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義渡口古韻(吳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義渡口古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義渡口古韻》中國當代作家吳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義渡口古韻

「馬桑樹兒搭燈台(喲嗬)」,這首耳熟的桑植民歌從明代流傳至今,歌聲經常迴響在耳畔,婉轉而悠揚。重慶大渡口區長江邊上有一個古鎮就叫馬桑溪古鎮,馬桑溪還真與馬桑樹有關,因馬王鄉的一條小溪邊種滿了馬桑樹而得名。

興許是對長江特有的情結,興許是對馬桑溪名字的好奇,我頂着炎炎烈日,造訪了馬桑溪古鎮。

重慶市大渡口區馬桑溪古鎮義渡口

一座現代的馬桑溪大橋橫跨長江南北兩岸,馬桑溪古鎮恰好就在馬桑溪大橋北橋頭下。長江在這裡轉了一個大彎,江寬水緩,視野開闊,放眼望去,似乎有湖泊或大海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

古鎮共有三街九巷。街上擺放着林林總總的烏篷船,裡面盛滿各種各樣的鮮花,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船在這裡被當成裝飾品來裝扮古鎮,有何寓意嗎?我若有所思起來。馬桑溪渡口在長江以北,稱之為北渡口,又是長江這一段十幾個渡口中最大的一個渡口,天長日久,人們就稱它為大渡口,大渡口區如此得名,馬桑溪即為大渡口區的緣起之地。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過江渡船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着重慶「橋都」的崛起,北渡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從喧囂漸漸演變為冷清。如今的北渡口,江面上找不到一隻停泊靠岸的船隻,看不見一個擺渡的船夫。當北渡口的功能消失了的時候,當北渡口不再繁忙的時候,人們開始懷念那些船隻,哪怕以裝飾船的姿態來紀念逝去的歲月,意欲尋求心靈的慰藉。人們難以想象,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鋼鐵廠搬遷到重慶大渡口時,竟然動用數十艘輪船,七千多艘木船,船隻魚貫而入,人聲鼎沸,那場面浩浩蕩蕩,空前絕後。從此,大渡口碼頭與大渡口鋼鐵廠命運休戚相關,與盧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成為軍事工業重地,客商來往因此中斷,大渡口完成了作為碼頭的命運升華。

馬桑溪古鎮的馬桑

穿行在依山而建的縱橫交錯的古樸的街巷,在古鎮背後還偶遇上疾馳而過的綠皮火車,它正是古老的成渝鐵路。隨着成渝高鐵的開通,全程僅需一個小時,時間縮短了好幾倍。綠皮火車正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駛向遙遠的地方,見證了重慶的發展,尤其是重慶直轄以後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站在馬桑溪古鎮舉頭仰望,頭頂是雄偉壯麗的馬桑溪大橋。橋上車水馬龍,橋下古韻悠悠。繁華似錦在天上,返樸歸真在地下,兩相映襯,頗耐人尋味。人站在橋下顯得格外渺小,不管晴天還是雨天,馬桑溪大橋都是一把天然的巨傘,為古鎮遮陽擋雨,像一位慈愛的母親張開雙臂庇護着自己的兒女。

馬桑溪古鎮

坐在江岸觀景台,眺望壯闊的長江,從江面送來夾着魚腥味的江風,我猜想長江野生魚應該摩肩接踵吧!橋下的沙灘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大人、小孩赤着腳在淺水裡踩踏着,跳躍着,歡叫着,他們似乎將長江當成了大海,將江岸當成了海灘,這倒並不影響他們盡情享受海濱風光的興致。

不經意間,沿石階而下,在離長江最近的地方有一座「待渡亭」。馬桑溪古鎮民風淳樸,有為過江民眾免費擺渡的習俗而聞名於世,因此民眾稱為義渡口,並自發在此地設立涼亭,安放石凳,供過往民眾休憩、待渡之用,將亭子取名「待渡亭」。《巴縣誌》記載:「大渡口河渡,清道光馬王鄉士紳捐購田業一股,年租二十餘石,置船二艘僱人推渡。」即從道光年間就開始了義渡。據《巴縣誌》記載,到了光緒25年3月12日,「義渡口」正式設立。義渡習俗千年不變,義渡亭成為古鎮千年義渡的重要見證。

危乎高哉!

我驀然聯想起剛逼近馬桑溪古鎮大門赫然出現的「義渡口」三個大字,還有一副對聯:「千年古鎮馬桑溪輝映桑田桑梓興盛景,萬里長江義渡口弘揚渡己渡人善德功。」一個「義」字,教人渡己渡人的道理,升華了渡口的意義。此聯文化內涵頗深。無論是《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還是《荀子·榮辱》「先義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無不體現「義」的崇高與光榮的精髓,「義」意味着道義、奉獻、誠信的精神內涵。

馬桑溪古鎮因渡口而興盛,因渡口而凋敝。千百年來,義渡口幾度經歷繁榮與沒落,起起伏伏,變化莫測,尤其是跨江大橋的建成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惟有「義」沒有改變,而且還將延續與傳承。[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