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戰旗村新詠(朱曉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戰旗村新詠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戰旗村新詠》中國當代作家朱曉劍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戰旗村新詠

成都周邊的新興景點也很有不少。有的去過一次,再也不想過去,那是因為假眉假眼的建築以及街巷,到處都透着商業氣息,好像你去只是一個消費者,而未必是文化品味者。如此就呈現出濃烈的商業味,卻少了一種古味、文化味。郫都區的唐昌古鎮我去過好幾次,雖然無河流從此經過,但看看文廟、街巷,乃至於殘留的一段古城牆,都讓人覺得有歷史。明朝時,這裡叫崇寧,當時這裡還有一位崇寧王。春節期間,我到唐昌戰旗村去遊逛,偶然在郫縣豆瓣博物館看到崇寧王的塑像,也真讓人有時光倒流之感。

戰旗村的歷史並不算有多麼悠久。剛走過村口,就看見遊客中心,取得景區資料一份,就開始遊逛,街巷裡已經來了不少人。我剛好留意有一間村史館,於是先去看看這個。戰旗村最初名為集鳳村,1965年在興修水利、改造農田的工作中多次當選先進,成為一面旗幟,故而才有「戰旗村」的命名。簡言之,這個村名可追溯到1965年,雖然算不上古村落,卻因為深具川西壩子的鄉村味道,而吸引着各地的旅行者到來,加之有領導人來此走訪,更少不了慕名者。去年戰旗村開村的時候,小說家劉甚甫就在以此為題材創作一部小說,這讓人很期待。要知道,自周克芹先生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之後,四川作家再也沒有關於鄉村的有分量的作品,雖然最近幾年也有幾種「鄉村史詩」類的小說,細讀之下,倒是讓人失望的多。戰旗村卻與眾不同,既有時代價值,又有歷史韻味。

在村裡有個文化廣場,已經搭起了一個舞台,一位主持人引領着演員在進行彩排,台下的凳子上已經坐了一些觀眾。我這才知道這是燈會開幕式的彩排。我站在那裡看了一陣,提前感受到燈會的氛圍,倒也是難得的體驗。剛進入村口的時候,我就留意到村落里,已經擺上了形形色色的彩燈。可這是下午時間,自然體驗不了燈會的鬧熱,卻不妨想象着燈會的現實場景。這幾年,成都的每個區縣都有自己的燈會,在村莊裡舉辦燈會,大約是第一次吧。

在廣場的右側有一個農產品電商服務平台,這才第一次知道戰旗村有着豐富的農產品:豆瓣醬豆腐乳豆豉、火鍋底料、方便火鍋……且有着18家綠色農產品企業。我留意到,不少旅行者在此購買這樣那樣的農產品,這讓人體驗到川西壩子的物產豐富。舊時,成都就有「金溫江、銀郫縣」之稱,現在看來,郫都區的經濟也不弱。工作人員介紹說,現在這裡的農產品的產值多達1.2億。一個村莊尚且如此,這讓人對當下的鄉村振興充滿了期待。

隨後,我在戰旗村四處遊走,看看鄉村風貌,村舍早已經過改造,有了全新的面貌,如果不是提醒這裡是村莊,還讓人誤以為是經濟發達的小城鎮。在一處池塘,我看見了裡面布置了各種彩燈來裝飾,若是亮燈之後,也是美輪美奐的鄉村風景了吧。

在往前走,即看見了十八個各自獨立的建築,這就是新近打造的景點「鄉村十八坊」了。走進這「鄉村十八坊」,如同進入川西平原的一個傳統文化大觀園,「穿越」到了兒時的老街小巷深處,青磚灰瓦的復古建築營造出濃郁的川西民俗氛圍,榨油坊、醬油坊、布鞋坊、竹編坊、郫縣豆瓣坊……一家接一家傳統手工作坊令人應接不暇。這些都是郫縣的名物特產,就說醬油坊吧,取自崇寧縣東門醬園,1949年後改制為國營醬園,1980年戰旗村聘請國營醬園老師傅為指導,開辦了先鋒釀造廠,一直延續至今。據《崇寧夢華卷民俗解讀》介紹,這個醬園即道光年間開的「道生昌醬園」,其拳頭產品即馳名川西壩子的崇寧紅醬油,年產量多達七萬斤,而唐昌的涼菜長足發展與此有着密切的關係。這無形之中就增加了「鄉村十八坊」的文化含量。

至於唐昌布鞋,那是遠近聞名的品牌了,也是川西手工藝的傑出代表,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這布鞋製作大工藝有32道,小工藝100餘道。且現在已成為了非遺項目。可惜我們到的時候,未曾遇到傳承人賴淑芳老師。今天的不少手工藝已逐漸式微,但布鞋卻經久不衰,成就了一段傳奇。這既跟其與名人有故事,也跟其實用耐穿有關。總之,傳統與時尚都由一雙布鞋承載了。

在戰旗村感受着這濃濃的鄉村振興氣息,小橋流水、田園、鄉村還依稀舊時光,但因注入了新理念,故而與傳統的村寨區別開來。走在這戰旗村,感受着川西壩子的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就好像看見了美麗鄉村的未來。 [1]

作者簡介

朱曉劍,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成都文學院駐院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