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遠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惠远寺 |
---|
|
惠远寺,藏文名“嘎达向巴林”(意为“解脱洲”),是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原乾宁县)协德乡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2004年增補為第六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历史
《道孚县志》载,惠远寺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8年)。当时,蒙古准噶尔部侵入西藏,藏区秩序混乱。为了加强西藏高层人士同中国内地的联系,清朝政府特在乾宁(原称“泰宁”)修建寺庙。清朝政府为建该寺拨库银40万两,并动用了大批工匠,建成了这座仅僧舍便有千余间的大型寺庙。寺庙建成之后,雍正帝钦定寺名为“惠远寺”,并题写了“惠远寺”的匾额,又派1800名官兵驻守该寺。
寺院建成后,雍正帝派人迎请七世达赖到该寺居住以避难,七世达赖在该寺驻锡七年(1728年至1735年)。雍正帝特派担任理藩院主事的果亲王允礼、国师章嘉呼图克图到惠远寺经办七世达赖返回西藏事宜。七世达赖临行前,要求将惠远寺交其继续管理,获得清朝允许。
此后,七世达赖留下堪布1人,喇嘛、扎巴70余人在该寺,清朝政府每年支付白银七百七十两,供该寺的香火供奉费,该费一直支付至中华民国末期。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世达赖生于惠远寺附近的下村,后来在护送下自惠远寺启程赴拉萨,惠远寺因此更加名声远播。清廷还赐予惠远寺“九龙九狮”尊号,其中“九龙”代表中国中央王朝,“九狮”代表西藏噶厦。至今惠远寺大殿一楼外侧仍绘有“九龙九狮”图案。
历史上,惠远寺多次遭遇地震毁坏,又多次重建。
1953年至今,惠远寺珍藏有藏文、汉文合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锦旗,为1950年代初毛泽东的题词。[2]
西藏民主改革时,惠远寺被定为保留寺庙,未受破坏,并留下30名喇嘛扎巴管理该寺。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受到严重毁坏,石碑也被拆毁当作猪厩底板。1982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惠远寺为开放寺院。人民政府还拨款对该寺进行了维修,并为此前在级左路线下遭受冤屈的戈教活佛、牛麦郎加活佛进行平反。惠远寺被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惠远寺现有两位活佛,第一序位为戈教活佛,第二序位为牛麦郎加活佛。第四世戈教活佛戈教·云登嘉措1992年由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核批,是经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核批的全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一位转世活佛,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位由人民政府核批的转世活佛。
藏历一月期间,惠远寺举办传召大法会。藏历六月期间,举办亚却大法会。
建筑
惠远寺四周群山如同八瓣莲花,惠远寺便坐落于这山间的“莲花宝地”的中心。惠远寺占地500多亩,寺前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向寺门。寺门两侧为红墙,108尊白塔嵌在红墙上。
惠远寺的主要建筑有牌楼、照壁、大门(碑亭)、大殿、佛学院、客堂等。据传说,惠远寺是按照雍正帝玉玺的形状而建。照壁、大门、大殿四角的建筑的建筑风格均为皇家寺院风格。照壁后面的大门两侧为碑亭,亭内有五座石碑,记述了惠远寺的修建历史。五座石碑分别为:雍正九年(1731年)《御制惠远寺碑》蒙古文、汉文石碑各一座,《泰宁惠远寺文碑》一座,《果亲王谕惠远寺奉碑》一座,同治四年(1865年)四川候补道史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一座。
这五座石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当作猪厩底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道孚县委员会委托委员周安泰、土登彭措、呷马多登等人寻觅发掘,得上述五座石碑。该寺原来还有果亲王感事《七笔勾》石碑一座,同上述五座石碑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推倒,现在尚未寻获。[3]
參考文獻
- ↑ “莲花宝地”惠远寺,南充日报2012年4月13日[失效連結]
- ↑ 胜利白塔·慧远寺·民族情,腾讯网,2009年03月14日
- ↑ 惠远寺碑文简介,旅游联盟,2007-3-28.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