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學會成立於1983年,是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法人社團組織,是內蒙古自治區科協的組成部分,是由全區草原、草業科技工作者和相關單位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1]和社會公益性質的行業性、學術性、科普性社會團體。業務主管單位是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和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
現有會員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學會現有個人會員238人。業務範圍為:開展草原、草業科技學術交流,組織召開學術年會和各種形式的研討交流會議:編輯,出版,發行《草原與草業》期刊:開展草原業務培訓工作,幫助木會會員補充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開展草原科技方面的論證、諮詢服務,舉辦草業科技展覽。
學會自成立以來,圍繞音程所確定的工作任務,利用學會資源優勢和功能作用,積極發揮橋沏紐帶作用,在開展草原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組織教育培訓和促進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相關資訊
任繼周:草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發展草業是「國之大者」
任繼周院士是草業科學的主要奠基人。2001年,在他主編的《荒漠化防治與治沙技術》一書的前言中,他結合生態建設、荒漠化防治、退耕還林和現代化農業發展,談了發展現代草業的觀點。在大力提倡大生態觀、大食物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他的觀點對建設草原生態文明仍然具有參考價值。現摘錄重發,供學習參考。標題為編者所加。
單一穀物生產的農業格局,就是從我國西部開始的。商鞅變法的「墾草」政策,始於關中平原,從先秦時代起,我國幾千年來走着這條偏枯的農業系統的道路,直到建國以來的「以糧為綱」政策的提出,把這個偏枯的農業系統推進到極致。既然西部的農業發展以「墾草」開始,那麼,西部大開發也以還草還林為突破口,正是合理的選擇,但這不僅僅是在西北部的還草還林,它是一個嶄新農業系統的起點,作為一個新的農業系統,它具有豐富的內涵。
一、種草要納入農業結構改革才不致夭折
任何農業措施只有在適宜的農業系統內才有立足之地,才有生命力,種草也不例外。種草必須與退耕還林還草,施行農業結構改革結合起來,建立草地農業系統。
草地農業系統包含4個生產層。第一層,前植物生產層,如風景旅遊區、城鄉休憩地、水土保持區、自然保護區等,以景觀本身體現其資源意義。第二層,植物生產層,以收穫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物為產品。第三層,動物生產層,以草食動物以及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生產為目標。第四層,外生物生產層,是指產品的流通與加工,在農業生產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各個發達國家第四生產層的產值,往往大於前幾個生產層。西部種草應該以飼料工業和畜產加工業作為突破口。如果進一步實現4個生產層之間的系統耦合將更使系統生產效益不斷放大,是更趨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
二、草地與其他農業部門耦合才能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草地與其他農業系統存在天然的廣泛聯繫,只有實施農業各個系統間的系統耦合,才能充分發揮草業的生命力。
草地可以與林結合,建成草地林業系統。例如,美國有1/3的優質草地在林區,林場普遍辦畜牧場,以短養長,求得最大經濟效益。我國林牧分割的傳統,曾經使得林業局一度淪為「砍樹局」,樹砍光了,最後導致生計無着,教訓是深刻的。
草地可以與果園結合,建成草一果農業系統。例如,四川樂山、重慶一帶,柑橘林下種白三葉,既可肥田,又可養鵝,養羊,收入達1500元/畝。
草地可與穀物和其它作物結合,實行草田輪作和農田套種、間種牧草已不少見,已是國內外普遍施行的成功經驗,如廣東稻田種一季黑麥草,收入成倍增加,既提高土壤肥力又穩產高產,這是草地農業系統的主體。
三、要正確選擇草種
良種不是絕對的,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就是好草種。
我國西部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分別屬於5個草業生態經濟區,各區之間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它們的各項氣象要素的數值可能相差一倍到幾倍,不同地區對草種的要求當然大為懸殊。目前西部地區建植人工草地所需的草種大多依賴國外進口或國內其它地區引進,由於栽培環境與草種原產地差異有大小,所謂良種的表現可能很不一樣。常有良種牧草比非良種牧草表現還要差的情況。因此要綜合評價引種牧草的生存閾值、生物量和營養成分,測定其適宜程度,植物—動物生產的相關性評價,才能定量判斷引進的草種是否適宜於當地種植。
