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何叔衡 | |
---|---|
何叔衡( He Shuheng ),(1876-1935),男,漢族,湖南省寧鄉縣人,中共黨員。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清末秀才。無產階級革命家,新民學會骨幹會員,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成員。
1930年回國,任共產國際救濟總會和全國互濟會主要負責人。次年秋赴中央蘇區,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工農檢查人民委員、內務部代理部長和中央政府臨時法庭主席等職。「左」傾錯誤統治中央後,被撤銷全部職務。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935年2月24日,從江西轉移福建途中,在長汀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59歲。
人物生平
1876年,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杓子沖。
1902年(26歲),遵父命參加科舉考試,中了個秀才。
1913年,何叔衡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師範,一年後併入公立第一師範,結識了比他年輕17歲的毛澤東,成為摯友。
1918年4月,他與毛澤東等組織成立新民學會,任執行委員長。
1920年,與毛澤東等發起組織俄羅斯研究會,並共同發起成立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後,到上海為黨創辦地下印刷廠等。
1928年6月,赴蘇聯出席中共六大。9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與徐特立、吳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編在特別班學習。徐特立曾說,在莫斯科,我們幾個年老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
1930年7月,回國後,在上海負責全國互濟會工作,組織營救被捕同志,將暴露身份的同志轉往蘇區。
1931年11月,奉命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毛澤東等參加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的領導工作。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察人民委員、內務人民委員部代部長、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等職。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
1935年2月24日,從江西轉移福建途中,在長汀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59歲。[1]
主要功績
「叔翁辦事,可當大局。」
何叔衡,字玉衡,號琥璜。1876年生於湖南省寧鄉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一面務農,一 面斷斷續續讀了8年私塾。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縣政府讓他去管錢糧,他卻憤於衙門黑暗腐朽,甘願回家種田、教私塾。雖被有人譏笑為「窮秀才」,卻也因其正直和嫉惡如仇而頗受鄉里稱道。
不久,因清廷行「新政」後辦新式學堂,1909年何叔衡受聘於雲山高等小學堂,在教文史的同時也開始閱讀外界新書,接觸到孫中山倡導的民主主義思想和近代科學知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率先剪去頭上的辮子,又動員周圍的男人剪辮、女人放腳。暑假時何叔衡回到家中,看到守舊婦人仍不肯解開裹腳布,便說:「看來只動筆動嘴不行,還要動手動刀。」自己操起菜刀,將家中的裹腳布和尖腳鞋全部搜出後,當眾砍爛。
1913年何叔衡進入長沙,雖已經37歲,卻報考第四師範學校(翌年合併入第一師範)當新生。校內主事頗為驚詫,他卻說:深居窮鄉僻壤,風氣不開,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學。這位校內年紀最大的學生,一向積極參加青年人的活動,並與小自己17歲的毛澤東結為摯友。後來他到市內中學任教,又擔任了省通俗教育館館長,利用這一職務傳播新文化。1918年毛澤東等發起組織五四時期的著名青年團體「新民學會」,何叔衡作為年齡最大的成員加入且處事老練,毛澤東的評價是「叔翁辦事,可當大局」。
1921年初,新民學會內部就「改造中國與世界」應用什麼主義展開討論,何叔衡明確反對無政府主義,表示應信仰馬克思主義。同年6月,湖南軍閥以「宣傳過激主義」的罪名,撤銷其教育館館長之職。7月間,他與毛澤東在長沙同登一條輪船赴上海,參加中共建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窮秀才」成為中央檢查部長
