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曹摅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晋书·曹摅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曹摅字颜远,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远见而器之,调补临淄令。县有寡妇,养姑甚谨。始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悯之,间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辩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 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悯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为圣君。入为尚书郎,仁惠明断,百姓怀之。时天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宫前用以阻止人马通行的木栅),群官检察,莫知所在。摅使收门士,众官感喟不然。摅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诘之,果服。及齐王辅政,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令人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摅曰:荡平国贼,匡复帝祚,古今人臣之功未有如大王之盛也。然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非唯人事,抑亦天理。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得其才,然后诣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后战死,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如赴父母焉。 (选自《晋书•良吏传》。)
译文
曹摅(shū)字颜远,年轻时有孝道,好学并且很会写文章,太尉王衍见到他就(很)器重他,调(他)填补了临淄县令这个缺。这个县里有一个寡妇,赡养婆婆非常用心。婆婆认为她还年轻,就劝她,让她改嫁,(可是)这个女人坚守节操不易其志。婆婆为了儿媳用心赡养她不肯改嫁这事深深地忧虑,(最后)背着儿媳自杀了。(于是)这家的亲属就告这个寡妇杀了婆婆,官府为(此)拷打审问,寡妇不能经受这般苦楚,就屈招自己有罪。
案子将要判决,恰好遇上曹摅到了。曹摅了解这个女人有冤情后,再加以仔细分辨研究,将所有情况审查得清楚明白。当时人们都赞扬他英明。
监狱里有判死刑的囚犯,岁末除夕,曹摅视察监狱,(看到这些犯人)很同情他们,说道:你们不幸落到这样一个地方,怎么样?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人情最看重的(就是这个时候),难道不想暂且回家看看吗?众囚徒都痛哭着说道:如果能暂且回家(看看),(便)死而无怨了。曹摅将监狱所有的门打开让犯人出来,限定日期让(他们)回来。曹摅的属下坚决反对,都说不行。曹摅说:这些人虽然是小人,但讲义气,不会违背我跟他们的约定,我自会替各位承担这个责任的。(后来这些死囚)到约定的时日,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并没有违约的人,一县的人都叹服,称曹摅为圣君。以后曹摅入朝做了尚书郎,又转任洛阳县令,(因为他)仁爱宽厚明断是非,(所以)百姓都爱戴他。
(有一次)当时天下大雪,宫门夜晚丢失了阻道的木行马,官员们四处查看,不知道行马到什么地方去了。曹摅派人将那些看门的士卒拘押起来,很多官员都说不应该这样。曹摅说:宫廷警卫森严,不是外人敢偷盗的地方,一定是看门的士卒,因为天寒烤火去了才丢了行马(或:一定是看门的士卒用行马烧火御寒了。)追问看门的士卒,(他们)果然服罪。等到齐王辅政的时候,曹摅与左思一起为记室督。齐王曾经从容地问曹摅说:天子被贼臣逼迫,不能有所奋发。我率四海义兵再次兴复王室,如今入辅朝廷,匡扶社稷振济时世,有人劝我还国,爱卿的意思如何?曹摅说:荡平国贼,匡复帝位,是古今人臣的功绩最大的一方面。然而世道没有兴隆就没有萧杀,万物没有兴盛就没有衰败,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也是天理。臣心中想,陛下能下问于我,哪里敢不尽道实情。希望陛下居高虑危,在丰盈的时候想到挫折,精选百官,留存天下屏弃私欲,举荐贤能进谏良善,务必人尽其才,然后可以肥车秣马,籓慢归服高枕无忧,那么普天同庆,我等也会深感荣幸。冏却并不接纳。不久转任中书侍郎。长沙王乂任用他为骠骑司马。乂失败后,曹摅被免官。后因母亲去世(居家服丧)。惠帝末年,起用他为襄城太守。永嘉二年,高密王简镇守襄阳,以曹摅为征南司马。那年流人王逌等聚众屯集乱军,侵掠城邑。高密王简派遣参军崔旷讨伐,让曹摅督护崔旷。崔旷,是很奸凶的人,诈曹摅前去迎战,约定随后跟上,然而却没有如约而至。曹摅独与逌战于郦县,军败而死。曾经的部下及百姓都前往悼念,号哭满路,就像赶赴父母的丧事。[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 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