四、人工草地重要,但要與天然草地結合
無論在農區還是牧區,人工草地的作用顯然是重要的。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畜牧業生產水平隨着人工草地面積比例的增加而迅速提高。但擁有廣大草原的國家,不可能也不應該把所有天然草原變成人工草地。因此要把天然草原與人工草地合理組合。在天然草地中建立人工草地是必要的,它可有效防災救災,提高生產水平。在科學指導下,在天然草地上每增加1%的人工草地,畜產品可增加4%。
我國西部有3.3億公頃天然草地,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84.4%。它應該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草地畜牧業生產基地。但是由於長期濫牧、濫墾、濫樵,忽視人工草地的建設,西部近一半的草地中度以上退化,水土流失最嚴重和退耕還草最迫切的黃土高原中度以上退化草地超過80%?90%(李向林、任繼周,1999)。最近內蒙、新疆等地的「白災」就是嚴重警示,急需加強人工草地建設,以緩解天然草原的壓力,把人工草地系統與天然草地系統加以耦合。
五、種草不要忽視灌木
在特定環境下灌木是不可代替的。
灌木因為在結構(如超旱生結構)、形態(如葉片特化,根系的垂直分布與水平分布多樣性)、功能(如蒸騰作用和靈活的繁殖對策等)等方面的適應性,常常成為極端環境條件下草地群落的建群種。它防風積雪,為動物提供棲息地,為畜牧業生產提供優良飼草,對於維持草地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有積極意義。因此各國草業科學把灌木歸屬牧草範疇。人們熟知的例子是黃土高原的檸條和荒漠地區的梭梭、羊柴、白刺等巨大的經濟意義和生態意義。至於我國南方草地,更是灌木的王國,優質飼用灌木大量廣泛存在,它們不論與林地結合還是與草地結合,都具有生態的和經濟的巨大作用,有待開發利用。它就是牧草學中的「牧草」(我國有些人把它列入「林」,國際上無此慣例,是值得商榷的)。
六、着眼於產業化要求,捨得良田種草
有人認為花費人力、物力去種草不合算,這是一種誤解。大量實驗證明,肥,水,勞力的投入,人工草地都遠比穀類作物效益高。只要投入產出比例合理,應給以必要投入。新西蘭的牧草生產,因地制宜地採取適當播種、施肥,尤其是科學經營,200多年來逐漸形成低投入、高效率的現代草地農業系統;以荷蘭為代表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系統也甚見成效。我國西部也應該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草地農業生產體系。
良田種草還有益於抗災穩產。西北內陸每年春旱,黃土高原每年6月份有一個乾旱期,經常造成小麥等作物減產或絕收,牧草水熱需求節律較易協調,能夠在乾旱來臨時減緩生長,利用相對豐裕秋雨和熱量迅速形成產量,獲得豐收。
七、種草不是唯一目的,要延伸到養畜和飼料工業
動物生產可以充分消耗植物生產積累的產品,並加速植物生產層周轉速度和產量,同時動物糞便、食料廢棄物還田,通過正反饋,推動植物生產層的生產。因此動物生產,特別是草食動物的生產,與植物生產的關係是水漲船高、相互促進。不必擔心動物生產擠掉了穀物生產。研究表明,在河西走廊綠洲,50%的耕地用於種草養畜,30%的廄肥返田,穀物[2]產量可以穩定上升,並且20年內的土壤肥力不致下降,養畜是關鍵措施之一。
動物飼養業介入農業系統,將因農業生產系統的組分趨於多樣化,使系統穩定性提高。譬如,當植物生產受災大幅度減產時,而動物生產可平抑災害損失,使生產水平的震盪衰減,避免經濟效益大幅度起落,起到農業生產安全閥的作用。據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在隴東黃土高原的試驗,動物生產的產值可以達到50%左右,既有益於水土保持,也有益於食物安全。如果更進一步實現動物生產層與各生產層之間的系統耦合,農業系統整體生產水平可成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提高。
飼料工業是植物生產與動物生產之間的紐帶,不但為牧草提供廣闊的市場,又可以帶動動物生產,形成完善的草地農業生產體系,促進各生產層之間的耦合。
八、管理是草地和草業的命脈
一般認為草地只要種上,種活就行了,不必管理,這是錯誤的。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不但需要管理,而且管理所創造的價值比農田還高。按草業的生產流程分析,管理的好壞,生產水平可以相差數倍到數百倍。
管理對現代產業化草業的切入點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管理結構切入,如不同草地經濟生態的區域化管理等。二是生產層次的切入,如動物生產層與植物生產層的系統耦合。三是生產過程的切入,這是更常見的。如各種現代生產技術的介入等,都可導致生產大幅度提高。
只有完善的信息系統才能使大生產的管理處於周密、順暢、高效運行之中。其要點應該是信息交換迅速、信息選項合理、監測精度適當、測量數據準確、信息解譯周全,這一切需要信息系統加以保證。我們建議建立草業信息中心,中心不僅具有精密的檢測系統,還要有適應時代要求的科技水平,儘早達到草業生產數字化。
參考文獻
- ↑ 民法典的事業單位法人資格的取得有哪些,搜狐,2021-01-06
- ↑ 穀物類食物主要有哪些?,搜狐,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