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貓眼》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著 |
《貓眼》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著
《貓眼》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第七部小說,曾因其極富色彩的語言和細緻入微的描述入圍當年布克獎的決賽名單。[1]
《貓眼》在阿特伍德二十多歲時便著手構思這部作品,近五十歲才完成全書。直面女人的過去,描繪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是一部關於時間和記憶的意識流作品。
這部貫穿了阿特伍德青春歲月和中年成熟期的小說被認為是她最具自傳性的作品。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年11月18日 - )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曾四次提名英國布克獎,2000年終於以小說《盲刺客》摘得這一桂冠。
父親是位昆蟲學家,因其工作需要,1946年隨家遷居多倫多。中學畢業時的她成績優異,數獎並獲,還獲得多倫多大學的獎學金。
19歲開始發表自己的第一首詩作。她擅長將日常經驗提升到一種形而上的層次,她的詩歌不僅具有女性特有的細膩而且富有深刻的洞察力,在加拿大和英美詩界都很有影響,先後獲過多種重要的文學獎。
1962年,獲得美國麻省拉德克利夫學院的文學碩士學位。
1962至1963年、1965年至1967年,先後兩次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64至1965年,在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英語講師。後任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許多大學的“駐校作家”。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已經出版了14部詩集、11部長篇小說、5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文學評論。[2]
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伊萊恩出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父親是森林昆蟲學家,因父親工作關係,伊萊恩在魁北克北部叢林里度過了孩提時代,並在八歲左右定居多倫多,開始學習生涯,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痛的領悟……小說以追憶似水流年般的筆觸,跨越四十多年的光陰歲月,試圖為「所有那些已從童年消失的東西建立一個文學的家園」。[3]
等待的不是故地重遊的喜悦,而是揮之不去的“童年的鬼魂”
伊萊恩•瑞斯利是一位年屆四十但算不上很成功的女畫家,她隻身來到家鄉多倫多舉辦作品回顧展。漂泊多年之後的故地重遊,不由使她心潮波動,回憶泉湧。往事歷歷在目,人物命運多變,令她扼腕嘆息。喜愛星空的哥哥在參加一次物理學研討會途中,被恐怖分子從飛機的機艙中推下,飄逝在星夜裡。少年同學科迪莉婭怪誕、陰鷙的性格最終導致她走入瘋人院,但仍然像幽靈一樣纏繞在主人公的生活左右。伊萊恩自己從初戀起就墜入三角私情中並沉迷不起,而後又經歷數次情感危機才體會到平淡是真……[4]
等待着她的不是故地重遊的喜悦,而是揮之不去的“童年的鬼魂”——科迪莉亞,她的摯友與敵人,她源源不斷的痛苦的製造者。孤立、敵視、精神暴力,曾讓伊萊恩生不如死;而只需要一次妥協,暴行就會步步升級。
書的最後“輕描淡寫”地說道
當作者敘述完整個故事帶著釋懷心情在書的最後“輕描淡寫”地說道:
“此刻已是完全的黑夜。夜空澄澈,不見月亮,只是滿天星斗;星星並非我們過去認為的那樣永恆不朽,也並非就在我們認為的那個位置。假如星星是聲音,那聲音便是幾百萬年以前發生的某個事情的迴響……這是古老的光,且所剩無多。但藉它照耀,已經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