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生態 |
中文名稱;原生態 解釋;沒有被特殊雕琢表演形態 分類;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等 類型;民俗文化 風格;鄉土氣息;民間原始 地位;大眾文化的符號 |
原生態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着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着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原生態大寫意山水畫等。原生態還包括有原生態種植。[1]
定義
原生態實際上是被人們遺忘或拋棄的民俗文化
原生態,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最近廣泛的流傳在各種媒體之間。它可以定義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着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借用了生態學科之"生態概念"。從"原生態"一詞由發明到流行、乃至成為大眾想象的非物質文化的代名詞,這一生產過程可以發現,原生態實際上是一個大眾文化的符號,它是一種逐漸被人們遺忘或者拋棄民俗文化。
原生態藝術活動在民間已經發展很久了
其實原生態藝術活動在民間已經發展許久了,因其質樸自然,而顯得清新、真實。原生態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最近一兩年似4月的和風細雨慢慢的滋潤着中國大地。
原生態最早是出現在對張藝謀《印象·劉三姐》的評價上。那個時候,張藝謀以桂林的真山真水為舞台,讓當地的農民盡情歡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態藝術表演就這樣被人們所發現。楊麗萍和她的《雲南印象》則把原生態表演發揚光大--雲南的當地人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風姿,擠進了電視和熒屏,和千家萬戶見面了。從那時起,原生態才正式發芽了。而央視"春晚"阿寶的出現,算真正使"原生態"有了正式的名分,結出了褒貶不一的酸甜苦澀的果實。原來被一些所謂的專家所不齒的"下里巴人"散發出了強大的魅力!純樸的吟誦以一種樸實藝術的新形態走向了舞台,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原生態唱法真正的列入了藝術的行列
而在"第十二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原生態唱法又被給予了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並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藝術的行列。也許,這株新型的野花將成為一門藝術領域的新星,從此將走入大家的音樂,走進千家萬戶。
民歌
民間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樂形式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原生態歌曲是保存自己獨特風俗的歌曲
原生態歌曲,原生態歌曲是一種結合民間藝術、民俗,未經過商業化、有自己獨特文化、保存自己獨特風俗的歌曲,鄉土味十足,未經過任何修飾。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於民間,並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的婦女中間,反映着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並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
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借鑑而來
據專家介紹,"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鑑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唱法只是區別於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卻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作為評委,他認為為原生態唱法組選手打分除了硬性地從音準和音色上衡量,還應該留意選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風格。
民居
《百科全書》上寫着:民居,近代將宮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築統稱為民居。所謂民居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民居分為現代民居和傳統民居,傳統民居又分為原生態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體性、建築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較好傳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態民居。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還在於它們承載着原汁原味的鄉土生活,承載着原生態環境的歷史印記。
舞蹈
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範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原生態舞蹈精神和文化內涵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我們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澱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仿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嚮往,寄託着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這種源於生產生活的舞蹈。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