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保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保初(1869年-1913年),彦复,君遂,晚号瘿公,庐江县沙湖山人。是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女儿吴若男,女婿章士钊

简介

渡海省亲,“刲膺肉以疗”,以尽孝道

光绪十年(1884),吴长庆奉命率部从朝鲜汉城撤防金州,旋患重病,吴保初时年16岁,渡海省亲,“刲膺肉以疗”,以尽孝道。而吴长庆终于不起,病逝金州营次,谥号“武壮”。李鸿章闻其事,奏表吴保初孝行,朝旨褒许为“孝子”。吴保初亦得以荫生授为主事,服满入都,分兵部学习。

得庆军幕府张謇、朱铭盘和周家禄指授

幼年即随其父吴长庆在江苏浦口军营随军读书。得庆军幕府张謇朱铭盘周家禄指授,深得教益。父丧回籍后,曾随母拜见时任四川总督的刘秉璋。刘与吴长庆为至交,问保初《五经》,保初生疏,遭刘训斥,从此发奋求学。回京后,拜礼部侍郎宝廷为师,受清流派影响甚大,为以后诗文功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双梧阁谈诗论艺

光绪二十一年( 1895),补授刑部山东司主事。旋派充贵州司主稿、秋审处帮办,任职时间,沈曾植也正在刑部任职(1889年后,沈改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两人的交往即始于此。1899年,沈曾植应张之洞之邀,北上武昌帮助张氏创办两湖书院。仕途失意的吴保初也来到武昌,常到沈氏的双梧阁谈诗论艺。

沈曾植有一诗记述,曰:“吴郎意气狎龙虎,未惜屈曲居世间。云鳞东西偶舒卷,仕已去来非等闲。落叶声干旅怀积,锦衾梦冷丽情闲。藏书万卷足归隐,江汉风尘凋玉颜。”

《送任父之申江》

吴保初在未辞官之前,就有变法维新思想,与文廷式梁启超交好,政治见解颇受此两人的影响。吴保初尤其难能者,曾慧眼识俊,将《上孙尚书书》荐之于大学士孙家鼐,称梁启超“奇才淑质,独出冠时;综贯百家,凌跞一代。”并在《送任父之申江》一诗中,写道:

       吾友梁任父,飄零真可哀。

   少年入京国,下笔挟风雷。

   亦有新亭泪,斯人贾谊才。

   江湖须自重,宾獭久相猜。

《哭六君子诗》

他未去职以前早有维新思想,沪上僦居后,他的思想渐渐转向革命。梁启超经吴保初力荐,得入自强书局,而逐步走向政坛。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吴保初正赋闲乡里,惊悉“六君子”遇难,愤然作《哭六君子诗》以悼:

       聖朝不殺士,尼父吊三仁。

   西市诸君子,东林旧党人。

   涓涓流碧血,扰扰窜黄巾。

   未必逢天怒,阴霾黯紫宸。

两次上书朝廷,痛陈时弊,请求变法

吴保初在刑部任上时,“勤于吏职”,(见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持律守正,尝平反裕董氏之大狱”,(见康有为《吴彦复墓志》 )名震一时。吴保初虽官拜仅六品,却在晚清维新变革潮流中做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即两次上书朝廷,痛陈时弊,请求变法。 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甲午战败,他应诏上书奏《陈时事疏》,倡导变法维新,被时为刑部尚书的刚毅压下,后在上海报纸发表。 光绪二十六年,他致书《与东抚书》,要求袁世凯支持光绪皇帝,实行维新变法。 第二次上书是在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庚子“义和拳”大起,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蒙辱签定《辛丑和约》以后,他又入京上《请还政疏》,请求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帝,其书“辞指切直,当事忌之”。(见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幸好,他这次上书没有招致杀身之祸,一方面是清政府自戊戌变法之后,已是风雨飘摇,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李鸿章暗中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回銮以后,薄海所想望者,唯此一举,然莫敢言也,唯君毅然犯政府所最忌而言之。”虽然他是“披沥直陈”,其目的却是为了“挽人心而延国命”,“直言所以竭忠”。然而,此疏又被刚毅所格,没有上达,但疏语却被世人流传,声震天下。

徜徉于革命与维新之间

此后,吴保初多寓居上海,徜徉于革命与维新之间。南北士人,访晤不绝。尤其难能可贵的,吴保初还“屡以身家遮蔽”革命党人“章太炎、沈翔云之徒”。章太炎曾因《苏报》案被捕入狱,保初又多方营救。表现了吴保初的思想始终与时推移,始终立于先进者行列的可贵品质。袁世凯授直隶总督时,招君游天津,月致用度甚丰,但开出的条件是,先生不得议政事。保初终年郁郁不乐。袁罢职后,保初念与袁有兄弟之谊,与之往来唱和。 光绪末,袁世凯新贵后,吴保初赠诗给袁,写道:“君王神武丁多故,好建奇功答圣朝”。但袁不肯采纳。因此,袁虽赠以重金,保初也斥而不受。其志向之高洁,在其所作《答周彦升》诗中可见一斑:

