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篇山河千里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帝京篇山河千里國》是一首古詩歌。「詩歌」作為一種古今中外特殊的藝術表達方式,它表達的是一種特殊的個人情感和詩人對人生與自然的感悟。「詩歌「作為最高語言藝術,它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
“ |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 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鶉野龍山侯甸服。 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 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 桂殿嶔岑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 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 復道斜通鳷鵲觀,交衢直指鳳凰台。 劍履南宮入,簪纓北闕來。 聲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鈎陳肅蘭戺,璧沼浮槐市。 銅羽應風回,金莖承露起。 校文天祿閣,習戰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黃扉通戚里。 平台戚裡帶崇墉,炊金饌玉待鳴鐘。 小堂綺帳三千戶,大道青樓十二重。 寶蓋雕鞍金絡馬,蘭窗繡柱玉盤龍。 繡柱璇題粉壁映,鏘金鳴玉王侯盛。 王侯貴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鄰。 陸賈分金將宴喜,陳遵投轄正留賓。 趙李經過密,蕭朱交結親。 丹鳳朱城白日暮,青牛紺幰紅塵度。 俠客珠彈垂楊道,倡婦銀鈎採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華遊俠盛輕肥。 延年女弟雙鳳入,羅敷使君千騎歸。 同心結縷帶,連理織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蘭燈燈九微。 翠幌珠簾不獨映,清歌寶瑟自相依。 且論三萬六千是,寧知四十九年非。 古來榮利若浮雲,人生倚伏信難分。 始見田竇相移奪,俄聞衛霍有功勳。 未厭金陵氣,先開石槨文。 朱門無復張公子,灞亭誰畏李將軍。 相顧百齡皆有待,居然萬化咸應改。 桂枝芳氣已銷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來苦自馳,爭名爭利徒爾為。 久留郎署終難遇,空掃相門誰見知。 當時一旦擅豪華,自言千載長驕奢。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 黃雀徒巢桂,青門遂種瓜。 黃金銷鑠素絲變,一貴一賤交情見。 紅顏宿昔白頭新,脫粟布衣輕故人。 故人有湮淪,新知無意氣。 灰死韓安國,羅傷翟廷尉。 已矣哉,歸去來。 馬卿辭蜀多文藻,揚雄仕漢乏良媒。 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幾邅回。 汲黯薪逾積,孫弘閣未開。 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 |
” |
— [唐代]駱賓王 |
中西方詩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中國的詩歌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儒家文化最看重的是「仁「,儒家重人事、倫理教化,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成為儒家的最高理想。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原則下,詩歌的觀念取向和詩歌創作的原則,就是要體現「仁」的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例如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的《生民[1]》、《大明》,還有反映勞動生活的《七月》等,以及反映上層社會歡樂、和諧的燕饗詩《小雅·鹿鳴》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願望為根底,以達到儒家重人事、倫理教化的思想主旨,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使得中國詩歌十分強調詩的教化作用、使用價值。
中國的詩歌也有追求人的精神超脫和回歸自然的體現,而影響詩歌創作中有回歸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因素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提倡的是一種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尊崇的是天地萬物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正是因為道家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齊生死、泯物我、一是非。例如李白的詩歌等。對於中國詩人來說,他們不滿現實之餘,在尋求解脫之時,自然往往成為他們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國詩人很少離開人事去窮盡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質,而是更多致力於人與社會現實倫理的溝通,人與自然的默契並進行歌頌。
西方的詩歌的文化是建立於古希臘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上。古希臘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一方面重感情,勇於追求現世生命價值、注重個人地位和個人尊嚴;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種彼岸超越意識。這使得西方詩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揚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個人主義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現實關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種超越精神,鼓勵人要勇於與命運抗爭,尋求人的終極拯救,因而代表終極價值的尋求的宗教精神時時貫穿於詩歌之中,使得不少西方詩歌往往有一種在神明之上、勇於抗爭的冒險的現實主義精神存在。從《荷馬史詩》、《神曲》、《浮士德[2]》等,以及華茲華斯、拜倫、雪萊、雨果等的詩歌作品中都體現了追求現世生命價值、勇於冒險等精神。縱容西方詩歌多以揭露封建統治、等級制度的黑暗以及人民生活的貧苦,但其實西方詩歌更偏重於揭示人與自我、人與神的關係。
參考文獻
- ↑ 《詩經●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搜狐,2017-03-02
- ↑ 名著導讀26|《浮士德》內容簡介與賞析,搜狐,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