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天驥(1915年-1996年),河北安新人,是中國武術家,擅太極拳、形意拳[1]、少林拳等。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
簡介
自幼隨父李玉琳習武,並受到孫祿堂、張兆東、李景林諸前輩指導。
1931年以全優成績畢業於山東省國術館。精少林拳、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武當劍以及散打、摔跤、拳擊、短兵、推手等武技。
1932年任山東省國術館教師。1936年任山東省陵縣國術館館長,曾獲山東省國術比賽甲等獎、縣國術館長培訓考核第一名。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國術館武士隊,對日作戰。
1938~1949年,在哈爾濱、瀋陽等地協助其父創辦太極拳研究社,為在東北地區開展太極拳活動做了開拓性工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聘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武術講師,兼哈爾濱市武術聯合會主任、市武術隊教練、東北區武術隊教練。
1953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上任裁判。
1954年調中央體育學院競技指導科,任武術班總教練,培訓了新中國第一批優秀武術運動員,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國內武術事業的骨幹。
1955年調國家體委武術研究室,從事武術研究和整理工作。在賀龍主任的關懷下,經集體討論,執筆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武術教材——《簡化太極拳》[2]。嗣後陸續整編、出版了《六路彈腿》、《八段錦》、《八十八式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推手》,為國內開展武術運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7年任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處幹部、處級調研員。
1964年當選為中國武術協會副秘書長。在長期武術行政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廉潔奉公,深入實踐,勇於探索,為發展武術事業、完善競賽制度、提高武術水平,做了大量組織、調研和後勤服務工作。
成就
- 曾參予歷屆全國武術比賽大會的籌辦,多次擔任總裁判長、競委會副主任等。參加《武術競賽規則》的編訂和甲、乙組及初級武術規定套路、全國體育院系《武術》教材、《四十八式太極拳》、《六十六式太極拳》以及陳、楊、吳、孫四式和四十二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編寫和審定工作。
- 1979年獲國家級武術裁判稱號。
- 1980年當選為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
- 1985年獲國家體委授予的「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稱號。
- 1988年獲中國國際武術節組委會頒發的「武術貢獻獎」。
- 1995年在中國武術協會等組織的「中華武林百傑」系列活動中,被評為「十大武術名師」之一。李天驥畢生獻身武術事業,武功基礎紮實,技術全面,風格鮮明,常以「藝在精,不在廣」律己警人。
- 1951年在天津市抗美援朝捐獻義演中表演了純陽劍,1954年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表演了武當對劍,都表現出走、變、快、靈的高超技藝水平。他的太極拳造詣尤為武術界讚賞,尊重傳統,大膽創新,形成了端莊、圓活、舒展、流暢的技術風格,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
- 1959年在周總理提示下,受國家體委派遣,向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謙三、古井喜實傳授太極拳。以後3次以專家身份赴日講學傳藝,推動了太極拳在日本的開展,被日本太極拳界譽為「日本太極拳之父」。為探討武術奧秘,挖掘武術遺產,李天驥先後四訪少林寺,兩上武當山,廣泛走訪、求教於老武術家與民間拳師。曾與唐豪、徐震、吳圖南等切磋研討武術諸藝及其源流。其專著有《形意拳術》、《武當絕技》、《武當劍術》、《中華武術瑰寶》、《太極拳真髓》等,約300萬字。
榮譽
- 1985年,獲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獎章。
- 1988年,獲中國國際武術節組委會頒發「武術貢獻獎」。
- 1995年,在全國武林百傑評選活動中,被評為當代「十大武術名師」。
紀念
2015年3月29日,李天驥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在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同日還舉辦了「李天驥杯」太極拳邀請賽。
視頻
李天驥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形意拳簡介:發源於山西太谷 講究功力形松意緊,搜狐,2009-09-08
- ↑ 武術家李天驥70歲時演練的八十八式太極拳,珍貴!,搜狐,2019-04-16