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榆學名Sanguisorba officinalis)為地榆屬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根。後者習稱綿地榆。別名「黃爪香」、「玉札」、「山棗子」等。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後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莖直立,有細棱,無毛,上部分枝。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通常4~6對,小葉片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尖或鈍圓,基部近心形,邊緣有具芒尖的粗鋸齒。花小,密集成近球形或短圓柱形的穗狀花序,數個疏生於莖頂,花序長1~4厘米,暗紫紅色花萼;每小花有2膜質苞片;無花瓣;子房上位。瘦果暗棕色,包藏於宿存的萼筒內,有四棱,被細毛。花期及果期6~9月。

分布

分布在亞洲北溫帶、廣布於歐洲以及中國大陸山東浙江湖北甘肅內蒙古河南河北廣西貴州遼寧江西山西江蘇黑龍江西藏四川陝西吉林湖南新疆青海雲南安徽等地,生長於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區。

常生於灌叢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性狀

乾燥的根呈不規則的紡錘形或圓柱形,梢彎曲,長約8~13厘米,徑約0.5~2厘米。外皮暗紫紅色或棕黑色,有縱皺及橫向裂紋,頂端有時具環紋。少數有圓柱狀根莖,多數僅留痕跡。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粉紅色殘淡黃色,有排成環狀的小白點。氣無,味微苦澀。以條粗、質堅。斷面粉紅色者為佳。[1]

化學成分

根含鞣質約17%,三萜皂甙2.5~4.0%。分離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I,水解後產生坡模醇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地榆糖甙Ⅱ,水解後產生坡模醇酸和阿拉伯糖;地柿皂甙B,初步鑑定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莖葉含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甙,熊果酸等三萜類物質。葉含維生素C。花含矢車菊甙、矢車菊雙甙壓作用。[2]

炮製

地榆:揀去雜質,用水洗淨,稍浸泡,潤透,切成厚片,曬乾。

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鍋內炒至外衣變為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歸經

苦酸,寒。

大腸經。

功能主治

涼血上血,清熱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腸風,痔漏,癰腫,濕疹,金瘡,燒傷。[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汁或研末摻。

注意:虛寒者忌服。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本草綱目 電子書 [1] 黃帝內經 電子書 [2]

異名

  • Sanguisorba formosana Hayata
  • Sanguisorba glandulosa Kom.
  • Sanguisorba grandiflora (Maxim.) Makino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carnea (Fisch.) Regel et Maxim.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dilutiflora (Kitag.) Liou et C. Y. Li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glandulosa (Kom.) Worosch.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atifolia Liou et C. Y. Li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a Kitag.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ila (Kitagawa) Yu et Li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 (Bertol.) Yu et Li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var. microcephala Kitag.

參考文獻

  • 昆明植物研究所. 地榆(原變種).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外部鏈接

  • 地榆 Diy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長葉地榆 Zhangyediy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地榆 Diyu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