「一大」會後,毛、何二人回湘,建立中共湘區委員會。為掩護活動,二人又發起建立湖南自修大學,招收有志青年業餘前來學習。這一學校被軍閥封閉後,何叔衡又建立湘江學校並任校長,一度名滿三湘,並在校內引導不少人秘密參加了黨組織。北伐軍占領湖南後他公開了身份,一面擔任《民報》館長宣傳革命,一面在懲治土豪劣紳特別法庭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何叔衡化裝去上海,翌年被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此時他年過五十,仍學通了俄語,以此研修革命理論。1930年他回國到上海,任秘密救助遇難同志的全國互濟會負責人。1931年又進入江西瑞金,在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中任檢查部部長、臨時法庭主席。因他不贊成過「左」的肅反政策,尤其反對過多地判死刑,被誣為右傾而被撤銷全部職務。
1934年秋紅軍長征,未帶何叔衡這位中共建黨時的元老隨隊,留他在當地幫助鄉政府做動員工作。他心裡雖難過,仍每日扶一根拐棍,口無怨言地早出晚歸。1935年初中央蘇區陷落,組織上派便衣隊護送他向閩西突圍,不幸於2月14日在途中壯烈犧牲。
願意與青年為伍
何叔衡作為歷史先驅者之一,同毛澤東一樣出自三湘。這並非由於遠古時舜帝南下到此奏過「簫韶九成」,而是時勢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造成。如同兩塊燧石相撞能迸出炫目的火花,兩種文化的交匯和衝突點上往往會產生傑出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19世紀的中國廣東,曾是西方思想與中華古老文明激烈碰撞之地。進入20世紀之後,廣東、上海等處的殖民地化和西方文化弊端的影響日占優勢,地處廣州、武漢之間的湖南則在新舊文化、東西思想的衝突中成為主要交匯點。近代湖南星河燦爛的一代英傑,恰好在此背景下放射出他們自身的光輝。
一個舊式秀才能夠實現不斷的思想轉變,關鍵又在於何叔衡願意與激進青年為伍,投身於變革的實踐。人們在歷史上可以看到他在幾個方面創下了年紀最大的紀錄———師範學生、新民學會會員、「一大」代表……其實這恰恰說明他總身處於年輕人的行列中,有一顆不老心。因此,人們稱讚他是老年人的模範、中年人的模範,同時也是青年人的模範。
頭顱有上萬元
何叔衡當了幾十年的教書先生,愛穿長衫,參加共產黨後從外貌看仍是一副舊式學究模樣,有人還說他老而笨。深入了解他的人,卻知道他全然沒有舊學者的迂腐氣息,不僅精明而且辦事熱忱。毛澤東就說過:「何鬍子是一條牛,是一堆感情。」
1927年秋何叔衡從湖南轉移到上海,被臨時中央有的領導人認為帶有舊式文人習氣,於是被派到街頭進行宣傳鼓動,作為參加第一線鬥爭的鍛煉。當時街頭警察密探到處抓人,何叔衡不會上海話,也不熟悉當地情況,很快便在街頭宣傳中和其他幾個人一起被捕。
被押到警察局審訊時,何叔衡的外貌和隨機應變卻救了他。當時參加共產黨的幾乎都是熱血青年,因此審訊官反覆端詳了何叔衡後,覺得此人不像是個革命者,而是抓錯了的「土學究」。於是便試探着問:「你知道什麼是共產黨,什麼是國民黨嗎?」
何叔衡故意搖頭晃腦,以抑揚頓挫的聲調回答:「吾乃學者,豈能不知?共產黨三民主義是也,國民黨五權憲法是也!」
接着,何叔衡又講起孔夫子的《論語》,話還沒說完,便聽上面驚堂木一拍而喝道:「快滾!」
何叔衡不緊不慢地走了出去。隨後,審訊官通過拷問別人,知道了剛放走的人竟是中共的元老之一,其頭顱有上萬元的賞格,再派人去追,卻已找不到任何蹤影。
掩護戰友突圍跳崖
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贛南的何叔衡年近六旬。1935年初國民黨軍殺聲從四面逼近,中央局書記項英派便衣隊送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等去閩西。他們一行晝伏夜行,2月14日凌晨到達了上杭縣水口鎮附近。
不太熟悉陌生環境的便衣隊一時大意,天亮後在小村做飯冒出炊煙,結果很快保安團二營便包圍上來。幾十個便衣隊員用駁殼槍且戰且走,衝到村南的大山上,匪兵緊追不捨。何叔衡氣喘吁吁奔跑困難,又不願拖累同志,面色蒼白地向帶隊的鄧子恢喊:「開槍打死我吧!」鄧子恢讓特務員(警衛員)架着他跑,到了一個懸崖邊,何叔衡突然掙脫警衛,縱身跳了下去。鄧子恢後來痛心地回憶,當時他們過了這座山,依託一條小河將追兵打退,何叔衡若能被架着再跑一段,也許可免於殉難。
後人根據鄧子恢的回憶,長期認為何叔衡是墜崖而亡。60年代福建當地公安機關審訊一個當時的反動團丁時,才知道進一步的詳情。據兇手交待,他和另一團丁在戰後搜索時,在山崖下發現了一個躺着的老人,已頭破血流,從衣服里發現了銀元和港幣。這兩個傢伙搜身時,老人突然甦醒,抱住兇手的腿欲搏鬥,結果被連擊兩槍打死。
何叔衡在「新民學會」時就以性情剛毅著稱,臨難不苟正是他這種品格的表現。[2] 人物評價 叔翁辦事,可當大局。(毛澤東評)[3]
「做事不辭牛負重,感情一堆烈火燃。」「鐵骨錚錚壯烈死,高風亮節萬年型。」(何叔衡知己、詩人蕭三評)
參考文獻
- ↑ 何叔衡:被尊為「五老」之一的革命長者. [2005-02-05].
- ↑ 何叔衡 窮秀才可當大局. [2019-02-12].
- ↑ 可當大局的秀才——何叔衡. [200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