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閻家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閻家村 |
[ 圖片來自網絡] |
中文名 :大閻家村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 |
大閻家村隸屬山東省海陽市南部,轄區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
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年),閻鴻烈從河南省杞縣遷來建村定居,以姓命名閻家村。後為與小閻家相區別,改稱大閻家。相繼有張、劉、孫等姓自外地遷來。大閻家村位于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6°41′。東與海豐村、嶺上村為鄰,西與朝陽莊相連,南與潮外村隔公路相望,北依綿延的虎山、龍山。 大閻家村系大閻家鎮政府駐地,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2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980戶,2560人,有閻、包、由、肖、翟、譚、張、劉、孫、王、周等姓,均為漢族。其中閻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村成立小學。1968年,縣立初級中學海陽第十四中學在大閻家村建立。1970年,改為社辦高級中學。1981年,經省政府批准,改為海陽農業技術中學。1988年,更名為海陽第二職業高級中學。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40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參觀學習。村民經營果園、蔬菜大棚、養雞業等,都已成為行家裡手,為科學種植、養殖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2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8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90輛,摩托車180輛,電話680部,彩電650台,電冰箱9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5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和住房建設。新房區街道整齊、寬闊,全是瓦房。有部分村民蓋起了兩層樓房。2002年,村民住房人均面積達25平方米。隨着居住條件的改善,「人人講衛生」在村里蔚然成風。村里專門設置了雞糞堆積場,派專人整修街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96年,投資20萬元,新建小學和幼兒園;村民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電網供電,並投資20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1999年,按殘疾人等級相應地減免其村提留、公路集資等。2000年,一次性安裝電話600多部,成為全鎮電話普及村之一。為照顧70歲以上老人過好春節,每人發補助款30元。1999-2000年,為村民減負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