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仲春紀·情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仲春紀·情慾》選自《呂氏春秋》卷二·仲春紀。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1]。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2],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3]

原文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①。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②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聖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③也。由貴生動④,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贍⑤,目不可厭⑥,口不可滿;身盡府種⑦,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⑧,曲⑨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為欲,不可足之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謗,又樹大讎;意氣易動,蹺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身以困窮,雖後悔之,尚將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亂難時至。以此君⑩人,為身大憂。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

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秋早寒則冬必暖矣,春多雨則夏必旱矣。天地不能兩,而況於人類乎?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尊,酌者眾則速盡。萬物之酌大貴之生者眾矣。故大貴之生常速盡。非徒萬物酌之也,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功雖成乎外,而生虧乎內。耳不可以聽,目不可以視,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擾,妄言想見,臨死之上,顛倒驚懼,不知所為。用心如此,豈不悲哉?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自有道者論之則不然,此荊國之幸。荊莊王好週遊田⑦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盡傅其境內之勞與諸侯之憂於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⑩,傳乎後世。

古代得道的人,生就長壽,聲、色、滋味能長時間地享樂,為什麼呢?結論早就定下來的啊。結論早就定下來那麼就知道得早,知道得早那麼精力就不會竭盡。秋天早寒那麼冬天一定暖和了,春天多雨的話夏天一定乾旱了。天地之事不能兩存,更何況人呢?人跟天地也是一樣的。萬物的形態雖然不一樣,它們的內在是一致的。所以古代修身與治理天下的方法,一定是仿效大自然。杯中的酒,喝的人多就很快被飲盡。萬物之中消耗人最寶貴的生命太多了。所以寶貴的生命常常很快耗盡。不只是萬物消耗它,而且自己不懂愛惜生命,用它來為天下百姓操勞,最終自己並不察覺。雖然在外成就功名,但是在內里卻虧損了性命。耳朵不可以聽清聲樂,眼睛不可以看見事物,嘴裡不可以吃進美味,心中受到很大困擾,胡言亂語,胡思亂想,臨死之時,精神錯亂,內心驚慄,行為失常。勞心到這種程度,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世上侍奉君王的人,都以孫叔敖能遇到楚莊王為孫叔敖的幸運之事。但從有道之人來評論就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是楚國的幸運。楚莊王喜歡週遊打獵,騎馬射箭,盡情享樂,盡把治國的操勞事以及對各諸侯的憂慮給了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休,無法顧及養生之事,這樣才使楚莊王的功績被記於竹帛史書,流傳後世。

注釋

①情:感情,指人的好惡、喜怒哀樂。節:節制,適度。②過:過分。③情:適度的感情。④由貴生動:由尊重生而動。⑤贍:充足。⑥厭:滿足。⑦府種:通「浮腫」。⑧九竅:包括陽竅七(眼耳口鼻)、陰竅二(大小便處)。寥寥:空虛的樣子。⑨曲:屈曲。這裡是「遍」的意思。⑩君:用作動詞,給……作君。

譯文

地誕生了人,並使他擁有貪婪、欲望。人的欲望中有感情,情感中帶有節制。聖人修行節制之道來抑止慾念,所以這不過是使他的情感順行而已。因此耳朵希望能聽到五聲,眼睛希望能看到五色,嘴巴希望能品嘗五味,這是人之常情。這三者,富貴與貧賤、愚蠢與聰明、賢惠與不肖,從人內心的角度看就如同一樣的東西,都是人的一種內心的東西,即使神農、黃帝,他們跟桀、紂也是一樣的。聖人之所以與別人不一樣的原因,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的內心。由富貴生出變動,那麼就領悟到自己的內心了;不從富貴中生出變動之意,那麼就失去自己的內心。這兩者是生死存亡的根本。俗世的人欠缺對自己內心的思考,所以每次變動就是亡敗的時候。耳朵的欲望不可滿足,眼睛的欲望不可滿足,嘴巴的欲望不可滿足;當身體全浮腫,筋骨沉滯,血脈阻塞,九竅空虛,全都喪失了它們正常的機能,雖然有彭祖在世,也是無能為力的。對於外物來說,想得到不可以獲得的東西,這就是欲望,總是不感到滿足,這就是貪求,這樣就一定深深地喪失了生命的根本;百姓怨恨,又給自己樹大敵;意志容易動搖,變化迅速但是不堅定;誇耀權勢,好弄權術,胸中懷有欺詐之心;不顧道德之義,急於追求邪利;最後身陷窮困之境,雖然後悔所為,還怎能來得及補救?他們親近巧詐奸佞、疏遠正直之人,導致國家非常危險,這才後悔以前的過錯,一切還是不可以挽回了。聽到自己將要滅亡的話才驚醒,卻還不知道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百病爆發,叛亂劫難時而發生。靠這些來給百姓作君主,是為自己帶來大憂患。耳朵聽到聲音不感到快樂,眼睛看到色彩不感到快樂,嘴巴吃到味道不感到香甜,這就跟死沒有什麼兩樣了。

古代得道的人,生就長壽,聲、色、滋味能長時間地享樂,為什麼呢?結論早就定下來的啊。結論早就定下來那麼就知道得早,知道得早那麼精力就不會竭盡。秋天早寒那麼冬天一定暖和了,春天多雨的話夏天一定乾旱了。天地之事不能兩存,更何況人呢?人跟天地也是一樣的。萬物的形態雖然不一樣,它們的內在是一致的。所以古代修身與治理天下的方法,一定是仿效大自然。杯中的酒,喝的人多就很快被飲盡。萬物之中消耗人最寶貴的生命太多了。所以寶貴的生命常常很快耗盡。不只是萬物消耗它,而且自己不懂愛惜生命,用它來為天下百姓操勞,最終自己並不察覺。雖然在外成就功名,但是在內里卻虧損了性命。耳朵不可以聽清聲樂,眼睛不可以看見事物,嘴裡不可以吃進美味,心中受到很大困擾,胡言亂語,胡思亂想,臨死之時,精神錯亂,內心驚慄,行為失常。勞心到這種程度,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世上侍奉君王的人,都以孫叔敖能遇到楚莊王為孫叔敖的幸運之事。但從有道之人來評論就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是楚國的幸運。楚莊王喜歡週遊打獵,騎馬射箭,盡情享樂,盡把治國的操勞事以及對各諸侯的憂慮給了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休,無法顧及養生之事,這樣才使楚莊王的功績被記於竹帛史書,流傳後世。

藝術特徵

《呂氏春秋》在文學上的另一個突出成就是創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據初步統計,全書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則。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國古代的神話[4]、 傳說、故事而來,還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創造,在中國寓言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察今》篇為了說明「因時變法」的主張,後面也連用「荊人涉雍」、「刻舟求劍」和「引嬰兒投江」三個寓言[5]。該書的寓言生動簡練,中心突出,結尾處往往點明寓意,一語破的。

視頻

仲春紀·情慾 相關視頻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重己05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古樂3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