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西桂平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西桂平國家地質公園是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2009年8月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蹟為丹霞地貌、花崗岩地貌、砂岩峰叢地貌和峽谷地貌。

桂平國家地質公園地處北回歸線,在地質歷史上地殼活動強烈、頻繁,經歷了多次海陸變遷,保存有加里東期運動(廣西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典型證據,對研究廣西東南桂平地區的地貌、沉積、構造演變有着重要意義。公園規劃建設面積73.27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園區10.54平方公里、龍潭園區38.73平方公里、白石山園區24平方公里,人文景觀和生態資源豐富多彩。公園內豐富的地層單元、地質構造造就了多樣完備的地質遺蹟景觀,如西山花崗岩體、典型的白石山[1]丹霞地貌等。

桂平國家地質公園地處北回歸線,在地質歷史上地殼活動強烈、頻繁,經歷了多次海陸變遷,保存有加里東期運動(廣西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典型證據,對研究廣西東南桂平地區的地貌、沉積、構造演變有着重要意義。

公園規劃建設面積73.27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園區10.54平方公里、龍潭園區38.73平方公里、白石山園區24平方公里,人文景觀和生態資源豐富多彩。公園內豐富的地層單元、地質構造造就了多樣完備的地質遺蹟景觀,如西山花崗岩[2]體、典型的白石山丹霞地貌等;有「珠江流域第一大峽谷」之稱的大藤峽景觀,集雄、奇、險、秀於一體的龍潭砂岩峰叢,兼有典型的地質構造形跡和冷泉、瀑布、河流等水體景觀。地質現象之豐富,自然狀態之完好,科學系統之完整,全國罕見,全面展示了區域地質演化規律,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及美學價值,也是進行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的極好場所。

主要地質遺蹟

桂平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蹟分布在西山、白石山、大藤峽和龍潭四個園區。

西山園區

西山園區是桂平地質公園的四大園區之一,以獨特的花崗岩環形影像和崩塌疊積型地貌為標誌性地質遺蹟。佛教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樹名木也是本區的一大特色。

位於桂平市西郊的西山景區,以「石奇、林秀、泉甘、茶香、佛聖」而聞名,被譽為「南天第一秀山」。「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潯城半邊山」,說的就是桂平西山。

西山岩體是我國小範圍、多期次、地表呈同心套環狀侵入岩株的典型代表,面積64平方公里。侵入年代為距今約1.8億年的中生代早期,以黑雲母斑狀花崗岩為主。西山岩體在遙感影像上呈現明顯的圓環狀特徵,邊界清晰完整,具有重要的地學研究價值,也顯示了地殼運動的神奇造化。

千百萬年來,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西山花崗岩不斷剝蝕、崩塌、堆積,逐漸形成了造型奇特的崩塌疊積型花崗岩地貌景觀,碧雲天、吏隱洞、姚翁岩、會仙峽,巨石疊嶂,鬼斧神工,是研究重力崩塌的絕佳場所。龍華寺、洗石庵、乳泉亭、觀音岩和各類題銘石刻等人文景觀錯落其中,兼有古木參天、綠茵匝地,令人流連忘返。西山乳泉是典型的冷泉,水文地質中屬下降泉,它形成於西山花崗岩的節理裂隙中,泉水清冽,礦化度極低,常年不溢出不乾涸,桂平也因此而被譽為「乳泉搖籃」。西山園區奇特的地質景觀、蒼翠的古樹名木與寶剎名寺等佛教文化交相輝映,現代與歷史的交融,如一朵奇葩,構成桂平地質公園獨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白石山園區

白石山園區是桂平地質公園的四大園區之一,園區內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為標誌性地質遺蹟。

白石山位於桂平市東南大約35公里的麻垌鎮,白石山附近區域在五千萬年前曾經為低洼的盆地,在乾旱氧化的條件下,堆積了厚約400m的紫紅色砂岩、礫岩和粉砂岩。之後,盆地地殼隆升,近水平岩層和垂直節理控制了白石山的地貌演化,經構造運動、流水侵蝕、風化剝落等地質營力作用而形成如今造型奇特、雄偉瑰麗的丹霞地貌景觀。

白石山除了有丹霞地貌所具備的「頂平、身陡、麓緩」基本特徵外,更以山體雄偉壯觀而聲名遠播,獨秀峰,蓮蕊峰,五姥峰,峰峰偉岸;仙桃石,神鷹石,陽元石,石石險絕。獨秀峰被明代地質地理學家徐霞客譽為「青霄第一峰」,山如斧劈,直插雲霄,顯示了地質營力的鬼斧神工,是公園地質遺蹟的重要觀賞景觀。

此外,白石山地區第三系山間盆地沉積相和地層剖面,包括發育其間的砂礫岩水平層理、粒序層理、與下伏白堊系地層的角度不整合構造,對研究該地區的古環境和古氣候都具有特殊意義。