   局促莫如鸟被囚,横流无计释幽忧。

   丈夫饿死寻常事,何必千金卖自由。

逝于上海

民国初年(1912年),因南京兵变,战事不断,保初又移居上海,住女婿章士钊、女儿吴弱男夫妇家。其时已得风痹之症,卧床两载,于民国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逝于上海,时年45岁。遵其遗嘱,葬于上海静安寺第六泉旁。吴保初病逝后,维新党魁康有为为其作《吴彦复墓志》,革命党人章太炎为其作《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可谓极一时之荣。1940年代,因上海规划建设需要,又将吴保初墓迁于江苏昆山教会公墓。 [1]

“家藏书有七万卷,所与游皆第一流”

与湖南浏阳谭嗣同、江西义宁陈三立、广东丰顺丁惠康,在当时以名公之子而胸怀大志、卓尔不群,锐意革新,志趣相投,且兼擅诗文,时人称为 “清末四公子”。他的诗作意境辽阔,善熔古今,有王安石之风。

吴保初典衣留客,笃于友朋。“家藏书有七万卷,所与游皆第一流”是吴保初交游的真实写照。据初步统计,当时与吴保初交往唱和的名人雅士不下百馀人。

袁世凯曾多次高薪邀请吴保初赴京任职,吴保初都拒绝了。并作诗以明志:“丈夫饿死寻常事,何必千金卖自由。”此皆足显吴氏之家风。

吴保初交游十分广泛,其原因一为他的出身;一为他的政治活动;一为他的诗文书法的才情和胸襟怀抱。

著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

吴保初与张謇的文墨交游

而吴保初与南通张謇的文墨交游更是值得关注。吴保初在青少年时期认识张謇,应在当时其父吴长庆驻军的浦口军营。两人数十年交谊甚笃,至有兄弟相称。

吴保初与张謇的文墨雅趣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吴保初与张謇的诗歌唱和

吴保初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作《寄张季直》诗一首:

君居扶海垞,我住北山楼。 洒泪一相别,孤鸿又叫秋。 寂寥成独笑,怆恻忆同游。 欲问临渊意,持竿下直钩。


张謇也有《送吴保初》之诗:

封书朝未叩重阍,夕载妻拏去国门。 击鼓丞卿持旧怒,投枭王母沛新恩。 是非彼此宁无定,忠孝声名要有根。 第一男儿辛苦事,不令哀饿到王孙。

这诗首是在吴保初作《寄张季直》诗之前,即吴保初于 1897年上《陈时事疏》之后不久,封书未达,携妻去国;是非忠孝,自有定论。诗中张謇给予吴保初以哀怜,同时也给予吴保初以鼓励,要“忠孝有根”,要做世间第一流男儿。

1913年,吴保初去世后,张謇作《挽吴彦复先生》一首:

十年寥落吴公子,家国艰辛不自由。 世论推归南部党,诗才寄与北山楼。 舍银散客贫能壮,莺燕离巢说尚愁。 万事分明一杯水,逍遥今看海鲲游。

两代交好,一世离愁,吴保初二弟走了,带走了无限的遗恨。

二、吴保初与张謇的文房雅玩

吴保初喜收藏,尤以收藏昌化石、古钱币称于时。张謇作《题昌化石箧》,有解嘲之意:

吴君遂藏石甚富,既为题匣,系诗嘲之,时新纳姬人。

几年京洛吴公子,买石挥金肯就贫。 亦幸尚饶花乳砚,不愁壁立对佳人。 君能摹印偏工懒,日日高舂尚爱眠。 只恐他年韩约素,人间无数印文传。

在陈诗《北山楼诗续书后》中,有一首诗:

瘿庐摹拓有藏泉,佳贝名刀记灿然。 竞与缶庐花乳印,相随羽化不知年。

陈诗在其诗下注解道:先生(指吴保初)官京师日,买昌化鸡血图章十二方,吴仓石为镌之载于《缶庐印谱》。先生既寓沪,贫甚,以三百金质于合肥龚心铭景张,约期二年赎。越数载,居津,积金欲赎,龚持不可。泗洲杨文敬公慨赠千元自为居间乃得归。先生既没,此印章归张季直,今季直及子孝若皆逝,此印不知归于何所矣。

