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曹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曹攄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曹攄字顏遠,少有孝行,好學善屬文,太尉王遠見而器之,調補臨淄令。縣有寡婦,養姑甚謹。始以其年少,勸令改適,婦守節不移。姑憫之,間自殺。親黨告婦殺姑,官為考鞫,寡婦不勝苦楚,乃自誣。獄當決,適值攄到。攄知其有冤,更加辯究,具得情實,時稱其明。 獄有死囚,歲夕,攄行獄,憫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歲人情所重,豈不欲暫見家邪?眾囚皆涕泣曰:若得暫歸,死無恨也。攄悉開獄出之,克日令還。掾吏固爭,咸謂不可。攄曰:此雖小人,義不見負,自為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還,並無違者,一縣嘆服,號為聖君。入為尚書郎,仁惠明斷,百姓懷之。時天大雨雪,宮門夜失行馬(宮前用以阻止人馬通行的木柵),群官檢察,莫知所在。攄使收門士,眾官感喟不然。攄曰:宮掖禁嚴,非外人所敢盜,必是門士以燎寒耳。詰之,果服。及齊王輔政,嘗從容問攄曰:天子為賊臣所逼,莫有能奮。吾率四海義兵興復王室,令人輔朝廷,匡振時艱,或有勸吾還國。於卿意如何?攄曰:蕩平國賊,匡復帝祚,古今人臣之功未有如大王之盛也。然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非唯人事,抑亦天理。願大王居高慮危,在盈思沖,精選百官,存公屏欲,舉賢進善,務得其才,然後詣車秣馬,高揖歸藩,則上下同慶,攄等幸甚。後戰死,故吏及百姓並奔喪會葬,號哭即路,如赴父母焉。 (選自《晉書•良吏傳》。)

譯文

曹攄(shū)字顏遠,年輕時有孝道,好學並且很會寫文章,太尉王衍見到他就(很)器重他,調(他)填補了臨淄縣令這個缺。這個縣裡有一個寡婦,贍養婆婆非常用心。婆婆認為她還年輕,就勸她,讓她改嫁,(可是)這個女人堅守節操不易其志。婆婆為了兒媳用心贍養她不肯改嫁這事深深地憂慮,(最後)背着兒媳自殺了。(於是)這家的親屬就告這個寡婦殺了婆婆,官府為(此)拷打審問,寡婦不能經受這般苦楚,就屈招自己有罪。

案子將要判決,恰好遇上曹攄到了。曹攄了解這個女人有冤情後,再加以仔細分辨研究,將所有情況審查得清楚明白。當時人們都讚揚他英明。

監獄裡有判死刑的囚犯,歲末除夕,曹攄視察監獄,(看到這些犯人)很同情他們,說道:你們不幸落到這樣一個地方,怎麼樣?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人情最看重的(就是這個時候),難道不想暫且回家看看嗎?眾囚徒都痛哭着說道:如果能暫且回家(看看),(便)死而無怨了。曹攄將監獄所有的門打開讓犯人出來,限定日期讓(他們)回來。曹攄的屬下堅決反對,都說不行。曹攄說:這些人雖然是小人,但講義氣,不會違背我跟他們的約定,我自會替各位承擔這個責任的。(後來這些死囚)到約定的時日,一個接一個地回來了,並沒有違約的人,一縣的人都嘆服,稱曹攄為聖君。以後曹攄入朝做了尚書郎,又轉任洛陽縣令,(因為他)仁愛寬厚明斷是非,(所以)百姓都愛戴他。

(有一次)當時天下大雪,宮門夜晚丟失了阻道的木行馬,官員們四處查看,不知道行馬到什麼地方去了。曹攄派人將那些看門的士卒拘押起來,很多官員都說不應該這樣。曹攄說:宮廷警衛森嚴,不是外人敢偷盜的地方,一定是看門的士卒,因為天寒烤火去了才丟了行馬(或:一定是看門的士卒用行馬燒火禦寒了。)追問看門的士卒,(他們)果然服罪。等到齊王輔政的時候,曹攄與左思一起為記室督。齊王曾經從容地問曹攄說:天子被賊臣逼迫,不能有所奮發。我率四海義兵再次興復王室,如今入輔朝廷,匡扶社稷振濟時世,有人勸我還國,愛卿的意思如何?曹攄說:蕩平國賊,匡復帝位,是古今人臣的功績最大的一方面。然而世道沒有興隆就沒有蕭殺,萬物沒有興盛就沒有衰敗,並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也是天理。臣心中想,陛下能下問於我,哪裡敢不盡道實情。希望陛下居高慮危,在豐盈的時候想到挫折,精選百官,留存天下屏棄私慾,舉薦賢能進諫良善,務必人盡其才,然後可以肥車秣馬,籓慢歸服高枕無憂,那麼普天同慶,我等也會深感榮幸。冏卻並不接納。不久轉任中書侍郎。長沙王乂任用他為驃騎司馬。乂失敗後,曹攄被免官。後因母親去世(居家服喪)。惠帝末年,起用他為襄城太守。永嘉二年,高密王簡鎮守襄陽,以曹攄為征南司馬。那年流人王逌等聚眾屯集亂軍,侵掠城邑。高密王簡派遣參軍崔曠討伐,讓曹攄督護崔曠。崔曠,是很奸凶的人,詐曹攄前去迎戰,約定隨後跟上,然而卻沒有如約而至。曹攄獨與逌戰於酈縣,軍敗而死。曾經的部下及百姓都前往悼念,號哭滿路,就像趕赴父母的喪事。[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