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
川楝子,又名金鈴子、苦楝子、楝子、楝樹果、川楝樹子、川楝實。[1]
產地
生於平原、丘陵或者栽培。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
形態
植物
落葉喬木,高達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2回羽狀複葉,小葉5~11,有短柄,葉片狹卵形或長卵形,長4~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常偏斜,全緣或有疏小齒,幼時兩面密被黃色星狀毛,後僅主脈及葉面有小疏毛,圓錐花序腋生。花萼5~6,花瓣5~6,紫色或淡紫色,雄蕊為花瓣的2倍,花絲連合成筒狀,子房上位,瓶狀,6~8室。核果橢圓形或近圓形,長15~3厘米,直徑1.3~2.5厘米,黃色或黃棕色,內果皮木質堅硬,通常有6~8棱。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藥材
果實類球形,直徑2~3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2]
藥用
性味
味苦、性寒,有小毒。
歸經
功效應用
1、驅蟲作用
本品有驅蛔蟲作用,有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低濃度(1:5000-9000)川楝素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地出現異常的劇烈收縮,運動的規律破壞,持續10-24小時。被認為川楝素是對蛔蟲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謝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應求而導致收縮性痙攣而疲勞,最後使蟲體不能附着腸壁而被驅出體外,因此臨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蟲時間較遲,約24-48小時,排出蟲體多數尚能活動。
2、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
在大白鼠上記錄膈神經放電和膈肌肌電,觀察川楝素對呼吸的作用,結果表明,大劑量川楝素(2mg/只,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於它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延腦呼吸中樞部位直接給川楝素(0.01-0.15mg/只)的實驗支持上述結論。中樞興奮藥尼可剎米對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輕微的對抗作用。川楝素對清醒家兔皮層自發電活動未見明顯的影響。
3、抗肉毒中毒的動物的作用
川楝素對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後6小時內給藥治療,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對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後24小時治療,可治癒半數以上;對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護作用;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對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4、抗真菌
苦楝子醇浸液有較強的抑制真菌作用。
5、促進腸運動
川楝子有促進腸肌張力的作用,可引起痙攣性收縮而致腹痛腹瀉,因而驅蛔時可不另用瀉藥。
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本品有小毒不宜過量服用。
化學研究
本品含川楝素、楝樹鹼、山奈醇及脂肪油等。本品所含川楝素對蛔蟲、蚯蚓、水蛭等有明顯的殺滅作用。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