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開市場操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開市場操作
圖片來自知乎

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其目的是調節貨幣供應。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收縮銀根時,便賣出證券,相應地收回一部分基礎貨幣,減少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相反,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放鬆銀根時,便買入證券,擴大基礎貨幣供應,直接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中國人民銀行自1998年開始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規模逐步擴大,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對於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促進貨幣供應量合理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19年納入公開市場業務的一級交易商達49家[1]

交易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追求經濟利益,並掌握必要的市場信息,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交易,交易對象具有必要的專業知識,交易條件公開並不具有排它性的交易市場。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復交易,規模逐步擴大。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從1998年開始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選擇了一批能夠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交易對象,目前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業銀行。這些交易商可以運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等作為交易工具與中國人民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

從交易品種看,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三種。

回購交易

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種,正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賣出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買回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正回購為央行從市場收回流動性的操作,正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從市場收回流動性的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
圖片來自知乎

現券交易

分為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兩種,前者為央行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債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礎貨幣;後者為央行直接賣出持有債券,一次性地回籠基礎貨幣。中央銀行票據即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券,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可以回籠基礎貨幣,央行票據到期則體現為投放基礎貨幣。

中央銀行票據

(Central Bank Bill)是中央銀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其實質是中央銀行債券,之所以叫「中央銀行票據」,是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點(從已發行的央行票據來看,期限最短的3個月,最長的也只有3年),其發行的對象是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作用主要是為市場提供基準利率,以及推動貨幣市場的發展。  

公開市場業務的優點

(1)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能夠隨時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經常性連續性及試探性的操作,還可以進行逆向操作,靈活調節貨幣供給量

(2)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可以主動出擊,不象再貼現政策那樣,處於被動地位;

(3)公開市場業務對貨幣供給量進行的是微調,不會像準備金率的變動一樣產生震動效果。

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有兩大類型

一是「主動性操作」:是指央行為抵禦經濟周期性的不穩定性和尋求經濟增長,即根據經濟政策需要,主動地在公開市場上進行單向地淨買入或淨賣出債券,改變銀行體系在較長時期內的準備金數量及準備金地位; 二是「防禦性操作」,是指央行為了抵消在短期內通貨流通、央行儲備浮額外匯或黃金交易等因素造成的變化對準備金變動的影響,在公開市場上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債券,以保持銀行體系內的準備金數量及準備金地位。

但是利率影響比較大,涉及面更廣,

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相對方便快捷,

而且更具有政策的導向和定向作用 追問: 能詳細說一下嗎 回答: 公開市場業務是央行貫徹貨幣政策目標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指央行在公開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上買入或出售債券、國庫券和其他金融工具,以擴張或收縮銀行體系內的準備金數量,最終達到對一國貨幣供應的影響。

一、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方法

1.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調節方法:存款準備率及法定準備的構成與應保持的限額,對銀行的資產負債比率及經營方向有着直接的影響。

如存款準備率提高,可以促進商業銀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資產規模,或收縮貸款、減少投資、出售債權以適應被壓縮的可用資金規模

中央銀行通過增大或降低存款準備率來調節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伸縮,以達到穩定通貨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準備金制度成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一項有效工具。

2.再貼現政策的調節方法: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市場業務的調節方法: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由中央銀行充分控制其規模,中央銀行有相當大的主動權;公開市場業務是靈活的,多買少賣,多賣少買都可以,對貨幣供應既可以進行「微調」,也可以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具有較大的彈性。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時效性強,當中央銀行發出購買或出售的意向時,交易立即可以執行,參加交易的金融機構的超額儲備金相應發生變化;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經常、連續地操作,必要時還可以逆向操作,由買入有價證券轉為賣出有價證券,使該項政策工具不會對整個金融市場產生大的波動。

二、中央銀行其它的貨幣政策工具:

1.選擇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一)消費者信用控制;

(二)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公開市場操作
圖片來自知乎

(三)不動產信用控制;

(四)優惠利率;

(五)特種存款。

2.補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間接控制。包括:

(一)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二)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藉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準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這三種貨幣政策工具也被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他們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主要內容

中央銀行根據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的需要,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如國庫券公債等)以控制貨幣供應量及利率的活動。是中央銀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三大傳統工具(即法定準備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之一。

作用

  1. 調節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影響其信用擴張的能力和信用緊縮的規模;
  2. 通過影響準備金的數量控制利率;
  3. 為政府債券買賣提供一個有組織的方便場所;
  4. 通過影響利率來控制匯率和國際黃金流動。可見,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主要是通過購入或出售證券,放鬆或收縮銀根,而使銀行儲備直接增加或減少,以實現相應的經濟目標。

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是唯一能夠直接使銀行儲備發生變化的主動性工具,具有主動性和靈活性的特徵。但也有其局限性,即中央銀行只能在儲備變化的方向上而不能在數量上準確地實現自己的目的。並且,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影響銀行儲備需要時間,它不能立即生效,而要通過銀行體系共同的一系列買賣活動才能實現。公開市場業務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是證券市場必須高度發達,並具有相當的深度、廣度和彈性等特徵。同時,中央銀行必須擁有相當的庫存證券。

