壑顯神威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國民政府迫於各方壓力,三次致電毛澤東,邀請他到重慶「共商大計」。面對這場不懷好意的鴻門宴,為了捍衛人民的利益,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力排眾議,毅然奔赴重慶。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國民黨政府代表簽訂「雙十協定」,並公開發表。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基本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關於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推動了全國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然而蔣介石不顧重慶談判取得的和談成果,1946年6月,公然撕毀「雙十協定」,悍然進攻我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
1947年3月,蔣介石坐鎮西安,調集胡宗南二十五萬國民黨精銳嫡系部隊,在上百架飛機的掩護下,氣勢洶洶,撲向我陝甘寧解放區,目標直指延安,妄圖消滅延安我黨政軍首腦機關。而作為我軍主力的西北野戰軍,下轄只有6個旅,參戰兵力還不足3萬人,而敵則十倍於我,敵眾我寡,延安黨中央的局勢相當險峻。 在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緊急關頭,黨中央、毛澤東根據戰場態勢做出英明戰略決策。主動撤離延安,誘敵深入。利用陝北地形上的優勢以及良好的群眾基礎,在運動戰中伺機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毛主席說:「收回拳頭,是為了打出去更有力」,並總結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16字方針。這一決策既保存了我軍實力,又將國民黨的部隊牢牢地牽制在陝北戰場,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3月18日,黨中央、毛主席主動撤離延安,給胡宗南唱了一出「空城計」。轉戰陝北期間,我延安軍民在毛主席運動戰思想的指導下,牽着敵人的鼻子在陝北的千山萬壑之間、在延安的溝溝坎坎之間,神出鬼沒,兜兜轉轉,讓敵人疲於奔命。而我軍主力,抓住時機,在青化砭巧設伏擊圈、羊馬河迂迴機動、蟠龍鎮聲東擊西。三場戰役,三戰三捷,消滅國民黨軍隊1.4萬多人,挫敗了國民黨消滅陝北解放軍的意圖,為後續的我軍反攻打下了堅實基礎。
轉戰陝北的一年中,毛主席越高山、跨大河、穿越戰火的煙塵,指揮着千軍萬馬與敵人周旋。在他偉岸身軀的背後,是12座縣城、37個村鎮、數千里路的征程。這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從退卻走向反攻、從黑暗走向光明、從黃土高坡走向天安門城樓。轉戰陝北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經典戰例之一,是我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範之戰,幾十年過去了,延安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永遠見證着毛澤東在陝北十三年的光輝歷程,永遠講述着毛澤東策馬殲胡蠻、揚鞭定乾坤的崢嶸歲月。
延安之行,讓我領略了毛澤東同志為首的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讓千瘡百孔的舊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穿越歷史的煙雲,毛澤東這個偉大的名字,永遠都在歷史的星河中熠熠閃光。
我們開始返程了,大巴車在延安的崇山峻岭間前行,車上響起「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您的光輝思想永遠照我心。。。」的歌曲,歌聲昂揚、高亢,在延安的大地上久久飛揚。[1]
作者簡介
陸以恆,山東濟寧人,喜歡閱讀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