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遠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遠寺

圖片來自mafengwo

惠遠寺,藏文名「嘎達向巴林」(意為「解脫洲」),是位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原乾寧縣協德鄉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004年增補為第六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道孚縣誌》載,惠遠寺建於清朝雍正七年(1728年)。當時,蒙古準噶爾部侵入西藏藏區秩序混亂。為了加強西藏高層人士同中國內地的聯繫,清朝政府特在乾寧(原稱「泰寧」)修建寺廟。清朝政府為建該寺撥庫銀40萬兩,並動用了大批工匠,建成了這座僅僧舍便有千餘間的大型寺廟。寺廟建成之後,雍正帝欽定寺名為「惠遠寺」,並題寫了「惠遠寺」的匾額,又派1800名官兵駐守該寺。

寺院建成後,雍正帝派人迎請七世達賴到該寺居住以避難,七世達賴在該寺駐錫七年(1728年至1735年)。雍正帝特派擔任理藩院主事的果親王允禮國師章嘉呼圖克圖到惠遠寺經辦七世達賴返回西藏事宜。七世達賴臨行前,要求將惠遠寺交其繼續管理,獲得清朝允許。

此後,七世達賴留下堪布1人,喇嘛、扎巴70餘人在該寺,清朝政府每年支付白銀七百七十兩,供該寺的香火供奉費,該費一直支付至中華民國末期。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世達賴生於惠遠寺附近的下村,後來在護送下自惠遠寺啟程赴拉薩,惠遠寺因此更加名聲遠播。清廷還賜予惠遠寺「九龍九獅」尊號,其中「九龍」代表中國中央王朝,「九獅」代表西藏噶廈。至今惠遠寺大殿一樓外側仍繪有「九龍九獅」圖案。

歷史上,惠遠寺多次遭遇地震毀壞,又多次重建。

1953年至今,惠遠寺珍藏有藏文、漢文合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團結起來」錦旗,為1950年代初毛澤東的題詞。[2]

西藏民主改革時,惠遠寺被定為保留寺廟,未受破壞,並留下30名喇嘛扎巴管理該寺。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受到嚴重毀壞,石碑也被拆毀當作豬廄底板。1982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惠遠寺為開放寺院。人民政府還撥款對該寺進行了維修,並為此前在級左路線下遭受冤屈的戈教活佛牛麥郎加活佛進行平反。惠遠寺被列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惠遠寺現有兩位活佛,第一序位為戈教活佛,第二序位為牛麥郎加活佛。第四世戈教活佛戈教·雲登嘉措1992年由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核批,是經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核批的全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一位轉世活佛,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位由人民政府核批的轉世活佛。

藏曆一月期間,惠遠寺舉辦傳召大法會。藏曆六月期間,舉辦亞卻大法會。

建築

惠遠寺四周群山如同八瓣蓮花,惠遠寺便坐落於這山間的「蓮花寶地」的中心。惠遠寺占地500多畝,寺前有一條筆直的路通向寺門。寺門兩側為紅牆,108尊白塔嵌在紅牆上。

惠遠寺的主要建築有牌樓、照壁、大門(碑亭)、大殿、佛學院、客堂等。據傳說,惠遠寺是按照雍正帝玉璽的形狀而建。照壁、大門、大殿四角的建築的建築風格均為皇家寺院風格。照壁後面的大門兩側為碑亭,亭內有五座石碑,記述了惠遠寺的修建歷史。五座石碑分別為:雍正九年(1731年)《御製惠遠寺碑》蒙古文漢文石碑各一座,《泰寧惠遠寺文碑》一座,《果親王諭惠遠寺奉碑》一座,同治四年(1865年)四川候補道史致康《泰寧惠遠寺碑記》一座。

這五座石碑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當作豬廄底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協道孚縣委員會委託委員周安泰土登彭措呷馬多登等人尋覓發掘,得上述五座石碑。該寺原來還有果親王感事《七筆勾》石碑一座,同上述五座石碑均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推倒,現在尚未尋獲。[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