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西安光機所,創建於1962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北地區最大的研究所之一[1]

西安光機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基礎光學空間光學、光電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瞬態光學與光子學理論與技術、空間光學遙感技術、干涉光譜成像理論與技術、光電信息技術。

截至2015年5月,西安光機所共有在職人員874人,其中科技人員69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師85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200人,科技人員中博士學位170人,碩士學位382人。研究所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另有若干研究單元,以及檢測中心、系統工程部等完整的技術支撐體系。

歷史沿革

1962年經中國科學院黨組和二機部黨組研究決定,由著名科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創始人之一的龔祖同學部委員任所長,帶領長春光機所一批科技骨幹和中科院新技術局副局長蘇景一同志一同來到西安,與西安應用光學所等部分同志一起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1963年,西安光機所承擔了每秒20萬次高速攝影機和長焦距克爾盒高速攝影機的研製任務,從此開始了西安光機所「邊籌建、邊科研、邊培干」的艱苦創業歷程。

1964年6月完成了高速攝影機的研製。

1965年12月,經中科院(65)院新綜字第1203號文批准,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機械研究所」;

1967年,該所研製成功每秒250萬幅高速攝影機。

1970年11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至此,「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名沿用至今。

步入八十年代以後,西安光機所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薛鳴球院士、侯洵院士和趙葆常研究員先後擔任西安光機所所長。

1991年,西安光機所經國家批准建立了瞬態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並完成了「八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攀登計劃「飛秒激光技術與超快過程研究"項目,侯洵院士任首席科學家,該項目「八五」期間獲得6項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超短激光脈衝產生技術的研究由原來19飛秒的國際最高水平提高到12飛秒。牛憨笨院士領導項目組研製的飛秒變象管時間分辨率達到300飛秒,X射線皮秒掃描和分幅技術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3年成立了空間光學研究室。空間光學研究室在高分辨率可見光成像、超光譜成像、小衛星CCD相機和空間特種探測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薛鳴球院士提出了可變焦距遙感相機的構想,並組織開展關鍵技術預研。

1999年,中國科學院開始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

2001年5月11日,西安光機所作為光電集團(籌)成員之一,進入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2],這是該所發展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

2005年10月,西安光機所歷史上最大的一項園區建設工程項目經過兩年零四個月的艱苦奮戰,在西安高新開發區新型工業園落成並開始投入使用。

2005年以來,趙衛擔任西安光機所常務副所長、所長。同年,西安光機所順利進入中科院三期創新工程。

2006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西安又一次成功舉辦了「第27屆國際高速攝影和光子學會議」。來自中國以及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印度、荷蘭、以色列、波蘭、南非等15個國家的在本國高速攝影與光子學領域最高學術權威(該研究領域國家代表)及有關專家和學者近300人參加了本屆大會。

2007年10月,西安光機所承擔研製的CCD立體相機和干涉成像光譜儀隨「嫦娥一號」衛星順利發射上空,11月,發布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中國第一幅月面圖像揭幕。

2008年9月,西安光機所承擔研製的衛星有效載荷「超光譜成像儀」隨中國首顆環境衛星順利發射升空;西安光機所為神七飛船成功研製了箭載攝像機、艙內攝像機光學系統,該所研製的艙外攝像機成功拍攝和記錄了中國航天員首次出倉的畫面。

視頻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宣傳片


「追光逐夢」科普片第10集:光學精密計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