白石山後的蝙蝠洞,是在流水沖刷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洞穴地貌。每年的4~9月,不計其數的蝙蝠聚集洞內,聲勢之大超乎人們的想象,是國內迄今發現的數量最大的蝙蝠群。它們以蛾和甲蟲為食,是當地荔枝、龍眼等果木的天然守衛者,生態之和諧,令人嘖嘖稱奇。

白石山是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道家稱之為「白石洞天」,建有壽聖寺、三清觀、會仙觀等寺觀,依山勢、洞穴而建,與地質遺蹟景觀渾然一體。該區旅遊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和科學研究價值。

大藤峽園區

大藤峽是桂平地質公園的四大園區之一,以獨特的珠江流域第一大峽谷為標誌性地質遺蹟。沿江出露的

大藤峽,位於桂平城區西北的黔江下游,是珠江流域第一大峽谷,此地黔江險曲,水流湍急,峰巒疊嶂,素有「廣西小三峽」之稱。

大藤峽區域發育有距今約三億年前的寒武-泥盆系沉積地層及其地質構造形跡,為研究華南地區的區域地質運動——「廣西運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證據,包括古生代地層剖面、沉積層理、層面構造,不同類型的褶皺、斷層,不同成因的劈理、節理,以及不同期次的角度不整合,地質構造種類之全面,出露區域之集中,均極其少見,是地質科學研究及野外教學的最好線路和場所。

大藤峽出口處的弩灘,兩岸礁石峋岩,水下暗礁四伏,灘險水急,險象環生,為大藤峽諸灘中最險一灘。雨絲洞、金銀潭、銅鼓沖等分支峽谷,山高林密,景色幽深,淵潭無數,其中60多米高的雨絲洞瀑布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

大藤峽地勢險要,景色秀麗,毛澤東同志知曉大藤峽既是農民起義的紀念地,又是風景名勝聚集的遊覽勝地,欣然親筆題寫「大藤峽」三字。

龍潭園區

龍潭景區,是桂平地質公園的四大園區之一,以獨特的砂岩峰叢地貌為標誌性地質遺蹟。

龍潭園區位於大藤峽以北,以雄、奇、險、秀的砂岩峰叢地貌和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為主要特點,被譽為「孑遺植物寶庫」和「小西雙版納」,是桂東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景區內懸崖絕壁、奇峰異石、流泉飛瀑、林壑幽深,是廣西罕見的山丘型森林旅遊勝地。

景區地層以距今兩億年的上古生界紫紅色砂岩為主,在地質構造、流水、重力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雄奇壯觀的峰叢地貌景觀,砂岩層中還發育有複雜多樣的褶皺形態和斷裂構造形跡。主要景點包括龍潭匯翠、雙象踏青、披甲戴征、神駝會龍等,均是神形俱備,惟妙惟肖

繁茂的森林蘊藏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龍潭景區分布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四十餘種。尤其是被譽為「遠古家族」、「活化石」的孑遺植物——桫欏,在這裡成片分布,顯示了區域生態環境的優越。

歷史人文景觀

除優美而珍貴的地質遺蹟景觀外,桂平地質公園及其周邊還分布有數量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震憾中外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就發生在桂平的金田鎮,大藤峽是歷時250多年的明朝瑤民起義的根據地,羅叢岩是全國七十二福地中的「天南福地」,明代建築東塔是廣西第一高古塔,釋寬能法師靈骨舍利是世界上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個比丘尼舍利子,人文古蹟類型各異,又極富地域特色。至今,桂平山區還保留着壯、瑤等民族的很多風俗習慣,對研究本區的人文風貌和少數民族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桂平地質公園豐富多樣的地質遺蹟與人文景觀分布有序,在僅僅240餘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獨特的西山花崗岩體,典型的白石山丹霞地貌,珠江流域第一大峽谷的大藤峽,雄、奇、險、秀的龍潭砂岩峰叢地貌和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匯聚一堂。其地質遺蹟之完備,人文景觀之豐富,人地關係之和諧,生態環境之優美,均十分罕見,對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地貌學、環境地質學、人文地理學等學科的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教學實習具有典型意義,具備了建設地質公園的雄厚基礎。若從更高的視野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建設,不僅可以保護這些寶貴的資源,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高品位的科學研究、科學普及與旅遊探險、度假休閒、文化娛樂的優美場所。

桂平的資源和環境一直以來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桂平人民世世代代用各種方式呵護着這些大自然的賜予,使得這些具有寶貴价值的地質遺蹟、人文景觀及生態系統得以完好的保存。

美麗的山川和燦爛的歷史也為這座城市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等。但是,榮譽只能代表過去,我們堅信,桂平的未來將會更加燦爛。讓我們共同肩負起保護這片人類家園的重任,珍愛地質遺蹟,保護地質環境,讓全人類和子孫後代永享大自然的恩澤。

視頻

廣西桂平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視頻

桂平西山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區、國家級地質公園
廣西羅城地質公園晉升國家級,遊客:世外桃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