差異

由於證券市場的發達程度不同,公開市場業務的運用在不同國家是有差異的。對市場機制高度發達的美國而言,公開市場業務是聯邦儲備體系使用最多和最靈活的貨幣政策工具,但1923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只用它調節工商金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成為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美國的公開市場政策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具體業務則由公開市場專戶經理執行。英國是由貼現行調節金融市場所需的資金,只是在貼現市場發生困難時,英格蘭銀行才參與公開市場國庫券的買賣。日本70年代後才積極利用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金融。意大利主要以存款準備金作為其貨幣政策手段,而把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業務作為輔助手段。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證券市場還處於萌芽階段,或者尚未形成,而無法開展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操作
圖片來自知乎

發展特徵

綜述

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有回購、現券交易以及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三個品種。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原則上每周進行一次,同時根據商業銀行的大額資金要求和實際情況,進行專場交易。近幾年其發展具有以下特徵。

不斷擴大交易對象

公開市場業務實行一級交易商制度,中國人民銀行選擇了一些實力雄厚、管理規範、資產質量較好、資信較高、能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

目前,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已由1998年底的25家增加到33家,這些交易商同時也是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主體,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承銷團成員,中國人民銀行與其直接交易,有利於傳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意圖。

逐步豐富交易期限品種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個期限品種,在操作中,根據商業銀行流動性變化相機選擇,實際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不斷拓展交易工具

目前,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都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工具。嘗試不同的交易方式公開市場業務自恢復交易以來,採用了價格招標數量招標等不同招標方式。價格招標以利率或價格為標的,旨在發現銀行間市場的實際利率水平、商業銀行對利率的預期;數量招標是在事先確定利率或價格的基礎上,以數量為標的進行招標,旨在引導債券市場回購利率和拆借市場利率的走勢。

積極開展回購交易的同時加大現券操作的力度

1999年9月以後,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加大了對市場化發行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現券買入力度。2000年累計向商業銀行融出資金1032億元,其中債券回購721億元,買入現券311億元,有效地擴大了基礎貨幣供應,增加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債券資產,改善了債券資產結構。

制定相關的債券交易資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規程

依託中央國債登記公司的通信網絡,中國人民銀行開發了公開市場業務招標、投標、中標交易系統,並不斷升級,實現了2000年計算機問題平穩過渡,為公開市場業務的開展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支持。

實施效果

公開市場業務恢復以來,在引導市場利率、滿足商業銀行的資金需求、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促進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一是滿足了商業銀行為增加可用資金而融資的需要。1998年5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向商業銀行累計融出資金2367億元,適時滿足了其資金需求,為商業銀行增加貸款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二是發揮了對市場利率的導向作用。隨着市場利率的逐步放開,中央銀行對短期利率的引導和調控就顯得非常重要。中國人民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靈活的特點,配合利率調整,適時調整公開市場業務債券回購利率,並適當引導銀行間拆借利率的變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三是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支持國債發行,減弱了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所謂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一般是指政府通過財政支出進行投資對非政府投資產生的抑制或削弱效應。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市場經濟發達及利率放開的情況下,財政支出進行投資會帶來需求增加,利率上升,進而抑制其他投資的增加。二是在市場經濟欠發達及利率管制的情況下,投資不受利率約束而受資源約束,在社會資源一定的條件下,以財政支出進行投資動用的社會資源增加,其他投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就會相應減少,進而抑制其他投資。中央銀行以國債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對象,會使這種狀況發生變化。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與商業銀行開展國債回購交易,向商業銀行融出資金,為商業銀行滾動買賣國債創造了條件。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現券交易,在二級市場買進國債,有力地支持了國債發行。這使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融資支持下,不需要通過緊縮對企業的貸款等其他資金運用就能進行國債投資,有利於保證全社會投資的穩定增加。

四是促進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公開市場業務促進了債券一級市場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以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作為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工具,並開展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現券交易,提高了債券的流動性,降低了財政部和政策性銀行的發債成本,保證了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成功。公開市場業務還激活了債券二級市場。1998年,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成交量為1051億元,其中回購成交1021億元,現券成交30億元。2000年,隨着公開市場業務的穩步發展,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交易日趨活躍,全年成交量達到16465億元,其中回購成交15782億元,現券成交683億元。

操作目的

(1)通過政府債券的買賣活動收縮或擴大會員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從而影響這些銀行的信貸能力

(2)通過影響準備金的數量控制市場利率

(3)通過影響利率控制匯率和國際黃金流動;

(4)為政府證券提供一個有組織的市場。公開市場業務被認為是實施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

公開市場政策由國家公開市場委員會討論決定,由中央銀行高級職員出任的公開市場業務經理具體執行。

作為貨幣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它有以下為其他政策難以比擬的明顯優點:

一是能按中央銀行主觀意圖進行,不像貼現政策那樣中央銀行只能用貸款條件或變動借款成本的間接方式鼓勵或限制其貸款數量;

二是中央銀行可通過買賣政府債券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規模;

三是操作規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驟也可隨意安排,更便於保證準備金比率調整的精確性;四是不像法定準備金率或貼現率手段那樣具有很大的行為慣性,在中央銀行根據市場情況認為有必要調節方向時,業務容易逆轉。

中國情況

公開市場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

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復交易,規模逐步擴大。

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從1998年開始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選擇了一批能夠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交易對象,2012年公布的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共包括49家。

這些交易商可以運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等作為交易工具與中國人民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

視頻

一分鐘了解我國公開市場!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