三、吴保初对张謇书法的欣赏

吴保初欣赏张謇书法大气磅礴,易识易认的平易实用之风。最终吴保初请张謇题耑《北山楼集》,体现出吴保初的书法审美侧重于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吴保初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宗谱序》也请张謇撰书。《鳌山吴氏宗谱》为民国三年( 1914)十一月,由吴长庆长子吴保德纂修。谱序中名人甚多,而独以手迹刊刻于首位者,仅张謇一人,可见吴长庆家族与张謇交谊之深厚。[2]

子女

吴保初生有二女,名为吴弱男吴亚男。对于两个女儿的教育上,吴保初除了言传身教,还严格要求她们,培养其独立与志向,最终姐妹俩都成为了革命志士。她们不仅是最早加入同盟会的成员,还是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者之一。

姐姐吴弱男曾遭遇北洋军阀的拉拢、利诱和收买,但她义正言辞,不为胁迫。1927年,李大钊被捕,吴弱男还设法营救,后来又冒著生命危险,多方筹措资金,为李大钊安葬,帮助解决其家属生活问题。

其妹吴亚男曾将自己从祖上分得的嫁资,赈济贫苦,资助公益事业。在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回国履新,吴亚男购洋房、汽车相赠,并称“是为国家,非为孙先生也。”一时传为美谈。[3]

吴彦复墓志

[1919年] 康有为

光绪之年,郎曹有二公子,为潮阳丁惠康叔雅、庐江吴保初彦复,并以文学才节显闻于世。然皆不得志,行吟泽畔,一发于诗。叔雅郁郁不得志,早逝。吾蒙难后,访吾于香港,犹一执手纵谈国事。而彦复哀戊戌之难,流涕赋诗,曾发愤上章,为亡人讼冤。辛丑和议成,请变法归政,辞旨切直,震一时。宣统五年癸丑正月十六日卒,竟不得面也。悲夫!彦复才志卓荦,忧国好事,多识海内通人名士,生遘时变,俯仰身世,托之于诗,要眇清劲,盖得乎韦柳荆公,而激楚可歌。其文似汉人,有《北山楼诗文集》,弁冕皖人矣。父长庆,以提督驻兵金州。彦复年十六,渡海到股救父疾。朝旨褒孝,授主事,补山东司、贵州司帮办秋审处。持律守正,尝平反裕董氏之大狱,有名;以例当擢直隶州,君欲得御史以发其志,不受。丁酉应诏直言,为尚书刚毅所格,遂弃官。母王太夫人遗财丰溢,君散以养士恤孤,舍田千亩为义塾恤族。及朝市既变,沉隐沪渎,则已贫甚,典衣留客,行吟忧伤,不得永年。卒年四十有五,葬于上海静安寺侧。妻合肥黄氏,能纪其家。长女弱男,次女亚男,并慧。越岁己未,其长婿章士钊请康有为铭其墓。铭曰:

才士也夫!嗟遘时变也。诗人之墓夫!长遗欣羡也。黄歇浦中,静安寺侧,万岁千秋,无有后厄。[4]

张謇写有《吴彦复哀词》

“十年寥落吴公子,家国艰辛不自由。世论推归南部党,诗才寄与北山楼。金银散客贫能壮,莺燕离巢说尚愁。万事分明一杯水,逍遥今看海鲲游。”

“贫至无法买药,叫号而绝”

吴保初工诗文,善书法,著有《北山楼集》。书法追摹褚赵,妩媚蕴藉如其人。与吴昌硕罗振玉亦常来往,据王个簃在《苦铁印选序》中回忆,吴昌硕一共为吴保初刻了二十馀方印章,现藏于南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还藏有一方吴昌硕刻的“合肥龚心铭并弟心钊庐江吴保初安吉吴俊同时鉴定金石之印”。罗振玉亦曾为吴保初治印两方,均为汉制白文,分别是:吴保初印与吴君遂。 吴保初很有魏晋风度。他虽为名门之后,最后却“贫至无法买药,叫号而绝”。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时,曾招吴保初入津门,并劝他入京复仕。袁世凯曾是吴长庆的手下,又是吴长庆的义子,吴保初完全有理由享受这一待遇。但当他来到天津后,发现袁世凯的用心只是怜悯他,“月致常廪,而约不得议政事”,(见章太炎《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这样苛刻的条件让吴保初无法接受,致使他心情抑郁,遂南归,隐居上海,杜门谢交游,而贫益甚。他曾自述:“丈夫饿死寻常事,何必千金卖自由”,“终是直钩无所获,不如归去抱空山”,士大夫的气节跃然纸上。[5]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