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顾文学之路并记万龙生老师(许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回顾文学之路并记万龙生老师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回顾文学之路并记万龙生老师》中国当代作家许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回顾文学之路并记万龙生老师

每当我在翻阅1983年3月、1990年5月、1998年6月、1999年8月、1999年10月的《嘉陵江》报以及1990年1期、1990年4期合刋、1991年2期、1992年1期和3期共五本《嘉陵江》杂志。这些报纸和杂志已留存了四十多年了,书页纸张虽已泛黃了,成了老古董了,但墨香犹存,那些人和事和篇篇文章展现在我眼前,特别是万龙生老师对我和我们这些业余作者热情接待,尽心帮助的句句真言和他那平易待人的模样泘现在我脑海里……

记得那是1978年到80年期间,粉碎 “ 四人帮” 后,迊来了文化工作的春天。江北区文化館在江北城转盘棕月台旁边的名曰“ 憇园 ” 的 一 座老式木结构房子里办公。这里十分安静,幽雅。组织我区业余作者在文化馆开展文学创作座谈会,学习交流创作体会和写作方法。当时参加活动的有万龙生、黄兴帮、王致全、张继祥等学校的老师,还有周纪文、叶华渝、周其能、帅希倩、李华元、余 人、马永年等文学爱好者。从万老师在座谈会的发言中,我发现他是一位对文学痴心不变,文学功底深厚的人。

那些年,虽然条件艰苦生活]也贫困,但一群文学爱好文学的人聚在一起,热情似火,兴趣盎然,畅所欲言,充满热气腾腾的文学气氛。

那时候,这群人还在黄兴邦老师家里探讨文学写作。万老师还写了一首:“ 咏悬崖上的小屋并赠兴邦 ” 的诗以是鼓呼赞赏。并记念这段有趣的岁月。

接着不久,文化館搬到了观音桥转盘陵江电影院侧边新建的楼房里办公。记得那时有邓馆长、谢宜春、王兴远、余万珍、王群生、王正平等老师在文化館负责群众文化工作。没几年,又迁至华新街区政府內的文化局办公。这时万龙生已是文化館館长了。在万老师的努力下,办起了《嘉陵江》文学小报和《嘉陵江》杂志。

1969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时,我也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作为回乡知青从重庆十八中回到观音桥乡近郊区农村务农。在学校读书时就热爱文学写作,1965年参加支援嘉陵江大桥建设我写的《我给嘉陵江大桥做贡献》的命题作文还张贴在学校学习专栏里哩。1978年到1984年陆陆续续参加区文化馆和区文联,区作协举办的文学创作活动,受到了万龙生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那时候万老师和编辑十分负责任,对稿件用办公信笺写出的修改意见寄给作者。至今我还保存了这样的信件十多封。1983年我在《嘉陵江》小报发表了散文《家乡的小路》,《花园大队托儿所巡礼》、后又发表了评帅希倩的散文诗《退休赋》、《我愿》的小评论。1984年4月我分配到重庆检测仪表厂工作,继续参加区文化館的话动。

在相识万老师的日子里,万老师对我写的诗歌指出:“ 小许呀,你写诗不行,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太差,最好不要写诗,好好生生写散文、小说和评论。这对你比较合适。” 听了万师对我一位业余作者说出这样贴心的、负责的、耿直的一席话,我很感动,增强了我对文学创作的信心。于是我在1985年报名参加了吉林大学《文艺理论专修班》和安徽《青年诗人》函授学习,获得了结业证书。这都是万老师鼓励和指导我才下的决心,得到了收获。1994 年在《嘉陵江》杂志发表了散文《在鸡蛋壳上做诗绘画的人》和散文诗《三月》等作品。

后来,万老师调到区文化局当局长,后又调到《重庆日报》副刋部任主任。1994年11月的一天,我去找我1973年5月就相识的著名诗人杨山。(在那大批 “ 走资派,臭老九” 的年代,他 “ 靠边站 ” 了,但他一颗诗心不变。他暗下决心:你们造反派不让我写,我就找人培养他们写。1973年,他接到江北区文化館寄给他的油印诗集,上面有我几首民歌。他看后就找到江北区观音桥当时我居住的产队找到我,主动介绍他是市文联的诗人,愿意帮助我写诗。)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到重庆市文联杨山老师家里听他指导。这天,我带着我写的 《诗人的心——记相识杨山的日子》和《工厂群英谱》的散文给杨老师看。正好碰见万老师在坐。万老师说:“ 拿给我看看。” 看过稿子后对我说:“ 小许, 你把稿子给我,我在《重庆日报》副刋上用 。” 于是我赶忙应道声:“ 谢谢万老师!”

杨山老师笑了笑说:“ 小许呀,你今天来得巧,碰到万老师算是 碰对人了。” 我心里明白,在这些年里,万老师对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都十分热情接待,指导,帮助。过后,我写的散文《开发区的新主户》和《工厂群英谱》在《重庆日报》文化专刋上发表。

万老师中等身材,壮实、精干、园脸、眼亮,戴一副近视眼镜更显得聪慧、文气。他那热心待人的模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9年,《嘉陵江》杂志复刊。我已退休,更有时间搞文学创作了。于是我到江北区白云大厦13楼找到《嘉陵江》编辑部,遇见80年代就开始为《嘉陵江报》和《嘉陵江》杂志投稿的三十多年的文友易刚,彭君洋在编辑部当经编辑。老朋友见面,十分亲切。打那以后,我还碰到了万龙生老师。他退休后更是焕发青春,关注着《嘉陵江》,还担任草根文学重庆初初春二月文学社顾问,并热心为《二月文学》杂志赐稿,写出了《为网络文学鼓与呼》的精彩文章发表《二月文学》杂志第一期上。他还办起了《东方诗风》和《雨水》诗刋,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提出了新格律诗的见解,并写了很多新格律诗。还到全国各地及台湾文学界宣传、讲解新格律诗的创作方法和传承格律诗的意义。发挥着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作家的重大作用。

“ 痴心尚待驰千里,老志弥坚惜寸阴。” 万老师是一位十分珍惜时间的人,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风风火火地在他痴心的文学道路上奔忙。他的这种精神鼓励着我奋发努力。从1994年到现在,我分别在《重庆日报》《重庆晩报》《重庆工人报》《重庆商报》《嘉陵江》杂志、西安师范大学《历史故事报》、贵州《铜仁报》、《二月文学》杂志、《四联集团报》、重庆晨报《华宇社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散文《工厂群英谱》《开发区的新住户》《诗人的心》《那个年代的故事》《季节》《家乡的记忆》《我与陵嘉江的不解之缘》《李嵬儿的婚姻》《思念》(诗歌)《秋》(诗歌)、《美丽小区是我家》《寒酸的稿费》《做人难堪》(随笔)、读姜孝德《掩隐在历史深处的江北》(评论)等一百多篇作品,并出版了诗文集《俗世记忆》,获得了小小的成绩。

相识万老师是一种缘份,是他鼓励我、指导我、帮助我才使我能坚持在对文学的热爱痴心不改。謝谢万龙生老师!

愿万龙生老师身体健康文学创作丰收[1]

作者简介

许峰,笔名老土,重庆新诗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